◇丁紅波(江蘇:常州市新北區新魏幼兒園)
我們新魏幼兒園自2018 年以來,以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為依托,利用園內外多元勞動體驗場資源,開發幼兒園勞動體驗園本課程。這些園本課程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的角度,融勞動教育于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勞動體驗中促進自己主動參與、實際操作、積極探究。活動中盡可能給幼兒創造多觀察、多實踐、多探究的機會,讓幼兒關注勞動體驗時的科學感知,鼓勵幼兒觀察、發現、質疑,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引導幼兒感悟與體驗勞動的價值,為培養其獨立進行科學探究的品質打下基礎,豐富了幼小銜接下的勞動教育系列活動。
幼兒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周圍事物充滿新鮮與好奇,尤其是對一些與自己生活經驗有關的、經常能看到的事物,可以說百問不厭,百玩不倦。所以不難發現,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來自合適的環境和適度的、新鮮的刺激物。作為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幼兒教師在項目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園內外的勞動體驗場資源,針對幼兒的這些認知特點,積極為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提供必要條件,讓幼兒在寬松、平等的環境中大膽猜測、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圍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是有價值的資源。我園的幼兒自我服務勞動體驗課程內容,對幼兒小中大年齡段各有側重。小班是自我服務生活體驗性活動,中班是為班級服務生活體驗性活動,大班是為幼兒園、為集體服務生活體驗性活動。充分發揮生活活動體驗場的功能,讓幼兒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鋪,獨立進餐和洗盥,自己洗臉、洗腳和洗小手帕,以及整理室內外玩具等。
年齡段
小班項目
自主入園自主進餐、飲水整理衣褲
盥洗自主入園自主進餐、飲水
中班
大班
整理衣褲、床鋪
盥洗、漱口自主入園自主進餐、飲水整理衣褲、床鋪
盥洗、漱口
具體內容
刷卡、晨檢、放物品、自主活動洗手、端飯、用餐、漱口擦嘴
穿脫衣服、疊衣服
如廁、洗手
來園刷卡、晨檢、放物品自己取筷,自主盛飯、盛菜、打湯,自主飲水并做記錄
脫衣、疊衣、擺放鞋子,起床時穿衣、簡單整理床鋪
如廁、餐前、活動后洗手自主拿物品、整理物品自主取餐、飲水,自主收拾、自主清理穿脫、整理著裝,整理床鋪
盥洗、如廁、漱口
游戲是幼兒最大的心理需求,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歡、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幼兒從小學會整理,養成有始有終、愛整潔、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對他們順利進入小學生活學習,是很重要的因素。
如何把枯燥的整理勞動與游戲有機融合,是我們園本課程的探究點之一。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教師們從整理材料入手,運用多元的游戲方式引導幼兒觀察、整理物品,讓其整理能力在日常行為中慢慢增強。
動植物是大自然中最具有生命氣息也是最吸引幼兒的一部分,帶領幼兒進行種植飼養無疑很有價值意義。幼兒在種植飼養體驗場可以自由探索,可以增強責任心,提升鑒別欣賞能力,增進幼兒對自然系統和季節的認知。我園西北角有一個小巧精致的“米字形”種植小園,它有12 個區域的劃分,為每位幼兒精心提供了可親身體驗的勞動環境。幼兒可參與環境保潔、綠化、美化的園內勞動,參與專門區域農作物種植、進行“責任田”的認領、予以精心呵護、開心收獲等,發展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
挖掘新魏幼兒園周邊潛力資源培養幼兒科學素養,是幼兒科學教育又一個途徑,我們利用的資源有不少。
1.敬老院體驗場
讓幼兒從小萌發尊老敬老的愛心、善心和孝心,讓他們在自己的行動中宣揚一種美德,感受一份為老人服務的崇高境界。在一些特殊的節日(重陽節、兒童節、勞動節)里,幼兒走進新魏老年公寓,為老人開展整理物品、掃地等力所能及的勞動,形成濃郁的勞動氛圍。與此同時,幼兒在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中,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2.采摘園體驗場
我們讓幼兒走出園門,和大自然親近,感受不同季節的美好。促進幼兒對自然知識的探究和觀察興趣,培養其動手實踐的意識,體會果實的來之不易和豐收的喜悅,感受和體會自主勞動的樂趣。
3.野外農田體驗場
根據季節變化和農作物成熟時期,我們組織幼兒開展觀摩農民農耕、播種、收獲等活動,讓他們在觀察中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從而自主自發地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
園內外“勞動體驗場”的建設,緊密結合幼兒一日生活中每一個環節的學習與發展契機,為幼兒勞動實踐探究提供了機會。同時以課程的思路從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到幼兒園的課程目標、一日活動的安排,到教師組織活動策劃與途徑,從對幼兒的觀察到對幼兒學習發展的觀察與評估,把自然資源、家庭社區等多個因素融合在一起,以實際操作為手段,讓幼兒“樂在體驗,行中成長”。

內容體系和時間周期
我園的勞動體驗是指根據幼兒的實際生活和實踐需求,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現實情境或模擬情境。讓幼兒通過勞動情境體驗,在體驗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獲取直接的勞動經驗,習得知識和技能;在體驗中感知和實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從而養成自信、合作等良好品質。
幼兒的一日生活與勞動有關,一日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勞動體驗又與探究活動緊密聯系,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的強烈動機與愿望。
如:在入園環節的“繞杯帶”活動中,幼兒探究“為什么我的杯帶容易散?繞杯帶有幾種方法?哪種方法又快又好呢?”
整理小抽屜時,為什么有的小伙伴能放很多東西,有的小伙伴只能放一樣東西?如何合理利用和使用空間整理物品探究活動由此開始了。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就是發現幼兒的探究動機,組織幼兒分享交流探究所獲得的相關經驗。面對動手和探究能力有差異的幼兒,教師不是直接告知其方法以便其動手探索順利完成,而是耐心傾聽和觀察,幫助其用自己的方式逐步探索,在實際操作中了解經驗獲得的過程。這樣,可以真正保護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萌發積極探究的欲望和動機。
對小班幼兒而言,每天游戲結束后,整理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由于活動選擇的自主性、使用材料的隨意性以及與同伴交流交往帶來的快樂,讓大多數幼兒充分體驗到了區角活動的樂趣,但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也凸顯出來。特別是活動材料,由于幼兒反復操作,不僅材料破壞嚴重,而且活動后常常是“玩時有人,收時無人”,很多區角因疏于整理而凌亂不堪,不僅影響了活動室的整潔,也給下次游戲帶來了許多麻煩。于是,自主探究整理游戲材料活動產生了……
第一次探究:“為什么要整理玩具?”“玩具怎么整理?”幼兒自己嘗試整理,有的根據大小來整理,有的根據類型來整理。最后經過討論得出結論:“將相同的玩具放在同一個玩具筐。”
第二次探究:“如何快速幫玩具找家?”教師先鼓勵幼兒討論,接著和幼兒一起尋找標記,巧妙利用“小標記”幫助幼兒更好地整理。
第三次探究:“標記貼哪兒更適合?”在玩具柜、游戲材料或裝游戲材料的筐邊貼上相同的標志,明確每種玩具應該擺放的位置。這些小標志不僅能幫助幼兒輕松整理玩具,還能在擺放的過程中滲透對應、分類等數學概念,充分發揮了環境的隱性指導作用。
種植和飼養是幼兒探索生命科學的重要方法,幼兒通過播種植物、管理植物、收獲植物等種植活動,通過親身喂養、親自照料等飼養活動,學習簡單的種植和飼養技能,培養愛勞動的品質。《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指出:幼兒要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方式參與種植與飼養活動,觀察探究生物、動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因此,結合我園的勞動體驗特色,我們開展了以幼兒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種植與飼養活動。我們在園內開辟了種植園地,根據時令季節種上不同的蔬菜、瓜果,幼兒參與簡單的種植活動如挖小坑、除草、澆水、采摘,等等。“我的菜園我管理”“我的動物我養護”,引導幼兒自己種植和護理,在探究動植物生長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與體驗。
如:在晨間開展勞動時,探究“為什么我給花兒澆水,花兒不長了還慢慢爛掉了呢?”哪些植物需要每天澆水、哪些植物不需要每天澆水問題探究由此產生了。
又如:在種植小園中,幼兒在走走、看看、玩玩、想想、聽聽、說說、做做中發現了季節的秘密,發現了植物的生長規律等等,不僅開闊了視野,鍛煉了感知力和觀察力,還促進了探索思考習慣的養成。同時,又讓他們感受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動植物頑強的生命力,培養了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動植物的熱情、關愛和呵護動植物的情感和能力,以及對勞動的熱愛。幼兒在自主探究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勞動體驗,讓正處于創造和發展中的幼兒經歷了猜想、嘗試和發現的過程,有了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形成了自主探究的習慣,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勞動體驗與幼兒的探究能力有著密切聯系,給予幼兒機會、創設一切可發展的可能,有助于幼兒對世界、對自然有更為健康、清晰的認知,可讓幼兒在充滿探索氛圍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