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君勇,徐德姬,李 玲
(麗水市蓮都區農業農村局,浙江麗水 323000)
現代農業發展到今天,表現出不斷升級的階段性特征。隨著“中醫農業”新技術的發展,所研發的農業投入品在茶葉生產上的使用,使傳統茶葉種植方法得到轉型升級,茶葉品質得到提升,示范效應逐漸凸顯。“中醫農業”技術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機制轉換有著重要意義。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的科學體系。近年來,農業科技工作者將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進行了相關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中醫農業”技術主要是指運用中醫學原理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之間“相生相克、和諧共生”的生態循環規律,優化動植物生長、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是我國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醫農業”是中醫藥技術與現代農業集成創新。
近年來,蓮都區將“中醫農業”技術陸續應用于蔬菜、糧油、茶葉生產中,進行相關研究和實踐。其中,中醫藥技術研發的農業投入品“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在茶葉生產中應用較為廣泛,減少茶葉生產中農藥化肥用量,改善茶葉生產產地環境,保障茶葉安全,提高茶葉品質,抑制病蟲及雜草生長,創造適宜茶樹健康生長的生態環境,以實現蓮都區高質量生態茶園建設。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中藥材研制成為促進茶葉生長、防治病蟲害的營養物質或藥劑配方,有效實現減少農藥化肥用量、降低藥物殘留、提高茶葉品質,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和成果。
蓮都區地處浙西南腹地,甌江中游,生態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8.1℃,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以紅黃壤為主,pH值大多在4.5~6.5之間。綠水青山,空氣質量優良,非常適宜茶樹種植。蓮都區茶園面積達3966.67 hm2,產量2471 t,產值2.6797億元。蓮都區緊緊圍繞茶產業政策惠民,通過提質擴面、產業集聚、加工提升、機器換人、主體培育、市場建設、品牌培育、科技創新等8個方面的補助支持,打通了茶產業發展的全環節,茶產業成了蓮都區農業產業升級、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產業。
從2020年開始,蓮都區實施“中醫農業”在茶葉生產中的應用,在蓮都區麗新鄉山村茶產區內采用中醫藥技術研發的農業投入品“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在茶葉生產中應用,解決茶葉生產過程中的生長營養及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療問題。對核心區的其中1.33 hm2茶園分成兩個區域,一個區域噴施“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另一個區域噴施常規化肥農藥進行比照。
通過“乙峰99”中醫藥植物營養液、植物復合肥對茶樹芽頭萌發時間的影響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提早。“黃金芽”茶葉在3月22日開始采摘,對照組采摘時間為3月28日,提前5~7天。在實驗組噴施“乙峰99”中醫藥植物營養液和植物復合肥后,其生產的茶葉百芽重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有變化。從表1可以看出,3個處理中實驗組比對照組百芽重高出15.7%、12.5%、10.1%。

表1 茶葉百芽重對照表
通過“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種植茶葉成本為1600元/667m2,常規方法種植茶葉成本為2250元/667m2,降幅為28.8%。通過“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種植茶葉可提早上市6天,當時鮮葉價格為120元/kg,6天后鮮葉價格為80元/kg,降幅為33.3%。
“中醫農業”利用中醫的原理、技術和方法,采用基肥-營養液的農耕生產模式,用中藥材制品作為中醫農業投入品逐步替代并取代化肥、農藥的使用,最終清除化肥、農藥給茶葉生產造成的農藥殘留、生長調節劑、抗生素等污染。通過“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在茶葉生產中應用與常規茶葉生產進行對比,施用“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的茶葉明顯比常規施肥用藥的產業提早5~7天采摘,更加抗蟲和耐病,茶葉的產量和品質有明顯提高。“中醫農業”在茶葉生產中的應用既能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效的延伸,又能夠為提高生態農業發展,促進人類以及動植物健康,保障農業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蓮都茶葉生產路徑。
運用中醫學原理和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采用絡合、螯合復配相結合的新型工藝,通過分子結構中含有-S-S基,與菌體中含SH基的物質發生反應,同時使菌絲體的海藻糖酶轉化為葡萄糖,抑制菌體正常的生理代謝過程,導致菌體代謝紊亂、生產受阻,誘導作物產生抗菌抑制功能,阻止病原真菌蛋白質肽鏈的伸長。通過與病菌細胞30 S核糖體亞單位結合,引起遺傳密碼的錯讀,抑制RNA聚合作用相關酶的合成,從而使病菌發育受到抑制。在茶葉生產中使用中醫藥技術研發的農業投入品“乙峰99植寶系列產品”,病菌在作物組織內部接觸到“99植寶”多肽、多環基團化合物時,病菌肥大,細胞質顆粒伸長停止,植株上的病斑形成受到抑制,激活植株的抗病基因,促進基因表達抗菌的活性,從而達到抗病菌和提高植物免疫功能。
運用中醫藥技術提取中藥材有機活性物質為原料與中微量元素結合、螯合、復配的新工藝,分解土壤中的農藥殘留。中藥材活性成分(如黃酮、酚酸、生物堿、多糖等),通過水解后產生的金屬氧化物對溶解態重金屬離子產生靜電結合作用,使其在溶液中的濃度降低,同時形成密度大、體積大的易沉淀絮凝物,使其從溶液中析出。
運用中醫藥技術,促進微生物生長繁殖聚集,改良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透氣性,達到土壤疏松不板結,保水保土;促使有機物發酵分解,為農作物均衡供應生成元素,增強土壤有機質,促進作物根系健康生長,使用中草藥改土營養劑使土壤復活、改良,有效解決土肥失衡,輪作休耕的難題。藥渣也是良好的土壤調節劑,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繁殖環境。
通過實踐,“中醫農業”技術在茶葉生產中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持續實施“中醫農業”技術在茶葉生產中應用工程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在今后的發展和實際生產中,要因地制宜,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實施,切實解決好“中醫農業”發展中存在問題:一是鼓勵學科攻關,制定和研發更適合茶葉生產的中醫藥技術研發的農業投入品,推動“中醫農業”科研工作創新發展;二是選育更適合“中醫農業”種植的茶葉品種,提高茶葉品質;三是進一步對“中醫農業”政策的研究,加快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扶持政策,落實戰略方案和實施措施。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大,特別茶葉品質越來越被消費者看重。“中醫農業”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茶葉生產中,優良的環境下通過“中醫農業”技術在茶葉生產上進行應用,為優質茶葉生產提供了新的渠道,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中醫農業”是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藥的集成創新,在茶葉生產中應用“中醫農業”現代農業發展到今天,表現出不斷升級的階段性特征,“中醫農業”技術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機制轉換有著重要意義。
為鞏固已經取得的“中醫農業”技術在茶葉生產中應用成果,建議在麗新鄉和大港頭鎮建立“中醫農業”茶葉生產示范區,重點推廣“中醫農業”技術在茶葉生產中應用,將“中醫農業”與“鄉村振興”的制度設計相關聯,讓“中醫農業”為農民健康保駕護航,從根源上杜絕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