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鈞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福建福安 355000)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社會的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已成為時代賦予的新課題。作為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在塑型過程中,還要鑄魂”,其中“魂”即文化。因此,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優秀文化,充分發揮鄉村在歷史長河中蘊含的獨特的地域文化,正是鄉村振興的終極價值。基于此,研究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廉村為例,通過分析文化振興視角下廉村發展與保護現狀,總結提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策略,以期為傳統村落發展、振興提供參考路徑。
廉村,原名富溪津、石磯津,是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地處穆陽溪中游西岸、溪北洋平原一角;廉村以廉文化聞名于世,無論是文化氛圍,還是鄉村廉文化的育人功能,都賦予了廉村獨特的魅力。從廉村的外觀建筑來看,巍峨的古城墻矗立在村外,環繞著村莊,這正是廉村廉文化傳承的關鍵;同時,村外還擁有一個碼頭,是古代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從廉村的內部布局來看,村內擁有多條官道,縱橫合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并建有集融廉石、廉頌、明月祠、文化長廊等和廉政展廳于一體的明月廣場,供村民的休閑娛樂,如圖1所示。

圖1 廉村道路與建筑
廉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在歷史上被稱為進士之村,其緣由是唐朝第一個進士薛令之的故鄉,因薛令之為官期間十分清廉,被唐肅宗御賜村落名稱為廉。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皇帝敕封以“廉”字為名的村莊,優雅且整齊的古代官道、巍然屹立的古代城墻、苔痕明顯的古代道碑以及莊嚴肅穆的祠堂等等都蘊藏著歷史和當地文化的氣息。這些歷史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主要體現,雖然經過歷史發展變遷,但其傳承始終得到延續,更是現代社會發展所需。因此,廉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發展,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具有重大意義。
廉村作為閩東古村落傳統文化的典型實例,無論是從選址布局還是村落內建筑設計都充分地體現出我國傳統村落的規劃理念。如今,廉村歷史文化遺跡種類繁多且較為集中,在物質文化遺跡方面,官道、宗祠、古井、古樹、古城墻、古碼頭等一應俱全;在精神文化方面集氏族宗法文化、耕讀科舉文化以及“廉”文化于一體。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的重視,廉村內部建筑通過以“修舊如舊”方式,在保持歷史文化名村原有特色基礎上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地方政府結合村民意見制定管理制度,盡全力打造中國廉政文化第一村。現階段,廉村正在爭創國家級廉政教育基地,本著古文化資源合理的挖掘與保護,打造成一個集歷史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和旅游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廉政文化村”。
近年來,廉村在保護與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在當地政府主導下進行,通過持續資金經費的投入對廉村內街巷環境進行整治和修復。同時,在當地政府主導下,根據歷史文化名村層次,建立相應級別的管委會,全面負責廉村傳統村落的規劃、管理和經營,改變了廉村長期處于低水平發展的落后局面,有效提升廉村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此外,對廉村傳統村落進行保護開發,以保持古村落的整體性、建筑的鄉土性以及環境的協調性相結合為基本原則,堅持傳承村落典型“廉”文化,延續村落的生命力;在保護古村落完整性的情況下兼顧局域區域的文化元素,在彰顯古建筑文化價值的前提下促進其經濟價值的轉換,進而實現廉村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廉村保護與發展過程中著重關注物質文化的保護開發。在具體方法上,一方面,文物認定建檔。對村落內古建筑及內含木雕、字畫等不同類型的文物進行全面登記備案,及時跟蹤各類不同價值文物的情況和變化,劃定不同層次,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制定保護性發展規劃。根據古建筑遺產的分布,明確核心保護區、緩沖區和試驗區三級保護范圍,核心保護區嚴格限制人數日流量,緩沖區堅持與古建筑風格相協調發展文創項目。在實際做法上,一方面,開展“修舊如舊”式搶修。在對部分破舊廢棄的古民居進行摸底調查的前提下,通過政府統籌、部門協作、村民配合的方式,依據原有規模、風格和建筑年代,按照“修舊如舊,一房一策”的原則開展搶救性修復,保護廉村整體美感。另一方面,進行“無中生有”式復原。在充分考證的情況下,對與巨儒先賢薛令之相關的文物遺址進行“無中生有”式修復或重建,以展現廉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在廉村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強化精神文化的傳承開發。一是開發旅游文化節,即舉辦鄉村儀式。廉村作為宗族鄉村,在長期的地方文化認同下形成祭祖、游神、廟慶等鄉村儀式性的社會文化機制,對廉村鄉村社會起到整合作用;通過以鄉村儀式為載體深入挖掘廉村廉文化,組織、整理和開發史料,開發不同主題的鄉村文化旅游節,開展“清風明月話廉村”等文化品牌的系列宣教活動,激活鄉村記憶、激勵村民熱情、激發游客求知,從而提升廉村旅游的層次,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提質發展。二是挖掘孝廉文化,完善廉政教育基地建設。廉文化不僅是廉村文化之精髓,更是村落之魂、山水之魂。一方面,挖掘、整理、展示陳雄等廉村歷史文化名人在村里的“一門五進士”生平事跡以及朱松、鄭橋、王博等游歷廉村的名人事跡;統計整理現有廉村匾額楹聯;傳播孝廉文化,啟迪后人。另一方面,建立廉政教育基地,遵循教育規律,拓展服務內容,為廉村古老文化注入現代廉政文明的基因,推動廉村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廉村保護與發展過程中促進多元化的創新開發。一是促進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廉村借助福安市政策東風,以創造性思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利用祠堂開辦孝廉文化論壇、舉辦征文活動等,使廉村廉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整頓名人蠟像館,將古代孝廉文化和現代廉政教育融合展覽;組織留守老手藝人搶救和恢復各種傳統手工藝生產工藝,在“傳幫帶”中增加鄉村文化的體驗;創造安居樂業的條件,吸引外出村民返鄉,抓好廉村文化傳承的人才儲備庫。二是開發休閑度假型農業旅游。突出歷史文化主題,做好生態農業旅游,推進度假型“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以水蜜桃、小花生等地方特產種植采摘為核心,從自給自足轉變為經營者,帶動游客體驗種田的樂趣;以廉溪沿岸田園油菜花盛況為契機,開發民國田園攝影、油菜花海迎親、畬族民間對唱等創意旅游項目。
首先,針對傳統村落文化價值進行認定,在尊重原始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嚴格保護村落形態完整性與村內文物真實性,對傳統村落中的祠堂、廟宇、古建筑等文物進行針對性保護和修復。其次,根據不同傳統村落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豐富保護對象,將保護責任細化到政府、村莊、村民等主體,從而讓保護責任更明確。最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文化特色,如將線上博物館與線下博物館相結合,通過多媒體、自媒體、短視頻等新興媒體方式廣泛分享傳統村落文物的歷史、考古以及科研資料,以智能化的形式展現出傳統村落最鮮明的文化魅力,吸引人們親臨傳統村落參觀,增加關注度、重視度與參與度。
在我國歷史演變過程中,中華大地誕生了諸多優秀文化,且不同地區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但都彰顯出各地區的特色屬性。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需要在重視文物的基礎上,強化特色民俗、手工藝、風俗表演、烹飪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保護。在深入挖掘村落內部特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村落地域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地方政府主導進行村落內部空間改造,整合文化功能合理融入村落環境,以環境營造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增強文化互動。此外,在保護開展過程中更需要對文化所蘊含的精神進行充分展現,這需要相關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結合村民自主保護意識,由上至下,多方共同努力突出傳統村落的文化特色,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
重視農耕文化,拓展廉村文旅產業發展創新元素,以農耕為“引”調動村民文化項目參與積極性,如拓展鄉村農耕旅游資源,將傳統農田改造為種植園、采摘園、農作物觀賞園等,拓寬鄉村文旅互動項目,助農增收。發展廉村傳統特色文化產業,鼓勵村民從事文化服務、表演、宣傳等第三產業。建立契合廉村文旅市場發展機制的產業體系,廣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重建廉村經濟、文化發展信心。此外,文化產業發展除原住民外更需要外來人才的技術與文化支撐,因此可邀請周邊鄉村精英、藝術家、企業家等來村考察、學習,拓寬文旅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探索并完善“政企村社”合作發展模式,以合作經營、持股分紅、帶頭創業等方式將現代農業與文化產業有機結合,實現廉村發展突破與振興。
優質的生態人文是廉村發展振興的基石。以文化振興為導向的廉村生態發展應以鄉村肌理創新與生態人文保護為主線,依托廉村生態人文與古建筑打造適宜休閑旅游的生態文旅目的地。同時,強化廉村村民生態文化教育,帶動村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發展觀、振興觀,在發揚積極生活方式的同時幫助村民正視廉村優質傳統、生態文化對未來生活的有益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村落生態文明,進而改善廉村生態素養與質量,將廉村生態文化、環境保護與發展思想逐步引申為村民的自覺行為。文化振興視角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綠色發展觀,在提升生態文化與鄉村文明進步的同時形成廉村村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場景,進而實現生態人文并舉,共建廉村生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