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開



初中統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該單元共分為三個課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三個課時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存在縱向聯系,因果關系明顯,三者融為一體。
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大單元教學時,除了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外,還應精心設計使教學目標能夠平穩落地的關鍵問題。關鍵問題是指一系列為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而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通過一系列關鍵問題的解決,能夠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進行反思,從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和唯物史觀等學科素養。為了使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國近代史的基本脈絡,避免知識碎片化,筆者嘗試設計本單元的復習課關鍵問題,用以統攝大單元教學。設計關鍵問題需要教師從立體化的視角出發,運用有序思維,直觀呈現問題,多樣提煉教學內容。
一、立體化視角:滲透時空觀念
人類對空間的認識順序是由點到線到面再到三維空間,人類思維模式的演化也遵循了這一過程。立體的視角是三維空間式的思維形態,它要求學生跳出點、線、面的限制,有意識地從上下左右各個方向去考慮問題,也就是要立體化思考。所以,教師在設計關鍵問題時,需要充分考慮歷史事件與特定時間、空間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等多角度對事件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案例一: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問題設計:閱讀表1中的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1:結合表格中材料和相關知識,談談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案例一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鴉片戰爭前的清朝”與“鴉片戰爭后的清朝”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從政治、經濟、主要矛盾和社會性質等多個角度的變化進行分析,最后讓學生綜合判斷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的原因。這樣,教師通過設計對歷史事件進行多角度觀察、分析的關鍵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
二、有序化思維: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所謂思維的有序化,是指在一種結構范圍內,按照有順序的、可預測的、程序化的方向進行的思維形式。這是一種符合事物發展方向和人類認知習慣的思維方式,它遵循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始到終的線索,清晰明了,合乎邏輯。學生平常的生活、學習中大都采用這種思維方式,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遵循思維的有序化。
教師運用有序化思維設計歷史關鍵問題時,通常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以材料整理、史料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等方法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案例二: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過程及失敗的原因
問題設計:閱讀表2中的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1:閱讀太平天國運動時間尺,寫出材料一中(1)(2)所代表的歷史事件。
問題2:結合材料一、二、三及相關知識,分析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原因。
案例二中,通過時間尺工具向學生呈現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過程,然后讓學生在理性分析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和陳慶華《近代中國簡史》兩篇史料的基礎上,對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內、外原因進行全面客觀地解釋和評判,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三、直觀化呈現:提升家國情懷素養
直觀思維是人們以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基礎,憑借頭腦中儲存的表象,運用想象進行的思維。因此,教師在問題背景材料的呈現中,除文本、表格、時間尺等外,還可以使用圖片、視頻、數據等直觀材料,從而鼓勵學生根據直觀材料進行合理想象,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讓其更為理性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生活環境,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這些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都應該屬于家國情懷素養范疇。
案例三:認識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掠奪和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
問題設計:閱讀下頁表3中的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1:林則徐虎門銷煙產生了什么影響?彰顯了中國人民怎樣的精神品質?
問題2:文中提到的燒毀圓明園的兩個強盜是誰?談談你對圓明園被燒毀的感受。
問題3:根據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談談為什么沙俄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最大的受益者?
案例三中,通過表格的形式,直觀呈現了中國近代史上虎門銷煙、圓明園被燒毀和沙俄侵占中國領土三個重大歷史事件,向學生講述了近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史,讓學生分析中國人民自古具有“反抗列強侵略、維護民族利益” 的精神與氣節,從而提升他們的家國情懷素養。
四、多樣化提煉:培育唯物史觀素養
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進行思維活動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呈現出多維、多向且發散的狀態。因此,發散思維是以擴散、輻射和求異為特征,在問題解決中體現在提煉的多樣化,對同一材料探究出多種不同的解釋、解決辦法,呈現出多樣的結果。這種多樣化的思考與提煉,是用辯證、發展的觀點認識歷史進程的科學方法,即唯物史觀素養。
案例四:培養學生從世界看中國的角度意識,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問題設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1:結合上述資料和相關知識,請你從多角度論述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案例四中,引導學生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中、英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綜合等方面的實力比較,多原因、全方位地思考與提煉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從而使其感悟到落后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必然會導致被侵略的悲慘命運,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總之,大單元視域下的復習課關鍵問題設計,需要教師高屋建瓴,根據手中的教材,精準把握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及基本脈絡,以整體和關聯的觀點去設計關鍵問題。教師設計關鍵問題時,應該根據學情,以素養培育而非學科內容的習得為主軸,從思維的立體性、有序性、直觀性和多樣性為抓手,實現對教材單元的重新建構,從而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課程的價值不在于它記述什么,而在于學生是否理解各種歷史記述;歷史學習不在于記住什么,而在于學生思考、感悟到了什么。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