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琴
【摘? ?要】逆向教學設計可以推進兒童水墨戲曲人物畫的深度學習。教師以蘇少版《美術》五年級下冊《看戲》一課為例,按照“對照標準,解讀能力要求;聚類分層,厘清教學目標;基于理解,甄選評估證據;立足學情,設計教學方案”的步驟進行逆向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真正玩轉筆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逆向教學設計;水墨戲曲人物畫;深度學習
戲曲劇目眾多,集“唱、念、做、打”于一體,是中國特有的舞臺表演形式。戲曲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與藝術價值。以質樸率真的兒童水墨畫表現戲曲人物,既能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又能以藝術的手段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兒童水墨戲曲人物畫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聚焦對戲曲人物的觀察與感知,主動尋求兒童水墨與人物造型的聯結,從而創作出有個性、有創意的戲曲人物形象。
實踐證明,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學設計”理論,可以有效推進兒童水墨戲曲人物畫的深度學習。逆向教學設計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規劃各項教學活動,并以評價指標不斷調整教學的節奏、方式等,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它包括三個階段:確定真實性學習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最佳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以蘇少版《美術》五年級下冊《看戲》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利用逆向教學設計推進兒童水墨戲曲人物畫的深度學習。
一、對照標準,解讀能力要求
(一)對照課程標準,找能力提升點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在第二學段課程內容的學習任務2中明確提出:本學習任務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用傳統與現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創作平面、立體或動態等表現形式的美術作品,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學會以視覺形象的方式與他人交流。同時,該學段的教學提示明確要求“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地域特色,探究美術與身邊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以及美術與編程相結合的問題”。《看戲》一課融合美術與戲曲兩門藝術課程,用美術語言表現戲曲內容是本課藝術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對照2022年版課標來看,本課的學習旨在提升學生對戲曲和水墨文化的審美感知能力及對水墨戲曲人物進行創新表現的能力。
(二)對照評價指標,找能力觸發點
2022年版課標在第二學段學業質量描述中要求學生“能將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相結合,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犊磻颉芬徽n的學習評價重在考查學生對戲曲人物的理解與表現程度,以及基于傳統水墨表現的創新意識和水平。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對戲曲情節的解讀能力,戲曲人物夸張的造型容易激發學生的表現興趣,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鼓勵學生借助水墨的表現手段,實現對戲曲人物的深度理解和創新性表現。
(三)對照教材特色,找能力落腳點
教材是支持學習過程的重要資源。在《看戲》前一課的《畫臉》中,教師有意識地前置了與戲曲臉譜相關的知識技能,為《看戲》一課的教學作了充分鋪墊。另外,教材中的“訪問藝術家”板塊展示了畫家關良的水墨戲曲人物畫《霸王別姬》?;诖?,以戲曲人物為依托的兒童創意水墨表現成為本課教學中學生能力提升的落腳點。
二、聚類分層,厘清教學目標
加涅指出:“教學目標是教師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達到的行為變化程度,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眰鹘y教學設計往往以活動或內容為開端,逆向教學設計則從目標出發,倒推教學活動。要確保教學目標支配、調控、引領教學活動的功能得以順利實現,教師首先要確認學生“已知”的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聚類分層”,再根據學生對學習起點、容量、方法等的需求,對其進行“需要分析”,厘清教學目標。本課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是習得知識技能。教師要以戲曲人物和情節為依托,關注學生對戲曲人物的把握和對情節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在“看戲”的過程中了解動人的故事,觀察神奇的妝容,聆聽美妙的唱腔,欣賞優雅的身姿;讓學生抓住戲曲人物的典型特征,用靈活自由的線條、豐富多變的墨色表現戲中人和戲中情。
二是進行遷移創新。教師要帶領學生以傳統戲曲人物造型為基礎,遷移運用民間藝術造型的某些特征,如剪紙、皮影等的表現手法,或嘗試以現代水墨的表現手段進行創新。
三是滲透文化理解。兒童水墨戲曲人物畫的背后承載著薪火相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通過解讀戲曲人物的內涵,帶領學生體悟筆情墨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基于理解,甄選評估證據
“逆向教學設計不是在目標設計后直接思考教學,而是先尋求能夠被看作成功學習的證據”,以便在教學中及時監測、跟進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通過學習評價及時調整學習行為,讓學生在自我評價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發現知識、培養能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本課設計的評估證據如下。
一是表現性任務的完成?!氨憩F性任務涉及真實或擬真的情境,以及成人在類似條件下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看戲》一課中,教師設計的表現性評估證據包括以下幾點:選一個喜歡的臉譜寫生;畫一個動作夸張的戲曲人物造型;表現戲中的人物或情節;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扮演戲曲人物角色,定格畫面進行創作。
二是問題的思辨。這里的問題指要求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的開放式問題。例如:“有人說傳統戲曲距離現代生活太遠,影視、小品及眼花繚亂的現代媒體手段可以取代它們。但也有人認為,傳統藝術應該保留在博物館里。請說說你的看法?!边@類問題旨在引導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度解讀與思考,從而明晰水墨、戲曲藝術如何走出博物館,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三是伴隨性證據的評估。伴隨性證據評估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包括課堂學習的參與度、生成性問題的應對方式等等。這些評估可隨時為師生提供反饋,幫助他們及時調整行為。
四、立足學情,設計教學方案
五年級學生對水墨這一元素的興趣十分濃厚,但對戲曲比較陌生。從認知現狀看,大部分學生僅對“生旦凈丑”四大戲曲行當有粗淺的認知,短時間內很難感知戲曲人物的典型特征。從學習方式看,五年級的學生更傾向于在合作中體驗,在體驗中觀察、理解和表現,最終實現對水墨戲曲文化的深度學習。
面對種類繁多且曲目龐大的中國戲曲,教師可選擇經典曲目和經典形象進行重點賞析,經典劇目如京劇《霸王別姬》《武松打虎》等,經典形象如《盜御馬》中的竇爾敦、《戰宛城》中的曹操、《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以大概念“戲曲人物的水墨表現”引領學生對經典角色進行審美感知和美術表現,從而理解人物的情緒變化及背后隱藏的價值觀念。
(一)戲曲賞析,體驗特色
1.教師播放京劇、豫劇、粵劇、黃梅戲、淮劇等經典劇目的重要片段,學生小組討論它們之間的異同,完成連線題。
2.學生賞析淮劇《白蛇傳》中的經典橋段,定格四組經典鏡頭:講一講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并從人物的服飾裝扮、肢體動作、神態等角度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習表演《白蛇傳》選段,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戲曲之美,說說對戲曲的初步感受和對人物造型的初步認知。
3.學生賞析《霸王別姬》中的經典鏡頭,從人物臉譜、動作、服飾、神態等方面進行圖像識讀,并嘗試用水墨的形式表現霸王或虞姬的臉譜、動作;賞析畫家關良的作品《霸王別姬》,學習畫家簡潔而極富意趣的筆墨表現手法與夸張傳神的人物塑造方式。
4.教師定格京劇《武松打虎》的經典鏡頭,讓學生賞析水墨戲劇人物畫家戴超的作品:分析畫家作品中的人物與劇中人物的異同之處,理解水墨戲曲人物不是舞臺形象的再現和復制,而是有主觀加工和靈感參與的藝術創造;體驗“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完成“眼—心—手”的藝術創作過程。
5.教師局部示范創作手法,包括五官的濃墨細致勾勒、服飾的大筆涂抹和舞臺身段的適度夸張。
本環節,教師以經典劇目為依托,以任務為情境,以目標為導向,以評價方案為依據,引領學生看、說、演、畫,提高學生欣賞水墨戲曲人物表現的能力。教師通過引入淮劇《白蛇傳》,引導學生關注地方文化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文化學習。
(二)分組嘗試,激活靈感
1.學生小組集體討論,確定創作的素材。繪畫的內容可以是戲中的一個角色,也可以是一個場景。
2.學生匯報交流,進一步明晰創作的思路。表現方式可以是純粹的線描,也可以是點、線、面、色彩的綜合表現。
3.學生欣賞同齡人創作的水墨戲曲人物,感受這些作品獨特的美術表現和審美意蘊,學習他們的創作方法,獲得創作靈感。
4.教師巡回指導學生的作業,并提出作業要求:用水墨的形式創作一個或一組你喜歡的戲曲人物形象,力求有創意、有個性。
學生創作的過程是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的過程。從創作靈感的尋找,到創作思路的分享交流,再到創作素材的選擇和確定,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達到了教學的預期結果。
(三)作品展示,深度學習
1.學生按“生、旦、凈、丑、綜合”給角色歸類,為作品找“家”。
2.學生在小組自評的基礎上,選派代表進行互評:說說創作的感受、戲曲角色的造型、水墨的表現等等。
3.學生欣賞戲曲人物剪紙、戲曲人物紙工等作品,感受戲曲人物創作的多樣性與時代性,汲取其他造型藝術的養分,豐富水墨戲曲的表現方法,讓水墨戲曲人物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又銳意創新,與時俱進。
在作品展示評價環節,學生對水墨技法的“淺嘗”、戲曲人物意象的表現以及作品形式的選擇等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不僅能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也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深度學習。“水墨技法一定要遵循傳統嗎?”“戲曲人物的造型可以怎樣變化呢?”“在水墨戲曲人物的表現過程中可以使用綜合材料嗎?”這些在評價表達中產生的問題,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索,豐富美術表現的語言,理解水墨戲曲人物的造型特征及人文內涵。
(四)拓展延伸,探討思辯
為探討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理解與包容美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教師設計了以下辯題。
1.有人說,戲曲人物只能用傳統的方式去表現,任何手段的創新都只能讓其不倫不類,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2.對比現代畫家王闊海和周京新的水墨戲曲人物畫:王闊海融漢磚、漢瓦、浮雕、皮影、唐三彩的國粹“大雜燴”與周京新如入無人之境的“自由表達”,你更喜歡誰的表達方式?
思辨可以加深學生對水墨戲曲人物的認知,引發其情感態度的轉變,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推進其對水墨戲曲人物畫的深度學習和探究,從而真正使其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
逆向教學設計“為理解而教”,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必備的核心知識與關鍵技能,讓學生在評估證據的監測中實現知識的理解與遷移,最終創造性地完成美術作品或解決問題,達到預期的結果。因此,逆向教學設計不但是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思維方式,也是提升學生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江蘇省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22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