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縣人民醫院 宰正穎
公共衛生保障體系是社會治理重大支撐性基礎制度,是保障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決定性因素,設計科學、運行良好的公共衛生保障體系有利于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民覆蓋、統籌城鄉、權責明確、保障合理可持續的多層次、綜合性公共衛生保障體系的建設進度、建設質量是區域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因素。對公共衛生保障水平的比較研究既是區域綜合研究的組成部分,對區域內公共衛生保障的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亦有參考價值。
相關性。評價指標與區域綜合環境、公共衛生保障發展水平有較強的相關性。重要性。在眾多社會、經濟、衛生保健指標中選擇關鍵指標以便簡化計算。一致性。指標口徑與計算完全一致確保數據可比。操作性。在滿足研究要求的前提下選取數據來源、數據質量可保證的評價指標。
基礎評價指標。人均-GDP(X1):指一個國家(或區域)內所有常設實體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按市場價格計算,除以常住人口數。人均-地方財政收入(X2):是指社會產品分配中國家財政參與獲得的收入,根據性質、目的、要素、職能、預算管理和征管模式不同可分為稅收收入項目和非稅收收入項目,除以常住人口數。人均-財政支出-衛生健康(X3):反映政府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特別是醫療衛生管理服務、醫療安全、醫療服務、疾病預防控制、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監測等醫療衛生費用,除以常住人口數。人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X4):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按照國家政策規定的費用范圍和支出標準為參保人員支付的醫療費用,包括住院醫療費用、緊急醫療費用、個人賬戶基金費用、其他費用、轉移費用等,除以常住人口數。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是指參與調查中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強制性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用于自主自由支配的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按當年農村家庭從各種來源獲得的總收入扣除相應費用后的收入總金額。人均-住戶存款(X7):指機構、公司、組織或居民將貨幣資金存入商業銀行或其他信貸機構,可以隨時或按照約定的時間提取資金并獲得一定數額利息的金融信用活動,除以常住人口數。
直接評價指標。人均-衛生醫療機構數(X8):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均包括在統計范圍以內,在向全社會提供相關服務(衛生公共服務、醫療服務或從事醫學科研和醫學在職培訓等工作)前應依法取得相關許可,包括取得法人單位登記證書(工商、民政、機構編制管理部門),或從行政部門(衛生計生)取得許可,除以常住人口數。人均-醫院實有床位(X9):指年底固定數量的現有床位,包括在用床位(普通床、簡易床、監護床、半年以上加床)、臨時停用床位(因消毒和修理臨時停用、因擴建或大修而中斷使用),不包括產科新生兒床、產房候診床、儲備床、觀察床、臨時加床和患者家屬陪護床,除以常住人口數。人均-執業醫師數(X10):包括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不包括從事管理性質崗位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除以常住人口數。人均-護士藥師技師數(X11):包括注冊護士、藥劑師(士)、檢驗技師(士)、影像技師、衛生監督員等衛生專業人員,不包括從事管理性質崗位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除以常住人口數。
數據來源:原始數據均來自《安徽統計年鑒—2021》(安徽省統計局網站),由安徽省統計局編制發布。數據范圍:2020年,共計16個樣本。
相關性分析。指標體系數據均屬時點數據,缺乏顯著的因果關系和概率分布特征,散點圖、指標間相關性分析可見,適合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進行處理。
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1個原始變量進行標準化以獲得相關系數矩陣,可見變量之間較強的直接相關性,降維進行信息濃縮可得各成分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前三個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方差占比分別為55.64%、19.75%、12.22%,累計方差貢獻率87.61%,可以對樣本的保障水平進行足夠充分的描述與比較評價。
KMO和Bartlett檢驗。檢驗可得KMO統計量(0.576)大于0.5小于0.7,因子分析模型嘗試有價值,Bartlett檢驗結果可知應拒絕各變量獨立假設,變量間具有較強相關性。公因子方差可見變量共同度分布在0.710—0.925之間,均大于70%,各變量全部原始信息可以使用被提取的公因子來表示的程度較高,使用默認提取的三個公因子對各變量具有較強解釋能力。
因子旋轉。得到方差最大旋轉后解釋總方差,旋轉后前三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5.64%、19.75%、12.22%, 累 計方差貢獻率保持87.61%不變。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第一公因子分別在X1、X2、X5、X6有較大載荷,主要從人均-GDP、人均_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反映公共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可以命名為經濟基礎因子。第二公因子分別在X3、X8有較大載荷,主要從人均-財政支出-衛生健康、人均-醫療衛生機構數方面反映公共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可以命名為公共支出因子。第三公因子分別在X9、X10、X111有較大載荷,主要從人均-執業醫師數、人均-護士藥師技師數、人均-醫院實有床位方面反映公共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可以命名為專業能力因子。旋轉后各公因子較旋轉前含義、指向更加明確,有利于對數據進一步解讀引用。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得出各公因子表達式(旋轉后)為:
F1=0.154Zx1+0.152Zx2+0.152Zx2-0.012Zx3-0.128Zx4+0.145Zx5+0.145Zx6+0.121Zx7-0.001Zx8+0.095Zx9+0.131Zx 10+0.13Zx11
F2=-0.024Zx1+0.049Zx2+0.04 9Zx2+0.436Zx3+0.099Zx4-0.062Zx5-0.045Zx6+0.252Zx7+0.418Zx8-0.101Zx9+0.048Zx10+0.024Zx11
F3=-0.137Zx1-0.161Zx2-0.161Zx2-0.072Zx3+0.159Zx4-0.247Zx5-0.243Zx6-0.073Zx7+0.089Zx8+0.508Zx9+0.359Zx10+0.384Zx11
根據公因子表達式計算各地市各公因子得分,按各公因子方差貢獻率比率為權數計算各地市綜合得分,表達式為:
綜合得分=
55.64/87.61*FAC1_1+19.75/87.61*FAC2_1+12.22/87.6 1*FAC3_1
全省16個地市公共醫療衛生保障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不平衡性。
合肥、黃山、銅陵、蕪湖綜合得分居全省前四,其中合肥領先全省其他地市得分較為明顯。馬鞍山、池州、蚌埠、宣城得分排名為5-8位,得分較第一方陣有差距但均為正數,相互之間得分較為接近。安慶、淮北、滁州、淮南、六安、阜陽、宿州、亳州綜合得分為負數,處在尾部方陣。(見圖1)
經濟基礎因子。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黃山得分分列前五,展現出較強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領先優勢。公共支出因子。池州、黃山、銅陵、宣城、六安得分分列前五,展現出較強的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保障力度。專業能力因子。蚌埠、銅陵、池州、安慶、合肥得分分列前五,展現出較強的醫療衛生專業服務能力儲備優勢。
省內城市之間公共衛生保障水平具有較大的不均衡性,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得益于整體實力的強勢地位,綜合保障水平呈現出較大的領先優勢,黃山、銅陵、蕪湖在三個公因子上各有突出表現,與合肥同處第一集團。馬鞍山、池州、蚌埠、宣城屬第二集團,在綜合發展上表現出高于全省均值的水準,其他八個城市各具特色,但綜合評價結果與居前城市尚有較大差距。
合肥。省會城市的優勢地位明顯,人均GDP居全省第一,衛生健康財政支出、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位列全省第二,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總量的25.7%,醫療衛生機構數、醫院實有床位、執業醫師數、護士藥師技師數分別占全省的11.9%、18.4%、17.7%、19.1%,公共衛生保障水平發展較為全面,是全省高地。作為常住人口持續流入城市,未來的發展重點應關注人均保障水平,在相關投入、建設速度方面應確保快于人口增長速度。
黃山、銅陵、蕪湖。黃山、銅陵衛生健康財政支出全省占比均高于其常住人口全省占比,公共支出因子分列第二、三位,經濟基礎、專業能力因子總體靠前。蕪湖作為副省級城市,經濟基礎因子得分位居第二,具有較強的經濟條件,和黃山、銅陵共同構成第一集團的第二梯隊。蕪湖應考慮發揮經濟總量較大的優勢,適當調高公共衛生支出的增幅,黃山、銅陵應將較好的公共衛生保障水平作為吸引產業、人口的抓手,加快經濟總量的增長,保證較高公共醫療衛生支出的可持續性。
馬鞍山、池州、蚌埠、宣城。馬鞍山優勢在于經濟基礎、劣勢在于專業能力,人均GDP居全省第三,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醫療衛生機構數、執業醫師數全省占比僅與常住人口全省占比持平,醫院實有床位數全省占比低于常住人口全省占比0.4%。池州優勢在于公共支出,劣勢在于經濟基礎,衛生健康財政支出、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全省占比分別較常住人口全省占比高出0.7%、0.2%,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居全省倒數第一。蚌埠優勢在于專業能力、劣勢在于公共支出,醫院實有床位、執業醫師數、護士藥師技師數全省占比分別較常住人口全省占比高出1.5%、0.8%、1.2%,衛生健康財政支出全省占比較常住人口全省占比低0.6%。宣城優勢在于公共支出、劣勢在于專業能力,衛生健康財政支出全省占比較常住人口全省占比高出1.3%,而醫院實有床位、執業醫師數、護士藥師技師數均僅與常住人口全省占比持平。馬鞍山、池州、蚌埠、宣城均有較好的公共衛生發展基礎,提升策略可以考慮統籌平衡經濟發展、支出保障與專業能力建設,針對性加強短板建設從而實現較快的整體水平提升。
其他城市。其他八個城市公共衛生保障水平綜合評價得分小于零,發展水平整體相對較低,經濟基礎因子得分低是主要影響因素,公共支出方面的劣勢需要在確保經濟穩健增長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增加投入,同時考慮到公共衛生行業特點,應始終將醫療機構、專業人員的儲備與積累作為長期工作來抓,確保專業能力儲備能夠同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公共衛生保障不斷增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