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琴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曾經的電視民生新聞深受大眾喜愛,主要是因為電視民生新聞比較貼近百姓的生活,內容真實并具有較強的輿論監督功能。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短視頻的出現對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造成較大影響。短視頻播放時長短、內容豐富的特點符合當今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故而廣受歡迎。電視民生新聞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與短視頻進行有效融合,促進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的可持續發展。
電視民生新聞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1世紀初期。與電視民生新聞概念最為相近的就是美國的“公共新聞”,但兩者存在一定的區別。電視民生新聞比較重視讓民眾通過節目發出自己的聲音,公共新聞重視的是深入民眾的生活,并為他們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在電視民生新聞中,新聞播報與民眾的實時參與得到有效結合,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可以有效拉近與民眾的距離,擴大電視民生新聞的影響力。現階段,電視民生新聞主要存在兩種互動形式:一種是民生新聞改變以往的“我播你看”的傳播模式,民生新聞主持人以平民的視角參與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提高受眾的主動權;第二種是民生新聞與新媒體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達到互惠雙贏的目的。新媒體的移動電視和網絡電視可以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提供更寬廣的傳播平臺[1]。
短視頻一般是指視頻內容時長在十幾秒或者幾十秒的視頻形式。最早的短視頻出現在2011年,當時的短視頻發布有條數限制,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對短視頻內容進行一定的設計,再通過網絡發布。我國最早的一批短視頻出現在一些大的網站上,如騰訊網。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我國的短視頻得到井噴式發展,比較有名的短視頻發布平臺有抖音、快手及火山等。
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短視頻迅速擴大傳播范圍。短視頻由于內容豐富多樣及時長較短,容易在網絡傳播,因此深受受眾喜愛。短視頻的傳播在新聞傳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造成了較大影響。
新媒體短視頻的特點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第一,具有全民化特性。短視頻依靠新媒體平臺,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多平臺傳播,覆蓋范圍較廣,傳播快,影響力較大,積累了很多用戶。人們只要擁有智能移動手機,下載一個短視頻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隨時隨地可以刷看視頻。第二,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短視頻呈現多元化特性。目前,我國擁有多款短視頻App,除了影響力較大的抖音和快手外,還有火山、微視等。這些短視頻平臺的內容涉及用戶的生活,可以有效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第三,短視頻制作數據化特性明顯。將大數據技術運用于短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通過收集用戶的點擊數據可以掌握用戶的收看需求,從而使得視頻的推送更具目的性。第四,制作更簡單。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短視頻的記錄者和傳播者,當前的短視頻App都帶有編輯功能,受眾可以隨時隨地拍攝短視頻并上傳到相關平臺,還可以對拍攝的短視頻進行特效處置,以便視頻能夠傳播得更快捷、更廣泛。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進入信息時代。擁有智能手機的人,可以通過下載新聞視頻App隨時隨地將民生新聞事件進行拍攝并上傳到短視頻平臺進行分享,這有效提高了民生新聞的傳播效率。同樣的新聞由于拍攝者的觀察角度不同,對所發生事件持有不同看法,受眾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民生新聞事件[2]。
民生新聞短視頻在播放過程中,受眾可以進行留言互動,這比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傳播有更強的交互性。短視頻與電視民生新聞媒體的有效融合,使得大眾能參與到民生新聞事件的互動中,有效發揮受眾的信息監督作用。此外,受眾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內容來判斷民生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這樣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要比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更大。
傳統的民生新聞需要較長的制作時間,時效性不強。而短視頻傳播更為快捷,很多短視頻都是在民生新聞出現的第一時間發布出去,得到多人轉載后形成爆炸式傳播。可見,短視頻的分享功能已經在大眾中普及,其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民生新聞進行快速傳播,擴大民生新聞的傳播范圍,使得民生新聞傳播有了新途徑。
目前,新媒體平臺的短視頻制作者一般都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用戶,在短視頻的專業處理上存在一定問題,降低了新聞的傳播價值。隨著短視頻類型和數量的不斷增加,新媒體平臺上很多重要新聞信息都無法凸顯出來,這種信息傳播的不穩定性導致短視頻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無法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此外,很多虛假新聞也來自短視頻傳播平臺。很多短視頻的信息沒有經過核實,加上相關部門和平臺自身對短視頻的監督力度不夠,發布后容易引起糾紛,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亂象叢生,令受眾在眾多的新聞信息中迷失方向,不僅不利于新聞信息的傳播,也極大降低了受眾對新聞的信任度,使得新聞的社會輿論引導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在新媒體還沒出現之前,受眾只有通過傳統媒體才能獲取新聞信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短視頻也逐漸受到大眾的認可,對傳統電視民生類新聞節目造成較大沖擊。新媒體短視頻內容更加多元,也具有更強的時效性。短視頻傳播范圍、速度都比傳統的民生類新聞更大、更快,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多元化需求,為大眾了解民生信息提供了良好的途徑。隨著短視頻的不斷發展,其質量及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愿意從短視頻平臺了解新聞信息的人越來越多,使電視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大不如前。
新媒體短視頻的出現,除了影響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外,還對受眾的分流有一定的影響。調研數據表明,短視頻在制作過程中也考慮了受眾的不同需求,對受眾群體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確保不同職業、年齡等的受眾群體都可以在短視頻中找到自身所需的新聞信息。短視頻具有較強的交互性,既可以實現實時的人人對話交流,也能為受眾提供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極大提高了受眾參與互動的熱情,這種效果是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很難達到的[3]。
電視民生新聞的播出平臺有限,而民生新聞所涉及的時事熱點和題材內容過于豐富,使得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制片人需要對電視民生新聞題材慎重選擇。短視頻App的不斷涌現,使得大眾的心聲及訴求更容易表達,對傳統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造成較大的沖擊,極大地降低了傳統民生新聞的傳播影響力。
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人們照相和錄像變得更加快捷。只要自己身邊有新聞,就可以用智能手機對所發生的新聞進行記錄,再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發布。當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在場的民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出新聞信息,而新聞記者及時到達新聞現場則較為困難,這削弱了記者的職能,既不利于新聞信息的采寫,也不利于民生新聞的傳播。
新媒體短視頻的發展使得電視民生新聞面臨較大挑戰,同時也為電視民生新聞帶來了發展機遇。雖然目前短視頻比較流行,但電視民生新聞仍具有較大的價值,很有必要對電視民生新聞進行創新。
一般的短視頻制作者講述事件發生的一部分,無法詳述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而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可以更加深入地調查事件,全面剖析事件的發展過程,將事件完整、真實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其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更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受眾更傾向于觀看電視民生新聞報道。例如,某報報道了一則關于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新聞信息,引發大眾的廣泛關注。一些短視頻平臺隨后紛紛轉發這則信息,一時間,雙黃連口服液成了搶手藥品。有民生新聞欄目記者從這一現象入手,通過對藥店的走訪和對群眾的采訪,推出一則《“別搶雙黃連”了,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的新聞報道,積極引導大眾不要盲目搶購雙黃連口服液,用正確的輿論引導大眾,有效遏制了搶購潮[4]。
很多短視頻只是流于內容表面,制作質量比較差,娛樂化較強,沒有更深的內涵。民生新聞則完全不同,可以通過記者深入調查事件,并通過專業制作,使得新聞內涵更加豐富。比如,南方沿海一些地方出現魚跳上岸的現象,引起大眾恐慌,當地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記者走訪事發地點,深挖其背后原因,通過向有關地震部門了解情況,最終發現這種現象是天氣原因造成的,屬于自然現象,并不是地震發生前兆。記者及時將這種現象的原因、發生過程及最終結果清楚地呈現在受眾面前,使得民生新聞更富有內涵。
一則好的新聞報道往往可以抓住受眾的心理,好的故事需要用細節去感動受眾。限于短視頻的時長,一個富有內涵的事件用短視頻的方式來表現容易顯得蒼白無力,而電視民生新聞則可以利用報道篇幅較長的優勢,讓新聞更具有感染力。
媒體形式無論如何變化,只要新聞內容豐富有內涵,又能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自然會受到受眾的關注。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要想提升競爭力,可以從突出新聞內容的地方特色著手。例如,根據地方文化特色傳播傳統文化,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傳承人進行專訪,通過播報他們的故事弘揚中華文化。為了更貼近受眾的心理,記者還可以在民生新聞播報過程中加入方言,讓受眾感到更親切。此外,還可以用一些押韻的詩詞作為新聞提要,這樣會達到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每一個民生新聞欄目都有自己的品牌優勢,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打造新的品牌形象,以此增強電視民生新聞的影響力。為了強化服務意識,突出民生主題,可以打造一些公益題材的民生新聞節目,可以針對經濟落后地區開展一些援建活動,比如援建鄉村圖書室,還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定期組織一些關注民生的活動,這些對樹立民生新聞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民生新聞播報形式及畫面比較單一,收視率相對較低。媒體工作者可以根據實情,適當借鑒短視頻不拘一格的報道手法,一改傳統的“畫面+解說詞”模式,讓主持人深入現場進行體驗,用不同的視頻轉場方式將畫面串聯起來,再搭配適合的音樂,使得新聞信息擁有更多的看點。
短視頻平臺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視頻內容,其中也有很多與民生相關的有意義的視頻,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制作組可以與這些平臺合作,篩選短視頻內容,再經過電視臺的編輯形成民生新聞,以此增強民生新聞的影響力,使得民生新聞欄目具有更強的服 務性[5]。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推廣,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采編隊伍已不能滿足社會要求,電視民生新聞要加強采編隊伍建設,提高采編人員的短視頻制作能力,讓短視頻與現有的電視民生新聞內容進行深度融合。在新聞事件處理上,記者要做到“快、新、深”,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到達事件現場進行拍攝、采訪,及時將新聞信息傳送至新聞編輯中心,快速地報道新聞事件。此外,還要不斷提高民生新聞采編隊伍的采寫、編輯水平,定期對民生新聞采編隊伍進行培訓,有效提高新聞采編隊伍的綜合實力。
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對電視民生新聞造成較大沖擊,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只有積極創新,不斷豐富報道內容和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