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游
(作者單位:黑河日報社)
新聞傳媒行業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和傳遞信息,將有效內容傳達給受眾,讓受眾能夠通過快捷的方式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的途徑不斷增加,新聞傳媒行業的競爭也愈演愈烈,為了幫助新聞媒體在多元競爭環境下長久發展,探索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勢在必行。
在通信技術十分發達、傳媒競爭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新聞不僅具有更強的時效性還包括大數據時代賦予的特殊性質。
首先,信息時代新聞傳播具有服務民眾的性質。
其次,信息時代,新聞可以通過各種平臺進行實時傳播,確保新聞迅速傳播,打破時間的限制[1]。但如果新聞在同一時間大量涌現在網絡平臺上,由于事件發生的時間與報道時間間隔非常短,且新聞呈爆發式匯集,審核校對也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新聞本身的真實性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再次,信息時代的新聞傳播還具有數據庫化的特點。新聞媒體通過電子數據庫對新聞素材進行收集和整理,數據詳盡、準確、公開,數據化的性質可以幫助新聞在信息時代傳播得更快、更遠。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新聞的表現形式變得豐富多樣,可以通過文本、圖片、影像等輔助手段全面實現新聞的可視化[2]。
信息時代到來之后,新聞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方式進行傳播,還能夠通過當前先進的媒體技術進行傳播。最初的新聞只能通過報紙進行傳遞,后來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可以通過廣播傳播新聞,再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的媒體技術實現了新聞的視聽傳播,新聞的傳播速度和內容有了顯著變化。當今,傳統媒體的新聞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建立一個完整的網絡新聞傳媒產業鏈條。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聞傳媒行業取得了很顯著的成績,但是相對于世界上其他的發達國家,國內當前的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過不斷摸索和借鑒來向前發展。概括而言,國內新聞傳媒行業仍然存在著專業人才不足、媒體架構不完善、信息化應用不全面等問題。
我國基本上都是在高等院校或職業院校中培養有關新聞傳媒行業的專業人才。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下,與新聞傳媒相關的教育大多是以應試教育為核心展開的,形成了一種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以課本上的內容為主,教師負責講授知識,學生負責聽講。當前,新聞傳媒專業的教育過分注重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忽略了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3]例如:高等院校中的新聞傳媒專業缺乏實踐培訓的課程,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提高,這就導致高校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由于沒有經驗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傳媒工作做好,不利于新聞傳播效率的提升,并且有損學生自身的自信心[4]。由于高等院校對傳媒專業學生的教育缺乏實踐培訓,傳媒專業的人才相對稀缺,這是當前傳媒發展的局限之一。
當前,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技術之間的融合非常緊密,隨著數字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傳媒行業的數字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導致報刊的印刷發行量急劇下跌,報刊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臺的收入也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比例懸殊,這種不合理的傳媒行業格局會給受眾一種混亂的感受,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
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國內的信息化技術在新聞傳媒行業還沒有廣泛普及,這一點也限制了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雖然我國的媒體數量很多,包括省市縣區級的電視臺、報社等,但是新聞傳媒行業的信息化程度還不夠高,沒有利用多元化的途徑傳播新聞[5],電視和報刊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當前受眾的需求,需要將傳播途徑拓展到手機端和電腦端。例如,傳統媒體可以通過手機端的應用軟件進行新聞內容的傳播,還可以開通留言平臺與受眾互動。
在社會經濟飛速崛起的背景下,新聞媒體的發展方向開始趨向于商業化,這是當前我國新聞行業多元發展過程中十分明顯的問題。新聞媒體傾向于商業化很容易導致報道的內容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對受眾的價值認知產生負面作用,甚至有的新聞媒體會為了利益直接報道錯誤的內容,誤導輿論。例如,雖然鼓勵大眾消費、增加國家經濟市場的活力對于國家的發展而言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是有許多新聞內容融入了“超前消費”的概念,這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而言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6]。在新聞媒體日漸商業化的當下,向大眾傳遞此類錯誤的消費觀念會扭曲大眾的價值觀,是十分不正確的行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新聞媒體選擇將商業廣告植入報道內容中,這雖然能夠增加媒體的收入,幫助贊助商進行產品宣傳,但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公正性、客觀性的原則,對新聞傳媒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當前的新聞報道還存在角度片面化的問題,不但影響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容易將社會輿論引向錯誤的方向,有損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通常情況下,新聞報道出現角度片面化的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原因導致的:首先是新聞媒體從業者的綜合素養不高。由于從業者的專業水平不足,其在撰寫新聞稿件時沒有以客觀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敘述,并且在語言運用上把握不到位,造成新聞報道的片面性。其次是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為了獲取更多受眾的注意力,往往故意采用博眼球的方式進行輿論誘導,嚴重違背了新聞原則。與此同時,在多元競爭的背景下,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相關部門和群眾對于新聞報道的監督還不夠嚴格,新聞的真實性難以保證。
真實性、公正性是新聞報道必須具備的基本屬性,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進行報道撰寫時,務必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考量,準確地向受眾傳遞新聞事件的全貌,不能為博取受眾的關注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到新聞報道中,誤導群眾。但是,當前的新聞傳媒行業存在著報道內容失衡的問題。例如,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過分注重全球的大事件而忽略對于國家民生事件的報道,抑或是將大量的篇幅給予與城市相關的內容,對于農村生活的報道不足。這種具有偏向性的新聞報道對于多元化競爭下的傳媒行業發展是十分不 利的。
隨著新聞傳媒的發展路徑逐漸向互聯網領域延伸,新聞傳播的方式也變得多樣,新聞媒體對于新聞報道的監督和管理工作也因此變得更加困難,部分媒體為了獲得流量,報道虛假的新聞內容,在原本普通的新聞事件中添油加醋,以博取受眾的關注,嚴重影響了自身的權威性。多元化、多渠道的傳播格局下,部分媒體向社會傳播了一些缺乏真實性、脫離實際、缺乏正能量的內容,從中牟取利益,致使大眾對新聞傳媒行業甚至是整個社會喪失信心,這種做法久而久之會影響新聞行業的發展。另外,部分媒體還會將舊事件挖出來進行報道,違背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原則,對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造成了阻礙。
在新聞傳媒行業多元化競爭的大環境下,新聞媒體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創新和拓展新聞傳播的路徑,就要從媒體從業者抓起,進行大力培養,順應當前信息時代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首先,新聞媒體應當對新聞的采編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培養他們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使他們不斷地對有價值的新聞進行挖掘[8]。并且,確保他們能夠通過數據、圖片、表格、視頻等方式進行新聞素材的篩選和整理,將新聞內容與這些輔助的手段有機融合,確保新聞受眾能夠理解新聞事件。其次,新聞媒體應該培養新聞采編人員的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新聞傳媒行業的從業人員務必要具備熟練操作新媒體設備的能力,在網絡上第一時間獲取數據、圖片、音頻信息,并將其與新聞資訊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做出高質量、吸引人的新聞 報道。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經濟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媒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新聞媒體應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運用先進的運營理念和模式上,為新聞傳播開辟新的途徑,提高新聞的傳播力。新聞媒體可以整合新聞傳播的各種渠道,高效利用,有機融合。例如,新聞媒體不僅可以通過報紙、新聞網站傳播新聞,還可以利用新興的社交軟件傳遞資訊,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新聞,通過推送、轉發等方式進行新聞的傳播,增加新聞的傳播路徑,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
隨著新聞傳媒行業競爭的多元化,為了促進新聞的高效傳播,吸引更多的受眾,在進行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結合實際,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與此同時,新聞采編人員還應當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使受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9]。采編人員只有對新聞事件有了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才能夠賦予新聞生命力,讓讀者與新聞報道之間建立情感。另外,采編人員還要注重新聞編輯的層次性,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入挖掘,結合實際情況精準、簡練地描述新聞事件,避免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夸大事實,出現錯誤報道的情況。
在新聞傳媒行業多元競爭的背景下,新聞的傳播也逐漸實現了電子化、數據化。為了繼續創新新聞傳播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受眾,新聞媒體可以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讓受眾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還能夠通過平臺發聲,表述自己的內心想法,這對于新聞媒體把握受眾的關注點、需求等都有一定的幫助。另外,新聞媒體還可以通過與大眾互動來豐富新聞來源,根據大眾的建議改變新聞采編模式,這不僅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和記者的工作積極性,還能夠切實推進新聞傳播數字化的 進程。
在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新聞傳媒行業的競爭也愈加激烈,新聞媒體應當不斷探索發展路徑,加強人才培養、整合新聞傳播渠道、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推動自身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