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晨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一詞源于美國,最早于1967年在一份關于開發EVR商品的計劃中被提出。隨后,“新媒體”一詞就開始在美國流行,并逐步流傳到全世界,“新媒體”也逐漸成為全世界的熱門話題,并發展至今。
廣義的新媒體包括兩大類:一是基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于無線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手機終端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前已經存在,現在才被應用于信息傳播的載體,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
可以說,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動了一大批新興媒介的發展,不管是從新媒介視角還是從傳播技術視角來看,新媒體都已經對廣播新聞的宣傳與報道產生了沖擊,而要想了解這些沖擊對廣播新聞報道的實際影響,從而尋求新的突破,對廣播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進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廣播新聞報道通常分為消息類、專題類和評論類。
廣播消息類報道時長通常在4分鐘以內,是指以廣播為傳播手段,對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以“短”“平”“快”為主要特點,是十分貼近受眾的報道形式。
廣播專題類報道時長通常不超過30分鐘,是指以廣播為傳播手段,用翔實的表現手法對新聞人物、事件等進行深入報道的新聞報道,包含系列報道、連續報道、組合報道,層層遞進,能從不同角度對新聞人物或事件本身進行剖析,加深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
廣播評論類報道時長一般在15分鐘以內,是指以廣播為傳播手段,對新聞事件、熱點話題、社會現象等進行評論的新聞報道,要求觀點鮮明、論點正確、有新意,而且論據準確、論述精辟、論證有力,重分析而輕敘事,重在引發受眾深度思考和反思,使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新媒體背景下,三類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特點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其中廣播消息類報道受到的影響 最大。
新媒體的出現與火爆,無疑對廣播新聞媒體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媒體不僅可以承載大量的資訊,具備很強的時效性,而且傳遞資訊的方法和途徑更是多種多樣,極大地迎合了受眾的需求,特別是當代年輕受眾群體。相較之下,廣播新聞報道的局限性開始凸顯。
新媒體盛行之前,廣播新聞的采、編、播以音頻為輸出形式,得益于形式的唯一、設備局限較小、成本低、覆蓋面廣等特征,同樣的消息類新聞,廣播新聞報道往往能做到快人一步,快速對信息進行高效傳播,在時效性上可以說是新聞傳播陣地上的排頭兵。而如今,新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便捷性更加顯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新媒體無疑在傳播速度、廣度、受眾接受度上超越了廣播媒體,廣播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優勢逐步弱化。
受制于早期的設備,廣播媒體在報道新聞之前可依托電話完成新聞線索的收集,在報道新聞時可依托收音機完成信息的傳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愈發多元化,報道模式單一的廣播新聞與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的受眾之間矛盾愈發明顯。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享受到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電話線、網絡光纖等基礎通信設施不斷完善,為互聯網的普及提供了前提條件。這一時期,互聯網上的新聞門戶網站是新聞的重要傳播途徑,大眾將論壇和博客作為主要信息交流平臺,而且絕大多數大眾的在線交流是開放的,更容易發生意見沖突。而如今,智能手機作為普及率極高的智能移動終端,在微信、微博等互動性更強的社交工具的共同作用下,已經對受眾之間的交流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極大地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甚至對公眾輿論產生了影響,使傳統媒體單一的傳播方式逐漸失去了吸引力。此外,由于廣播新聞以聲音為主要傳播方式,而新媒體多以圖文,輔以短視頻甚至現場直播為信息傳播方式,所以傳統廣播新聞不僅時效性弱于新興媒體,傳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可以說,新媒體時代廣播媒體的發展受到了不小的限制,相較于新興媒體,廣播媒體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凸顯,但這并不意味著廣播新聞報道就沒有價值,甚至會被社會所摒棄。廣播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在權威性、專業性上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直被認為是黨的喉舌。而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打破新媒體帶來的壁壘,尋求創新與突破,最大化發揮出廣播新聞報道的價值,是當前廣播新聞人急需考慮的 問題。
新聞是一面鏡子,熱點事件代表著社會的發展現狀,民生同樣是新聞媒體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廣播新聞記者,需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關注民生新聞,想民之所想,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深入報道與大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廣播新聞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增強自身服務意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始終肩負著為人民服務的重任,然而其只有經歷挑戰,才有機會尋求突破。傳統媒體歷史悠久,受眾群體相對固定,作為廣播新聞從業者,必須掌握一定的編輯技巧,不斷創新新聞報道形式,提高新聞質量;同時,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依照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挖掘民生新聞的內涵,從而報道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新聞。
如前文所述,相較于新媒體,廣播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時效性差、報道模式過時等。所以,廣播媒體要想實現創新,就必須克服共性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革新廣播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生產觀念。為了讓廣播類新聞在時效性上體現出優勢,廣播新聞工作者就可以采用分階段、分層級的連續報道方式,如新聞事件發生之初,可采用口播的形式快速播報,簡明扼要說明新聞事件,隨后再逐步完善信息,陸續展開后續報道。此外,還要發揮廣播媒體在新聞報道上的特點和優勢。廣播新聞這一傳統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在傳播中具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因此廣播媒體必須在保障自身權威性的基礎上,革新新聞報道方式,從群眾的角度出發,以小見大,傳播主流聲音,引發群眾共鳴。因此,廣播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必須樹立創新理念,革新傳統的廣播新聞報道觀念。
廣播新聞報道要想引起廣泛關注,媒體人員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度,嚴格篩選新聞。在新聞內容的選擇上首先要貼近群眾,要選擇聽眾欲知而未知的熱點話題,了解不同層次聽眾的不同需求,向聽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新聞內容。為此,除了讓主持人和現場記者還原新聞事件真相,還應盡可能地分析、補充、引申出新聞事件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精神價值。例如,廣播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可以盡可能地采訪與新聞事件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同時積極與受眾進行互動、反饋,根據受眾需求適時調整報道方向,保障公眾的參與權、表達權,這既是廣播媒體的責任,也是加深聽眾對廣播新聞了解的重要手段。而在形式上,廣播媒體可適當采用廣播新聞現場直播的報道形式,增加外場記者與現場連線的頻次,或采用直播矩陣的形式,多層級、多角度地對重大新聞事件展開直播報道,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同時,直播新聞的現場感較強,可以在無形中抓住受眾的心理,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報道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尋找新的傳播模式,打造具有自身獨特個性和特色的新聞報道品牌。首先,廣播電臺要更新觀念,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摒棄傳統的廣播觀念,加強電臺、受眾、媒體的多向溝通,實現雙贏。其次,要組建一批形象鮮明的主持人。在廣播新聞類節目中,主持人的思想和觀點往往決定著節目的走向,主持人的態度將在節目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打造一個別具一格的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必須注重主持人的個性培養,使其體現出個人風格和個人魅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固定的受眾群體。此外,廣播新聞媒體在確保新聞報道質量的基礎上,可以給新聞報道打造明顯的標簽,并通過各種新媒體渠道對其進行推廣,來放大這一標簽,精準吸引受眾,提高廣播新聞的影響力,打造特色廣播新聞類節目。
在廣播新聞報道中,為了使受眾愿意傾聽,增強聽眾黏性,廣播新聞工作者應注重廣播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廣播新聞工作者可以在廣播新聞報道中適當加入一些網絡熱詞,或者將新聞報道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轉化為受眾更易于接受的“大白話”,相較于傳統廣播新聞呆板、說教式的傳播模式,這樣的報道方式往往更容易激發受眾的求知欲,真正走進受眾的心里,更好地進行傳播。同時,廣播新聞報道也要注重對藝術手段的運用,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音響效果,或者強化現場聲音,特別是真實現場的聲音,這些現場聲音在節目氣氛的感染下可以形成一種美感,不僅能增強報道的存在感、真實性和感染力,而且往往比記者的口播報道更生動、具體,能夠調整廣播新聞報道的氛圍,使受眾猶如身臨其境。
好的廣播新聞報道離不開生動的故事,許多優秀的新聞選題本身就是別具一格的故事。這類新聞在報道時采用故事化的手法無可厚非,但是,仍有不少富有社會價值的新聞選題的故事性并不那么突出,這類新聞如果采用常規的廣播新聞報道模式自然會石沉大海,無法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面對這樣的新聞選題,新聞工作者如何在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情況下編排、設計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樣平凡的新聞事件,經過特殊的編排方式進行講述,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受眾對廣播新聞的接受度。
新媒體時代,制約廣播新聞報道發展的一大因素是其缺乏互動性,雖然這對廣播新聞的發展造成了沖擊,但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廣播媒體需要靈活把握這一契機,在豐富廣播新聞報道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效拓寬廣播新聞報道的傳播渠道。例如,在對某熱點事件進行連續報道時,不僅廣播新聞媒體可以在線上進行報道,新聞主播也可以利用自身影響力,開啟線下直播,通過直播、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實時收集受眾留言、觀點等信息,并與受眾在線展開互動,引導受眾參與新聞報道的傳播,對新聞事件展開評論,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擴大廣播新聞的覆蓋范圍,從而加大新聞的深度與廣度。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且已經占據新聞傳播主陣地,這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未必是件壞事,新媒體環境對廣播新聞報道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媒體環境,廣播新聞報道工作者進行創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廣播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適應媒體發展,不斷自我革新,多渠道、多角度、多思路地開展今后的廣播新聞報道工作,才能提高廣播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力,促進廣播媒體穩定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