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冬梅
(作者單位:靖江市融媒體中心)
融媒體時代,曾經依靠傳統媒體生存和發展的紀錄片行業受到不小沖擊,出于生存和良性發展考量,需要在融媒體視域下轉變發展思路,走上變革之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規則并滿足受眾觀看需求。
我國紀錄片基于不同媒介的發展歷程可歸納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紙質媒介進軍紀錄片行業。新華社是率先嘗試這種手段的典型代表,促成了傳統紙質媒體與紀錄片的結合,第一部作品《國家相冊》于2016年9月推出,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好評。同一時期推出了同名圖書,每個故事配置一個二維碼,掃碼即可看到紀錄片相關內容,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動,這是媒介融合的最簡單方式。截至目前,這種方式已經在我國各地方大大小小的報業集團普及。
第二,電視紀錄片與影院銀幕結合。近些年,紀錄片開始走上銀幕,這是多年不懈努力的結果。從開始的紀錄片電影制作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受歡迎到受歡迎,遭遇了重重阻礙,克服了諸多挑戰。例如,郭柯執導的《二十二》、衛鐵執導的《厲害了,我的國》這兩部紀錄片電影,印證了紀錄片電影有較大發展潛力。
第三,新媒體與紀錄片臺網聯動。近兩年,各類視頻平臺開始推出形式多樣的紀錄片頻道,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首帶動其他電視臺紛紛進行新媒體紀錄片制作,成功之作包括《二十四節氣》《我的中國夢》《輝煌中國》等,意味著電視臺開始嘗試與新媒體融合。
我國較早的紀錄片作品有1982年的《話說長江》和1984年的《話說運河》,由此打開了中國紀錄片發展新紀元。在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紀錄片欄目在各電視臺應運而生,出現了像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貴州電視臺的《人與社會》、中國中央電視臺與日本東京廣播公司聯合出品的《望長城》等佳作。我國電視紀錄片在1993年發展至頂峰,這個時期的紀錄片主要以原生態生活為素材,講究真實再現。這樣的內容在當時廣受好評,不僅讓受眾輕松融入紀錄片內容,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引發受眾思考[1]。
進入21世紀后,紀錄片內容越來越豐富,這與思想開放存在必然關聯。《舌尖上的中國》《中國醫生》《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就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這些紀錄片可以與當時世界一流水平的紀錄片相媲美,尤其是在藝術內涵方面,可以說毫不遜色。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正在主動靠近新媒體,通過融合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來吸引受眾,獲取較高關注度,以此增強影響力。這個時期的紀錄片選題更加多樣,科學技術已經可以突破選題中的各種界限,選題方向會酌情參考受眾需求,滿足越來越多受眾的觀看需求。紀錄片內容也會涉獵美食、醫療、文物等領域,風格多樣且輕巧,能夠滿足年輕受眾群體需求。
隨著紀錄片市場日益火爆,有著網絡視頻媒體平臺“三足鼎立”之稱的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也都搶先推出各自的紀錄片版塊。這一現狀間接表明平臺在發展紀錄片方面具有較大的空間,如騰訊視頻專門成立了“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推出了針對紀錄片的“尋找計劃”,諸如此類的行動還有很多,也帶動其他網絡平臺摩拳擦掌,紛紛效仿[2]。
網生紀錄片是融媒體時代不斷向前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新景觀、新趨勢,B站率先做出嘗試,將“鬼畜”與紀錄片相結合,致力于打造“試驗性歷史紀錄片”。例如,《歷史那些事》便是B站“不走尋常路”創作出的紀錄片作品,其擺脫大制作與宏觀場景,用看似“不正經”的方式講解歷史,融入多重流行元素,讓紀錄片更像喜劇電影,其中的《在下東坡,一個吃貨》獲得了成功。
視頻博客(Video Blog或Video Log,簡稱Vlog)是視頻替代文字和圖片記錄生活日常的方式。在短視頻火爆的當下,衍生出基于Vlog的新型紀錄片,用簡單設備即可拍攝,主要記錄生活日常,可拍攝內容較為寬泛,可邊走邊拍、可呈靜止狀態拍攝,加上文字、音樂等修飾,即可制作出特色鮮明的視頻生活紀錄片。這一模式的紀錄片受到全新關注,未來發展空間不可小覷[3]。
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的新特征可從收視習慣、傳播渠道、制作主體、新技術4個方面進行剖析。
第一,收視習慣從“點對面”實現了“一對一”的過渡。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長久不變的媒介傳播格局,隨之改變的是人們的收視習慣。為了適應市場、滿足受眾觀看需要,紀錄片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新媒體進行傳播,從過去家庭“點對面”的傳播格局中跳脫出來,不必顧慮家庭成員共同的觀看興趣。在新媒體協助下,為滿足個人觀看需求,“一對一”觀看模式流行起來,由此進入了大屏轉小屏的時代。
第二,傳播渠道從單一向多元轉變。融媒體時代,喜愛看紀錄片的受眾不必在特定時間觀看特定電視頻道的紀錄片,也不必走進小眾化的紀錄片電影院,受眾可在各個新媒體平臺獲取更多優秀紀錄片,進而滿足自身的觀看需求[4]109。受眾可以使用的媒介包括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電視等,可隨時隨地觀看喜愛的紀錄片,且選擇更為寬泛。
第三,制作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紀錄片大多由各大電視臺制作,個人或其他機構并不參與其中。融媒體時代,個人、民營機構、視頻網站等都可參與紀錄片制作,且題材更為廣泛、制作的原創度更高,精品不斷涌現。
第四,依托新技術,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更為多樣。除了保留原有的專業攝影機拍攝手段,還涌現出航拍、水下攝影、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新技術拍攝手段,這些都增加了紀錄片的價值和魅力,也因此提升了紀錄片的視覺沖擊力,從而創作出了更多 精品。
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制作和播出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由受眾需求改變所引起的。當前,受眾的視聽需求和要求正在逐步提升中,紀錄片在受眾中造成的反響、取得的收視率都可側面衡量一部紀錄片的優秀程度。從視覺角度而言,受眾更傾向于畫面優質、色彩豐富、構圖精巧的紀錄片,時長把握恰到好處則再好不過,這也是慢節奏的敘事抒情和壓抑灰沉風格的紀錄片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紀錄片產業鏈已經趨于穩健成熟,涉及多個領域和模塊,如創意、制作、市場推廣等,誕生了多個新興崗位,皆具有明確分工,將帶領紀錄片行業踏上精細化發展道路。其中,紀錄片從制作到傳播均受市場的直接影響,想要確保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發展和變革之路順暢,還需牢牢抓住市場調研環節,以便更好適應市場需要、受眾需求。
市場調研中,需要派遣專業調研團隊深入市場展開調查,還需額外做好田野調查,并對實地研究期間積累搜集到的各類信息進行分析,明確紀錄片拍攝方向,更要通過了解受眾普遍的觀看需求來明晰紀錄片內容亮點,待一切準備就緒,就可尋找需要的素材并深入事件、地點或人物群體中[5]。如《二十二》這部優秀作品,便是積極開展前期調研、尋找親歷者的成果。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素材,使得紀錄片內容足夠豐富。
總的來說,融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制作前要緊抓市場調研工作,立足市場和受眾實際需求,深入和全面開展調研工作,更好把握受眾心理,拍攝出受眾喜愛的紀錄片。
從制作水平來看,近年來我國紀錄片內容精良,已達到一個全新高度,完全可以與國際一流紀錄片相媲美,這都是廣大紀錄片團隊潛心鉆研、勤勤懇懇換來的成果,這一點值得肯定,但仍有缺憾。即當前紀錄片還不能實現工業化生產和產業化運作,在類型化生產、商品化和市場化等方面也依舊存在不足,未來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融媒體時代的紀錄片想要實現大跨步發展,除了給予資金支持、補充人才力量,還需做好流程控制和成本控制,更要掌控產業鏈的各個核心環節,從而把握行業發展命脈。今后,紀錄片發展需要囊括和汲取國內、國際各項優勢資源,做到內容、渠道的雙管齊下。在創意方面需要建立紀錄片生產數據平臺,促進生產環節細分化,吸引制作公司的支持和參與。同時,音響、音效、畫面等多環節要共同進步,以海納百川的格局開展多方合作,讓各行各業加入紀錄片制作、宣傳、傳播等諸多環節,凝聚各方優勢力量推動紀錄片行業發展,逐步完善整個紀錄片發展鏈條,形成穩健發展新局面[4]111。
值得一提的是,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的發展和革新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支持,尤其是傳播環節需要制作方打造和開辟線上傳播渠道,結合平臺特點做好宣發工作。想要在紀錄片生產環節提高專業化程度,還需繼續強化各個環節,工業化是一個重要節點。這也意味著紀錄片未來發展空間不容忽視,紀錄片產業鏈的優化、升級也將成為下一個階段探討的重要議題。
長久以來,受眾都對紀錄片存有刻板印象,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并提高紀錄片的受歡迎度,還需相關從業者在紀錄片營銷方面下功夫,高效開展營銷工作,促使紀錄片行業拓展市場、提高影響力。
筆者建議率先建立專業營銷團隊。相較于電影領域的實力較為強勁的營銷團隊,紀錄片領域的營銷團隊則顯得勢單力薄,使得紀錄片在宣傳和推廣效果不佳。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紀錄片從制作到成品的宣傳,大多由一個團隊負責和完成,專業工作不能由專業人員完成,由此造成部分紀錄片盡管精心打造,但反響不盡如人意,這也印證了建立專業營銷團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此以外,還要有意識強化紀錄片的產品包裝。優秀的紀錄片往往從畫面到聲音都精良無比,不僅要強調外在包裝,還要主抓內在包裝,為營銷增添話題、亮點。
進入融媒體時代,人們可隨時隨地接收來自不同領域的不同信息,想要確保紀錄片在受眾群體中引發廣泛和重大反響,必須積極拓寬傳播渠道。可在單一頻道播出、網絡平臺播出基礎上,增加院線推廣這一模式,豐富受眾了解和觀看紀錄片的渠道。可效仿2016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傳播渠道方面作出的努力,其在B站爆紅,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也正因如此,《我在故宮修文物》后續推出院線版,也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難看出,傳播渠道在紀錄片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融媒體時代采用網絡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可同樣讓內容小眾化的紀錄片獲取成功。我國電影院線鮮少播放紀錄片,未來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改進和優化。當前,紀錄片不僅可以實時傳播,還可實現商業變現,未來發展前景可期[6]。
雖然融媒體格局加速了紀錄片的轉型和發展,但是想要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以受眾為中心的宗旨不能變,還需相關單位或團隊在此基礎上為受眾做好各項服務工作,使得紀錄片在大眾的擁護下走得更長遠。
首先,要以受眾為中心提高紀錄片整體質量,盡可能多制作符合不同受眾群體“胃口”的紀錄片,尤其是要滿足年輕受眾群體的需求。質量可以從選題、畫面、拍攝技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提升,確保紀錄片足夠新穎、有創意,進而成為獨樹一幟的 存在。
其次,注重碎片化傳播,培育品牌效應。例如,推出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打造更多爆款,提高紀錄片影響力,為紀錄片發展提供助推力。
再次,要增強受眾互動體驗,可以在融媒體時代充分利用移動終端傳播的影響力,在微博、抖音、微信等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播互動,讓受眾有參與感,進而提升紀錄片好評度和傳播力。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紀錄片行業帶來了較大沖擊、較大影響,紀錄片行業需要早日轉變發展觀念、制訂變革方案,進而華麗轉身并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為此,紀錄片創作者需要有意識順應融媒體發展趨勢并實現各個環節的優化和調整,最終探尋到更為理想的發展新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