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寧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
新媒體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全面拓寬了電視節目的傳播渠道,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再受到時間或空間的局限。電視訪談類節目是由嘉賓、主持人、受眾等主要人員構成的集中討論社會問題、情感問題等話題的一類節目,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許多優質的電視訪談類節目得到受眾的喜愛[1]。其中,主持人作為電視訪談類節目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對節目質量的優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需要更新思想觀念,順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并要重視情感技巧的運用及堅持文化自覺,為受眾帶來更多優質的電視訪談類節目,持續鞏固電視媒體的地位。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電視媒體受眾的審美也悄然發生改變,而電視訪談類節目也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創新,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主題選擇對于電視訪談類節目創作而言至關重要,如果前期選題不當,就算有再好的節目主持人和演播空間、制作團隊,也很難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媒體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電視訪談類節目創作在選題過程中便擁有了更便捷且覆蓋面更廣的渠道。比如,在新聞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中,有大量人們關注的熱點新聞;在微博App中,有熱搜榜單、熱門話題;在抖音App中,有實時更新的火爆短視頻內容。如此高度集中的信息資源,能夠為電視訪談類節目的選題提供方便,保證選題的準確性。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及媒介融合趨勢的出現,也讓許多電視訪談類節目逐漸應用新興媒體技術,尤其在互動層面的應用最為普遍。其一,訪談類節目在微博或微信社交平臺上開通官方賬號,為節目受眾打造互動“集中地”。在節目播出前可通過官方賬號進行宣傳,節目播出后則就內容進行討論,保證節目的熱度持續化。其二,在訪談類節目播出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渠道,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尤其是在直播節目中,主持人可結合訪談現場的需要,與線上受眾連線,向嘉賓提出問題,這不僅能調節訪談現場的氣氛,也能提高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收視率與點擊率。其三,在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播出平臺開通評論與彈幕功能,讓觀看節目的受眾跟隨節目內容進程實時留言,在彈幕中與其他受眾進行互動[2]。
在新媒體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熱衷于收看“接地氣”、符合自身審美情趣的網絡訪談類節目,所以部分電視訪談類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要求主持人照搬網絡節目的內容與表達方式,這種純粹的“拿來主義”導致節目主持人頻繁出現失范情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主持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在訪談中為了搞噱頭、博眼球,忽視了自身肩負著文化傳播、語言示范的社會職能,而用夸張、低俗的語言去吸引受眾;其二,主持人刻意引導嘉賓往敏感話題或個人隱私問題方向討論,只為滿足受眾的窺私欲和提升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訪談類節目作為語言節目,主持人必定要有較高的語言水平,既要清晰規范表達,也要富含人文素養且善用語言控場。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出現了許多并非專業出身的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他們憑借著特立獨行的風格在網絡社會形成巨大的影響力[3]。因此,筆者認為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應當適當靈活轉變自己的主持風格,用更自由、更個性的語言表達去吸引更多年輕的受眾。具體做法如下:
一方面,可適當使用網絡流行語。新媒體時代,網絡上出現的流行語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下的社會文化符號,這些語言之所以能迅速流行,主要得益于自媒體與社交媒體的“洗腦式”傳播,甚至已逐漸蔓延至線下,成為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會用到的話語。電視訪談類節目作為一檔談話節目,內容以觀念、文化輸出為主,如果主持人能適當用大眾流行語與受邀嘉賓進行交流,能讓節目進行得更加輕松、愉悅,因為大眾流行語與生活貼近,具有較強的交際屬性[4]。比如,主持人在訪談過程中可用到“大咖”“給力”“永遠的神”等網絡流行語,用來活躍節目氛圍,營造幽默語境。當然,在一些嚴肅、正式的訪談類節目中,網絡流行語要慎用、少用,特別是對官方性質的事物進行介紹時,要杜絕使用網絡流行語。
另一方面,打造個性化風格。個性化且基于觀眾興趣、關注點出發的信息內容,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主持人要嘗試打造個性化風格,吸引更多受眾關注節目。比如,江蘇衛視曾推出一檔訪談類節目《郭的秀》,由相聲演員出身的郭德綱主持,在這檔節目中,郭德綱展現出自身獨特的訪談方式及語言個性特點,并且自帶綜藝感,與過去傳統的電視訪談類節目有所不同。節目的賣點在于一系列民生社會、娛樂文化等話題的討論上,再加上相聲演員抖包袱的強項,為受眾提供了大量可在網絡上傳播的段子與短視頻。可見,個性化的主持風格也是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應當嘗試的發展方向,有助于個人及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社會影響力。
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大眾能夠便捷地瀏覽與傳播內容,許多新媒介基于粉絲經濟、社群經濟推出了大量自帶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流量的節目,也催生了許多“網紅”類節目主持人[5]。電視訪談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一定要對節目形式及內涵予以創新,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要有所改變,要逐步向個性鮮明、創新力強的社交類“達人”轉變,與受眾展開密切互動,滿足受眾的精神娛樂需求,順應新媒體傳播的發展趨勢。
其一,主持人應主動擁抱自媒體。新媒體平臺有著傳播方面的絕對優勢,并且社會影響力日漸提升,因此電視傳媒人一定要重視平臺的力量,豐富訪談類節目的傳播方式,借助多元渠道,不斷提升節目主持人的個人價值,從而做好節目的推廣工作。比如,電視訪談類節目《魯豫有約》過去幾年的發展境遇較為艱難,但主持人魯豫并未為了迎合市場而改變節目內容與風格,反而在繼續專注內容的同時進行創新。魯豫將目標投放于自媒體,基于微博、微信公眾號打造屬于自己的IP,借助粉絲經濟、社群經濟的互聯網思維模式,打造了有品質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精英女性社交圈。除了最基礎的內容服務,其還會對具體產品予以運營,實現了電視訪談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成功創新。同時,《魯豫有約》也推出了“女神季”特別企劃節目,將訪談從演播室搬到了嘉賓工作的地點,向受眾呈現出新穎的互動訪談類真人秀節目,得到了受眾的一致好評。
其二,主持人要端正心態,重新出發。在過去,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需要具備全面的專業素養,而新媒體環境對主持人的溝通能力、個人影響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懂得如何通過社交媒體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從電視媒體的“光環”中跳脫出來,端正心態,主動學習,重新出發。新媒體時代,各個用戶都被打上“標簽”,時代的變化也影響著傳播理念與價值觀,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不能忘記自身肩負的社會職責,掌握與受眾尤其是年輕人進行溝通的方式非常重要[6]。
在訪談類節目進行過程中,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順暢溝通需基于雙方真誠的情感互動,如此才能彼此形成認同感,達到情感共鳴。因此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素養,重視情感互動技巧的 運用。
其一,合理把控受眾的情緒。從訪談類節目的錄制實際情況來看,此類節目時間較短且現場情況不確定的因素較多,為了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呈現出最佳效果,得到嘉賓的積極反饋,主持人要合理把控受眾的情緒。換而言之,就是要求主持人需加強引導,促使受眾情緒朝著預設的方向而變化。此處所言的受眾,包括受訪嘉賓與觀眾。在掌握引導受眾情緒的規律后,主持人便能從被動的情感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情感輸出。
其二,調動訪談現場氣氛。人類的情緒是一種主觀意識,具有極強的可塑造性,一個人的情緒容易受到環境與群體情緒的影響。在電視訪談類節目進行過程中,部分受訪嘉賓可能因為緊張或個人性格的原因,難以快速還原自己生活中的真實情感狀態,此時需要主持人發揮出情感調動的作用。而這一作用的發揮需要主持人在合適時機跳脫出與嘉賓的訪談語境,轉向一對多的訪談互動形式,通過向嘉賓進行提問和互動,緩解現場的壓抑氛圍。同時主持人可通過抖包袱、逗趣的方式與受眾互動,用幽默語言轉述受眾提出的問題,營造輕松的現場氛圍,讓受訪嘉賓能放松身心,盡快還原情緒狀態[7]。
其三,找準嘉賓感興趣的話題。每一個人感興趣的話題點都存在差異,在電視訪談類節目錄制中,如果嘉賓對談論的話題不感興趣,那么訪談就很難順利進行下去。因此,主持人需要在采訪前做好功課,在訪談互動中不斷拋出嘉賓愿意談論的話題,保證訪談的連續性。
其四,善于傾聽。在電視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可分為有聲語言與肢體語言,前者以聲音為載體表達觀點,在與受訪嘉賓的情感互動中發揮著主要作用。而肢體語言是主持人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認真傾聽是對嘉賓的真誠回應,在此過程中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舒心的微笑,都能讓受訪嘉賓體會到情感層面的被認同。對于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而言,一定要善于傾聽,要保證在自己的引導下嘉賓能夠暢所欲言,如此可以豐富電視訪談類節目的內容,提高節目質量。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且質量上乘的電視訪談類節目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因而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一定要在節目中主動堅持“文化自覺”。
其一,堅持專業主義精神。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將“專業主義”扎根,必須對專業有激情、有熱愛且存在敬畏之心。要本著專業主義精神,積極參與制作,梳理節目的流程大綱,盡量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不能張口胡謅,對于訪談類節目的主持工作不僅要充分領會,還要嫻熟應對。
其二,堅持社會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講話中提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詮釋了個人與家、國之間的密切聯系[8]。作為電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充分理解中國傳統哲學對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意義,從而充分發揮出對民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實現訪談類節目文化輸出的目的,達到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效果。
其三,堅持真誠平等對話。訪談類節目需要用言語溝通,屬于人際交往中最高效的交流模式,而真誠與平等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在電視訪談類節目進行過程中,主持人唯有與嘉賓、受眾進行真誠、平等的對話,才能贏得受眾的信任,節目氛圍才能融洽和諧。因此,主持人一定要避免為了收視率而提出不合理的問題,要向受眾傳達真誠、平等的價值理念。
訪談類電視節目本質上是一項言語交際活動,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對于在該活動中起到方向指引作用的主持人而言,始終都要遵循交際學的原則,如此才能確保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
一方面,要遵循適度原則。主持人的表達要恰如其分且實事求是,要充分考慮受訪嘉賓的感受,不能讓其為難。主持人要以謙卑態度、和藹語氣,表現出對嘉賓的尊重,語言組織要得體適當,不得有歧義存在。
另一方面,要遵循合作原則。主持人要認識到自己與嘉賓屬于合作關系,彼此之間交流溝通的質量會直接影響節目最后呈現的效果。因此在訪談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隨時關注嘉賓的受訪情緒,在溝通過程中相互幫助。比如,當嘉賓對某個話題點感到猶豫或有所避諱時,主持人則要及時接話,以簡單話語表達自己對該話題的看法,緩解嘉賓的尷尬,同時也要拋出引導性話語,保證訪談能繼續進行。
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訪談類節目的創新必須要重視節目主持人的發展,主持人的發展要順應新媒體環境下傳媒發展潮流,借助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加強與節目受眾的互動,推動訪談類節目受眾朝著精準化、年輕化的方向發展。電視訪談類節目作為一類文化輸出節目,主持人的個人魅力與文化內涵將得到最大限度彰顯,也會在生活中成為受眾模仿的對象,所以既要順應時代發展而不斷轉變創新,也要堅持“文化自覺”,勇于承擔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從而助力電視媒體實現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