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剛,廖伯年,申治富,羅芳麗,王大雪,雷 梟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傳染性強,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8版)》明確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醫藥防治方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針灸學會根據其發熱、乏力、干咳、腹瀉等主要臨床表現,分析其病因病機和證候演變特點,印發了《中國針灸學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針灸干預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第1、2版[1-2]。根據新冠肺炎的致病特點將其歸于中醫“時病瘟疫”范疇,該病病位在肺,病邪多為溫熱疫毒[3]。針灸作為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針灸防治時行瘟疫及熱證的醫案眾多,且療效顯著,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這些經驗對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乏借鑒意義。本文對針灸防治時行瘟疫及新冠肺炎疫情綜述如下。
《黃帝內經》首次記載了針刺治療疫病,其中《素問·刺熱論》和《素問·刺瘧論》明確提出了基本的針刺治療原則和選穴處方。王孟英《隨息居霍亂論》記載了針灸治療霍亂。針灸名家高武《針灸聚英》及徐鳳《針灸大全》中也有針灸治療傷寒、霍亂、黃疸、瘧疾等病證的記載。由于針刺操作的特殊性和疫情自我防護的要求,普通毫針針刺的操作具有職業暴露風險,常使用管針或撳針。侍鑫杰等[4]在負壓病房內運用管針治療新冠肺炎患者42例,針刺穴位以合谷、內關、曲池、列缺、足三里、太沖為主穴,各穴均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患者均治愈或好轉出院,說明針刺療法作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癥狀方面具有優勢。龔亞斌等[5]采用針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33例,以合谷、內關、曲池、列缺、足三里、太沖為主穴,行平補平瀉法,每次針刺單側穴位,雙側交替,隔日治療1次,結果表明針刺治療具有改善癥狀、縮短病程、調節情緒等作用。上述研究采用針刺治療新冠肺炎時,選穴均以手足陽明經、足厥陰經和手太陰肺經經穴為主,選用合谷、內關、曲池、列缺、足三里、太沖等,并根據患者不同癥狀配伍相應穴位,行平補平瀉手法,全程干預新冠肺炎的治療。針刺可通過刺激穴位,激發人體正氣,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針刺干預方式具有特殊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針灸治療應注意手衛生、防護用品的選擇及正確穿戴的重要性[6]。
利用艾灸防治瘟疫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因其簡便易行、效果顯著而被歷代醫家和大眾所青睞,并沿用至今。早在《莊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艾灸防治“時病溫疫”的記載較多,《肘后備急方》載:“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佳也。”《備急千金要方》也記載了艾灸預防疫病之法:“凡人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近代我國嶺南地區鼠疫、霍亂暴發期間,當地醫家常用灸法防治,收效顯著[7]。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疫情期間,也有中醫學者提出采用艾灸防治[8]。中國針灸學會在《指導意見》中建議根據患者病情宜針則針,宜灸則灸,或針灸合用,或配合穴位敷貼、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1-2]。劉開萍等[9]建議艾灸可全程干預新冠肺炎的治療,在不同階段艾灸可發揮不同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早期,采用艾煙消毒、灸法溫陽扶正,以達到“未病先防”;疫病中期,艾灸可抗炎溫補、祛邪外出;疫病恢復期,可清除余邪,即“瘥后防復”[10]。吳煥淦等[11]認為,早期艾灸的介入有助于阻斷病源,提高新冠肺炎的治愈率。王明潔等[12]采用艾灸輔助治療經中、西藥治療效果均不明顯的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7例,穴取神闕、足三里、合谷、太沖等,取得滿意療效。劉保延教授認為針灸可通過刺激腧穴直接作用于“膜原”部位,達到治療新冠肺炎的作用[13]。艾灸具有溫陽益氣、散寒除濕等功效,選穴常以神闕、足三里等強壯穴位為主,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早期及恢復期發揮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為負壓,導致傳統艾灸療法難以開展,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艾灸防治新冠肺炎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3.1 消毒作用 中醫古籍記載了古人利用艾煙熏烤臥處、廳堂等場所以防止疫情擴散。現代研究也證實艾煙具有空氣消毒作用,且至今仍應用于臨床[14-15]。郭艷玲等[16]利用蒼術、艾葉煙熏室內以消毒,發現其消毒效果與傳統紫外線消毒相當,且在無人的密閉環境中艾熏效果更佳。胡曉蓉等[17]使用艾條熏蒸、消毒血液科病房,并進行為期1年的空氣和物體表面細菌監測,結果表明,艾條熏蒸能滅殺革蘭氏陰性桿菌、葡萄球菌及真菌。以上研究均證實艾灸具有確切的滅菌、殺毒作用,因此,家庭及部分公共場所可選擇艾煙進行消毒。
3.2 退熱作用 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以發熱最為常見,及時退熱對改善患者癥狀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針灸治療熱病療效顯著,且手段豐富。早在《靈樞·熱病》即提出治療熱病的治療原則和取穴方法,當代報道也從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了針灸的退熱療效。劉煒宏[18]針對SARS高熱不退患者采用大椎刺絡拔罐、曲池穴位注射、三棱針點刺井穴放血等方法治療,收效顯著。梁繁榮等[19]認為,泄熱是治療疫病的關鍵,穴位多取井滎穴、曲池、大椎等。現代實驗研究表明,艾灸治療熱病可能是通過灸瘡的應激反應、疼痛刺激及熱輻射刺激等[20]。艾灸熱輻射刺激可使局部血流速度加快,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促進體表散熱[21];同時針灸還可通過下移體溫調定點達到退熱目的[22]。灸法對致熱原影響中樞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活動也具有拮抗作用[23]。總之,針灸退熱療效顯著,選穴常以井穴、大椎、曲池為主,多采用刺絡放血,其可通過周圍和中樞機制發揮體溫調節作用。
3.3 抗炎效應 “炎癥因子風暴”是導致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或膿毒血癥的重要病理基礎。因此,減少早期炎性物質的產生、累積和擴散,中斷連鎖反應,防止病程發展惡化尤為重要。現代研究表明,針灸可能通過膽堿能抗炎通路等途徑發揮局部和全身抗炎效應[24]。針刺治療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多種炎性疾病的治療,研究證實針刺亦能從多種途徑抑制多種炎癥因子,并激活多種抗炎因子進而發揮抗炎作用[25]。因此,針刺可能通過抑制“炎癥風暴”,緩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自身免疫性并發癥,從而起到治療效果[26]。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艾葉揮發油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和鎮痛等作用[27]。因此,針灸可能通過影響炎癥因子,對新冠肺炎發揮治療作用。
3.4 其他作用 中醫認識和防治疾病的一大特色是治未病,若素體正氣不足,則易感疫毒邪氣,入里傳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普通居民可采用灸法、穴位按摩等方式扶助正氣,以抵御病邪入侵、阻斷病邪發展。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可應用針灸療法以培補元氣、調和臟腑、清除余邪,既可促進機體恢復,又能起到愈后防復的作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公眾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影響[28]。陳霞等[29]通過移動互聯網遠程指導患者開展自我隔物灸貼治療,觀察了一線醫護人員43例及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149例,結果表明,隔物灸貼治療可改善咳嗽、乏力等癥狀和心理狀態。可見,針灸療法可調節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新冠肺炎患者產生綜合治療、多方面調理的作用。
針灸防治疫病歷史悠久,療效顯著,其防治思想和治療手段均值得借鑒和應用。針灸防治新冠肺炎在退熱、后期調理及治未病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臨床可運用針灸分期辨證論治,配合中藥、穴位按摩等治療方法,多手段、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新冠肺炎。針灸防治新冠肺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若針刺的消毒和操作不當,則可能導致病原體傳染;另一方面,目前尚缺乏針灸防治疫病方面的操作規范。
針灸作為中醫藥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在發揮防治新冠肺炎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抓住機會,培養高水準中醫人才。同時,進一步深入探索針灸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機制,完善其操作規范,為今后針灸防治疫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為中醫國際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