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生
(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與信息分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科技研發的激勵措施,政府財稅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因此施工企業應高度重視加大研發費用對企業的重要意義,并認識到其對企業的自我提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享受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等都是有利的,同時還能促進企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政府研發財稅政策作為一項重要創新政策舉措,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研發失敗所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部分取代了成本更高的私人投資,從而可降低企業所面臨的研發投資成本[1]。
施工企業作為傳統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研發費用投入能有效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和提升產品技術含金量,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優勢,促進企業良好發展。據“建筑業資訊平臺”統計,截止2020年8月21日,全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數量為882項,涉及施工企業650多家,部分施工企業為了保證中標,適當降低投標金額,然而施工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使得施工企業經營效益整體不理想,利潤率普遍偏低,造成各施工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無法提供充足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中,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但是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鼓勵和支持,為施工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文章現以LQ公司為例進行說明,該公司作為地方國有大中型施工企業,通過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和研發費用投入帶動了企業高質量發展。
該公司認真響應國家的科技創新政策,積極穩步推進公司在科技研發中的制度創新,先后制定企業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研發費用管理辦法、專利工作管理辦法、產學研管理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多類型管理辦法,為企業在科技創新及研發費用投入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該公司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后,近年不斷增加科技研發經費投入,這不僅為企業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還為企業貢獻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其中,2018—2020年該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20多億元,企業營業收入高速增長并累計實現收入近650億元,大大改善企業利潤總額空間,同時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所得稅減免優惠4.05億元,各項指標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溢出效益頗豐。
該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戰略,及時制定了科技興企定位和發展規劃,統一思想、統籌管理,有效推進企業的科技管理工作。該公司通過科技建設專家委會員審批整個企業的科技工作計劃后下達工作指令,再由各級單位和科技人員完成科研項目的立項、費用歸集、開展與執行、結題等各項工作。LQ公司2018—2020年共完成各級別科研項目597項;創造發明專利2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05項;獲得國際獎項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魯班獎和詹天佑獎各1項,成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市級工程研究中心各1個,同時獲得省部級科技獎項10項,企業科技進步和技術效益突出,形成技術領先優勢,在國內甚至國外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該公司建立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先后引進和招聘、培養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90人;獲得“十百千”知識產權(專利)人才中青年專家5人、實用人才8人,獲得省級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入庫15人。該公司通過導師帶徒等多種方式培養各類技術人才,讓人才在集團公司內擔任重要技術骨干,并在施工和科研方向發揮積極作用。
由于各施工企業公有、民營所有制屬性等各不相同,各自對研發費用投入的重視程度也不同。施工企業中有國字號的央企、省區級的大中型國企,還有相當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加上企業法人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同,所以相當部分施工企業并未能真正領悟到研發費用投入對企業自身綜合能力提升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
施工企業在行業中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各個企業為了取得工程項目,會通過適當降低價格等因素來贏得項目或市場,這可能會造成行業間形成一種惡性競爭,而不是思考如何通過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優勢等去贏得市場。我國市場經濟正在穩步健康地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充分理解了只有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競爭水平。雖然不同行業的技術密集程度不同[2],但是施工行業完全形成了高強度的市場競爭形勢。
施工企業受自身綜合實力和盈利水平等因素影響,即使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優勢,為了生存和發展,也不得不優先保證工程施工項目的進度和生產,無法投入過多資金進行科技創新和研發工作。由于企業研發費用不足,所以后續研發效果無法得到保證,導致科技創新效果不理想,科研成果效益不佳。科技創新是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源泉動力,研發費用投入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在近年來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越來越大,同時國家對企業研發費用投入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盡管如此,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2]。
全國各省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導致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于發展水平較低的省份,甚至同一省份內不同區市的研發費用投入獎補政策也不盡相同。另外,不同企業類型和所有制形式,也會造成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區別。
目前,施工企業都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①科研經費管理體制不健全。新政策的出臺伴隨著新問題出現,各集團企業對新政策出現的新問題沒有及時跟蹤并加以解決,導致研發費用管理、監督等機制類似“空中樓閣”看得見,摸不著,各企業未能及時建立健全研發費用績效考核、監督、審計等整套管理機制[3]。②科研立項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科研人員未根據施工企業自身特點進行科研立項,沒有進行統籌協調而出現重復立項,以及出現沒有充分考慮企業實用性的科研立項、沒有創新性的科研立項,導致企業部分立項科研成果效果不好、科研成果轉化效果不理想,企業創新力不足。③預算編制與執行不合理。由于科研課題負責人員不具備相關財務知識,在研發費用預算制定過程中隨意性較大,缺乏對科研經費支出的準確判斷,因此造成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研發費用預算執行不合理。在研發費用管理過程中的預算制定與執行環節未能充分調動財務人員參與,也未能實現真正的預算編制管理,甚至未經批準備案就進行預算[3]。④科研經費科目設置不規范、不全面。目前,不少企業未能按《企業會計準則》建立、設置規范和全面的會計科目及業務操作指南,導致各企業研發費用的歸集、查新、統計以及后續的加計扣除管理工作開展困難。⑤科研經費在執行管理過程中不規范。科研經費在歸集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科研課題經費預算容易受企業當年營業收入總額變化的影響。二是科研經費預算在分配和執行程序上不合理,造成財務部門歸集難度大。三是科研經費歸集進度不及時,預算與執行存在較大差異。四是財務人員對科研經費的核算水平有待提升。因為企業的科研經費來源涵蓋縱向科研經費、橫向科研經費及企業自主研發籌集的自有資金等[4],所以財務部門的核算工作相對復雜,財務人員對科研經費的核算水平有待提升。
筆者在施工企業科研項目的研發費用實際歸集和加計扣除管理過程中,發現了以下需要注意的情況:一是研發費用歸集應保證合理性、合規性和準確性。二是研發費用一定要通過合理方法進行分配,特別是一人多研、多人多研等多對象用途時。三是研發費用歸集的資料要完整,必須收集研發活動人員名單、相關合同協議、各種證書、付款憑證、相關發票、代扣個人所得稅等資料,同時保證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一致性。其中,在人工費用方面,特別是在一人多研的情況下,要進行必要的記錄,根據合理方法編制計算分配表。此外還需注意直接投入費用包括材料費、燃料及動力費,模具及制造費,樣品、樣機及一般測試手段購置費,試制品檢驗費,檢驗、維修費,儀器、設備租賃費。對用于多用途對象及同時用于研發與非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必須進行記錄,根據工時占比等合理方法進行分配。四是項目立項時間要跟經費歸集時間保持一致,已經結題的項目經費絕對不能在下年度進行歸集。
首先,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研發費用投入對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以及施工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從制度上做好研發費用資金投入和管理雙保證,只有在資金投入和管理手段上做好制度性安排,才能規范流程管理、保證資金持續投入,而不因個人行為或其他因素導致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中斷或夭折。
根據各自企業實際情況,選擇性應用 “投入—產出—收益”視角,從技術創新全過程角度思考創新政策的制定,完善并優化創新政策的引導模式[1]。
首先,在投入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于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規模與強度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次,在產出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促進了研發產出規模的提升,但對產出強度無顯著影響。最后,在收益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顯著提升了收益規模與強度。筆者認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雖然在技術上未能提高企業研發能力,但卻能顯著促進企業技術轉化能力和效益提升,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規模與強度。
施工企業建立健全研發費用管理制度,能更好地核算公司進行研究與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支出。施工企業應設置“研發支出”一級會計科目,“費用化支出”與“資本化支出”兩個二級會計科目,并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國科發火〔2016〕195號)設置三級、四級會計科目。同時,企業根據科研項目(或課題)設置輔助賬,分別通過內部控制、會計控制、流程控制、健全核算方式等手段,加強研發費用財務核算管理,保證研發費用歸集合理、合規。
健全科研經費審計機制,培養企業員工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對企業無形資產價值及資本轉化率的有效評估,并將其納入科技研發、財務及審計部門的工作職責,確保企業的資產保值增值[4]。一是樹立科研人員正確的利益觀。作為科研經費實際支出的源頭,科技研發人員必須自覺自律地遵守科研經費使用支出規定,樹立科技研發人員價值觀并進行自我約束,形成不違法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的意識。二是規范科研經費的監督機制。企業應制定統一的違法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的監督、懲罰機制。建立事前監督、事中審計及事后評價的機制,通過監督科研經費的預算、歸集與執行,和不同階段的審計,在最終結題時進行公示和客觀公正地評價。對科研經費投入大、經費支出風險高及信用較差的經費使用單位進行重點監督,明確主體責任,加大處罰力度,形成震懾力和示范效應。三是營造正確使用科研經費的制度環境。科研經費的使用制度只有尊重科研活動的特點與規律,才能真正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企業要相信絕大多數科技研發人員是誠實、講信用、遵紀守法的,應該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企業的科研經費使用效益是衡量該課題科研成果的重要參考指標,上級領導審計部門要對科研經費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和資金使用效益開展績效審計,不僅要對其財務收支的合理性負責,而且還要對科研績效考核與發放的合理性負責,使得科研經費績效考核與獎勵符合企業自身實際,并且形成標準化,促進企業科研經費投入、使用、歸集與激勵等統籌管理,積極為科技研發人員創造合法收入,同時為科技研發人員創造發展渠道。
政府資金上的補助和政策上的優惠可以刺激某個地區各企業對研發費用的投入[1],提高研發費用投入在該地區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地方政府及部門要履行好本級職責,建立健全聯動機制,落實制度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切實做好和協助企業做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工作,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企業應加強與政府部門間的聯動、交流,不斷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實力提升,積極參與中央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
政府職能部門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作為,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力度,深入企業開展政策宣傳,聯合做好技術對接、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各項工作,幫助企業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政府資金補助可以節省企業很大一部分科研經費,科研經費相關方面的政策優惠如稅收減免可以激發企業從事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刺激民營企業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實現區域創新的目的,進一步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5]。
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建筑施工作為一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施工企業要想在嚴峻的市場經濟競爭中更好地生存下去或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自我革新,積極地響應國家政策,制定科技創新發展長遠規劃,高度重視企業自身建設和綜合能力提升,不斷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經濟效益,為研發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才能不斷地提升企業科技含金量,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技術優勢、品牌優勢,通過“投入—產出—收益”模式促進企業循環發展,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