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警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蔡明丹,鄧瑋琪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宜居的農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農村地區是兼具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特征的集合體,具備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生態文明、鄉土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市相互促進、共同生存,構成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基礎差、底子薄,“三農”問題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農村建設過程中有些地區由于重產業發展、輕生態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換經濟發展,由此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比如,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的農藥化肥污染、家禽動物養殖污染、農村企業生產污染、鄉村旅游污染等。同時,當前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設施不完善,秸稈燃燒、生活污水排放、垃圾投放設施嚴重匱乏。此外,農村地區主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較為薄弱。鄉村振興不只是農村經濟、農業產業的發展,而是全方位的發展,必須兼顧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多個方面。因此,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保護環境這項基本國策,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LD村位于新興縣東面,距縣城10公里,村內有省道貫穿而過,交通便利。全村總面積約9.2平方公里,擁有耕地895畝、林地5952畝,下轄5條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12戶、總人口1170人,其中,黨員48人。LD村現已完成生態文明示范村的初步建設,村中巷道實現硬底化7.5公里,并完成道路沿線的美化、亮化和綠化工程。配備7個休閑健身小公園、1個村級綜合觀景湖,建成生活污水處理池1座、垃圾屋4間、垃圾池8個,率先實施了“戶集、村收、鎮運”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長效機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以上。
為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舒適度,自2018年起,LD村逐漸增建“小花園”“小公園”等小生態板塊,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7處。LD村現階段的生產發展是以養殖為主的農牧特色產業。為了實現養殖機械化、現代化,推進具有現代農牧產業特色的新農村示范區建設,LD村對村內養殖場進行了升級改建,目前已完成了4個。2020年年底,LD村根據上級要求落實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措施,結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針對村容村貌的整治制定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具體工作安排。其中,“三清理”的主要工作包括村巷道及生產工具、建筑材料亂堆亂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的雜草雜物、積存垃圾;清理溝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三拆除”的主要工作包括拆除危、舊、棄房;拆除亂搭亂建、違章建筑;拆除非法違規商業廣告、招牌。“三整治”的主要工作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體污染整治,LD村將此列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工作任務。此外,為了優化環境,LD村對村道、庭院以及房前屋后進行了美化,對原來的綠化進行了翻修補綠,共完成了46處。為了保持村道整潔還配置了9名村莊保潔員,在生活污水處理方面,新增污水處理設施、新建村莊衛生公廁共16處。
LD村當前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和養殖業,雖然這些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生態環境問題也顯現出來。作為農業生產大國,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1.3萬億斤[1],產量高的同時也意味著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較大。根據國家農業部統計數據可知,目前我國農用化肥的使用量每公頃高達328.5公斤,這遠遠超出了安全上限用量225公斤/公頃。一方面,LD村現階段的農業生產方式還很傳統,較多村民認為農藥的使用可以使農作物增產增量,為了穩定甚至提高糧食產量,存在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的過度和不合理使用等情況。然而,多用化肥和農藥并不能達到農民預期的效果,而且利用率也不高,有將近三成的化學殘留物質留在農作物的表面,剩下的大量化肥、農藥則成為污染物,隨著水循環滲入土壤中,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另一方面,LD村大部分村民家中或多或少都會養殖雞、鴨、鵝、狗、貓等家禽動物,這些家禽動物在農村都是散養模式,所產生的糞便或惡臭氣體嚴重污染生態環境,不利于村民身心健康。
一方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提升,消費水平提高,購買力增強,生活垃圾的數量和種類也明顯增加。但由于當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趕不上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速度,無法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2]。另一方面,LD村現有垃圾屋4間、垃圾池8個,遠不能滿足所有村民的垃圾處理需求,下轄的較為偏僻的自然村沒有配備齊全的垃圾箱或者是固定的垃圾處理點,大部分村民表示自家附近沒有垃圾處理點,生活垃圾處理需要到較遠的地方,或者直接堆放在自家周圍,造成亂扔垃圾的現象,從而導致蚊蟲滋生、散發難聞氣味等問題。長此以往,不僅給村莊帶來“臟亂差”的形象,甚至有可能由于生活垃圾的長期堆積,導致不明病毒滋生,成為疾病的傳播源頭。
一方面,為了生活便利,農村居民大量使用塑料袋,但又缺乏恰當的回收處理方法,以致出現塑料袋漫天飛舞的情形。一次性塑料制品在LD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盡管國家出臺了“限塑令”,但在農村使用塑料袋、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制品的現象非常普遍。一次性塑料制品不管是直接填埋還是焚燒處理,都會嚴重污染環境,因為塑料不易降解,在土壤中需要長達數百年才能分解,會給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危害,而如果進行焚燒,也會產生化學物質擴散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污染。LD村村民普遍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從而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另一方面,LD村周邊企業較多,主要以畜牧業、塑料廠以及農莊為主,污染源主要是畜牧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和塑料廠生產、農莊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料、污水和廢氣等污染物,使得整個村莊充斥著動物糞便和塑料燃燒產生的刺鼻難聞的氣味。塑料廠也會將生產中的邊角廢料隨意丟棄,其中包含很多不易降解的塑料。由于村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導致這些企業為所欲為,嚴重影響村莊生態環境。
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仍然延續著較為傳統的方式,尤其是我國南方農村地區,山多地少,土地分散,農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下。LD村地處南方,村民知識水平不高,缺乏科學使用農藥化肥、規范養殖家禽動物養殖等專業知識,加上目前村莊公共基礎設施薄弱,導致生活污水、化肥農藥、家禽糞便等未經過科學處理就直接排入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以及河流中,嚴重污染生態環境。此外,由于仍然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產出輕投入”的思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壓力與日俱增[3]。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一些扶貧項目急于求成,加之村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只有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格的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性才能得到保障”[4]。一方面,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基本上是圍繞城市和工業區污染防治工作展開,針對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嚴重不足。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往往是以犧牲農村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LD村也尚未完善秸稈、污水、家禽動物糞便處理系統和相關處理制度。另一方面,針對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較為片面,大多停留在“喊口號”階段,存在一定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有關部門對清理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企業、農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難以采取強硬的措施,不利于生態文明機構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LD村村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通常以堆積或焚燒填埋的方式處理,也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資源投入率高而產出低,隨之而來的就是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加上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農村人才資源的流失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難點。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LD村青壯年大多選擇進入城市工作,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報酬,村中人口年齡呈現老齡化、低齡化的趨勢。老年人、留守兒童普遍文化素質偏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嚴重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LD村有一所小學,但由于部分適齡兒童隨著父母外出務工而搬出農村,導致LD村小學生源嚴重流失,教師也嚴重缺乏,甚至影響一些年級開班,LD村留守兒童得不到基本的義務教育保障,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提升知識文化水平,村民的綜合素質呈下滑趨勢,如此循環,導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更加薄弱。另外,LD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村民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了解,認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自己關系不大,只是政府的事,導致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經濟,LD村是當地的畜牧養殖重點村,結合本村的情況,通過合理利用現代科技,對農村傳統畜牧業進行改造轉型,實現LD村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增加農民的創業、就業機會,發揮綠色發展的帶動示范作用,推動實現“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目標。其次,要發展循環經濟,人口的增加導致生態資源的消耗日益嚴重,發展循環經濟能實現節能減排,減少非環保的農藥、化肥、農用塑料膜等農用產品的使用,減輕生態資源日漸消耗的壓力,完成綠色生產發展目標的轉變,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基礎。最后,要摒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從而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首先,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制度政策的制定、修訂、完善,通過進一步強化立法、執法,依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其次,基層政府要落實好生態保護法治理念,拒絕地方保護主義。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執法,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只要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嚴肅追究其責任,不能徇私枉法[5]。在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基層政府應該清晰地認識及強化自身的生態責任,因而要改變地方領導人的政績觀念,扭轉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執政思維,建立科學的政績觀。再次,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法治的宣傳,在農村地區,可以通過村廣播、通知欄、村委會議等途徑對村民進行生態文明法治的宣傳教育,強化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最后,要讓村民積極參與進來,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者,如發現有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村民可以通過舉報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力,讓村民切實地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
首先,要全面提升LD村教育水平,通過教育提高村民綜合素質,讓村民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從根本上增強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提高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其次,要轉變LD村村民思想觀念,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深刻進農民的心里,增強農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感,使村民自覺加入建設中來,積極主動地改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積極宣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使LD村村民的生態觀念從思想上得到改變,通過學習使村民產生“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自己也有責任,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人人參與、從我做起”的意識,從而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最后,使村民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引導村民改變生活方式,維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一個低碳、綠色的消費環境。
相關鏈接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十八大報告不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別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標,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內容,從而完整描繪了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