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 張東潔,周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2]。研究雙碳背景下鄉村振興的困境,尋找切實可行的農業脫碳對策是關鍵。
然而,當前農村想實現全面振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仍面臨諸多困境。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顯示,全球農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畜牧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這些碳排放來自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也來自農作物種植、畜牧飼養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肩負著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和使命,但目前要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還存在較多問題。
困境一:農業產業狀況難以形成規模減排效應
我國廣大農村地形不同,且土地分布相對零散,加上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科技應用水平較低。雖然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了60%,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但因土地流轉較慢,當前農業尚未達到產業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和服務社會化。分散家庭經營對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推進、科學種植技術的推廣仍然存在制約,嚴重阻礙了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推進和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從而使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種植效益較低,難以形成規模減排效應。
困境二:現有技術標準難以支撐農業雙碳發展
雖然相關部門出臺了以低碳、綠色農業發展為導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有一定的宏觀指導作用,但農業生產技術操作煩瑣,減排效果和成本等都需要科學驗證,這就需要專門的政策、系列化的標準及專業的研究平臺。當前,由于對農業碳減排方法學的開發以及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核查技術研發不足,對農業碳減排項目開發與交易機制設計不充分,對農業減排固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還不夠,對農業碳減排和碳交易所帶來的輻射效應、聯動機制、增收機制研究較少,導致國家目前公布的204個第十二批方法學清單涉及農業的只有18個,農業農村落實碳減排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困境三:急需出臺針對“三農”雙碳的法律法規
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們一直在努力。1990年,中國政府設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1998年更名為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指導參加有關國際談判,制定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1997年,為了推動全社會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頒布實施。2007年,我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為第一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8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白皮書)出臺。以上文件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法提供了法律基礎,但針對農業農村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仍然空白,導致減排固碳關鍵技術措施的推廣及有效實施面臨較大障礙。
農村要發展現代化,少不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剛剛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我們面臨碳達峰、碳中和的艱難挑戰,無疑是對當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嚴峻考驗,也是低碳發展路上的“硬骨頭”。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禽畜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升漁業船舶裝備水平、加快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快農業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等。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建設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快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的財富。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推進鄉村振興的生態發展觀念,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切實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推進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積極探索“生態+”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項目;積極謀劃引進低碳綠色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生態轉型,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健全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是三農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證,中辦和國辦已經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意見,為當前和今后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為貫徹落實相關意見精神,有關部門正在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臺強化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資金支持、加大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力度、引導農業農村向綠色生態轉型的系列化政策。
農業農村部將進一步落實扶持政策,健全投入機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國家已經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權中心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農業、林業、草原節能減排及碳匯指標應納入碳排放交易中心,按政策給予補償,有利于做大、做強農林碳匯功能,為實現生態目標發揮更大作用。但是這需要地方政府從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服務體系四個方面出臺相關政策與制度保障,推進農業轉型和綠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鄉村振興的根本是農民生活富裕,而低碳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源動力和必然要求。認真研究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方法,充分調動各界力量,從制度、科學、技術、法律等各方面探索鄉村振興的對策,既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村文化的振興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農民教育,通過多種教育形式,普及碳達峰、碳中和的基礎知識,增強農民生態意識、綠色低碳意識。在科普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農民綠色低碳價值觀教育,讓農民了解日常生活、農業生產與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密切關系,并向農民提供能夠落實到生產生活中的、有效的、具體的、具有可操作的實施方案,使其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綠色低碳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養成節約用能、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低碳理念轉化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同時,充分挖掘農耕文化、鄉村景觀文化、鄉村節日與習俗中綠色、低碳的成分,利用公共設施、文化表演等形式宣傳綠色低碳理念,營造綠色低碳的濃厚氛圍,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3]。在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構建符合雙碳政策的鄉村產業興旺模式,以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充分發展現代農業與糧食生產減碳技術,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節能減排,步入二氧化碳排放與農業經濟增長絕對脫鉤的軌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為依托,將資本、技術及資源要素通過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融合、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打造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和農產品銷售模式,結合大數據分析,科學合理地組織農業生產和銷售,實現低碳發展。在維持農村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構建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利用農村看得見的山、望得見的水和記得住的鄉愁,把農村外在的“筋骨肉”和內在的“精氣神”融合起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借助科普宣傳和研學旅行等方式,宣揚綠色、低碳價值觀。大力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與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相比,氣候智慧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提高農業效率、增強適應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安全生產和養殖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模式。氣候智慧型農業作為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能把保證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固碳減排統一起來,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流模式,也是中國農業融入國際化的重要方式。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的財富,適宜農村的生態宜居低碳發展模式,循環農業是最佳選擇。循環農業主要包括農業種養結合、立體復合循環、廢棄物再利用、減量化等多種模式,旨在優化種養業結構,實現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通過廢棄物再利用達到減碳增匯目的。應對農村碳排放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減少碳排放源。發展節約型農業,通過提升農業核心技術,完善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減少使用化肥、農藥,實現節水、節能。發展高效低碳養殖業,建立完善農場糞便管理系統、反芻動物管理系統等,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建立完善綠色低碳能源體系,農村能源轉型是推動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及碳排放碳達峰的重要支點,也是影響農民生活的敏感問題[4]。通過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將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用于農民日常生產和生活,抵扣農村生產生活使用過程中化石能源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碳匯。通過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保護性耕作等農業管理手段,提升農田草地中的有機質,增強吸收溫室氣體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通過植樹造林增加農村森林覆蓋率,提升農村森林固碳增匯的能力。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根本。一方面,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實現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良性互動。及時將低碳理念、低碳知識、低碳技術、低碳生產生活實施措施納入培訓和建設中,打造一批具有低碳意識的新型職業農民、“土專家”、鄉村工匠、“農創客”“田秀才”和農業職業經理人,助力鄉村振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吸引支持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進行低碳農業生產、低碳農民生活的研發與改造。另一方面,吸引社會人才,如企業家、金融家、專家學者、律師等,通過志愿者活動、投資興農、法律援助等方式,為農村低碳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低碳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滿足低碳種養以及循環農業等融資需求,向節水、節肥、節藥、節地等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的新型農業增加投入,推動農業低碳轉型。積極參與農業農村環境問題治理,通過積極參與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項目,大力支持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支持開展農膜回收行動和標準地膜推廣,支持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項目,助力低碳、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引導資源要素流向,有效支持農業環保高效肥料的研發,支持節能、低耗、智能化農業設備的研發,支持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育、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等農業低碳生產技術研發。通過對農業低碳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激活農業農村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雙碳背景下,對基層黨員、種植養殖業等方面的技術骨干和創業帶頭人開展定期培訓,加強其碳達峰、碳中和知識的學習,深入了解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目標,引導其從自我做起,帶頭落實各項基層低碳生產生活管理措施,踐行理念降碳、管理降碳、科技降碳、生產降碳和生活降碳,成為低碳生產生活的楷模。鼓勵農村各行業帶頭人走出去,到國內外低碳生態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綠色村莊等地考察學習,同時將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有特長的鄉賢引進來,提升農村低碳治理水平,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工作的開展,助推鄉村振興。
在保障糧食安全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要想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需要專門的政策、系列化的標準和專業研究平臺,進而科學預測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趨勢。為此,需要盡快制定頒布實行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的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以法制化、制度化、標準化來確保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碳達峰和碳中和表面上看是約束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和消除量相抵消的問題,本質上是能源轉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是產業升級與管理變革問題,關系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低碳是鄉村振興發展的方向,前景廣闊,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使農業農村成為低碳發展的領跑者,為促進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低碳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