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環境監測工程有限公司 羅慧榮,楊利航,白楊
地下水、土壤都是日常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但是由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明顯增加了水中的有害物質成分,而固體廢物、有害廢水等都是土壤污染加劇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到周邊環境質量,甚至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因此,環境監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準確找出地下水和土壤問題的必要手段,提升了地下水和土壤資源評估結果的可靠性,是后期制定開發利用和防治污染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
1.特點
土壤污染源基本分為7類。一是重金屬、酸堿類等的無機物;二是有機農藥;三是化學肥料;四是有機廢棄物;五是放射性物質;六是建筑垃圾;七是病毒、病原菌。
改革開放后,各地區重發展當地經濟,往往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造成土壤質量下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加劇,而化肥、農藥、工廠廢棄物等,給周邊地區帶來更為嚴重的重金屬污染。長此以往,土壤污染具有鮮明的區域性、隱藏性、難恢復性和不可逆性。
2.危害
土壤污染直接威脅著人體健康、生態平衡和社會經濟發展。一是農作物減產、耕地受污染。例如,土壤在重金屬污染影響下,全國糧食產量每年減少1000多萬噸;江蘇省某縣有44%的耕地因重金屬污染,有670hm2鎘米區形成。二是農產品出口受阻。東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高,已經有60多種有機污染物,而難降解的有機物占33.33%,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出口量。如:遼寧省在21世紀初,玉米出口量相較于同期總量下降了56.3%。三是土地資源短缺。我國人口龐大,人均耕地面積僅占到世界標準的25%,存在明顯短缺的狀況,甚至部分地區在聯合國最低保護線以下。國內耕地面積中受重金屬污染的已有2000萬公頃,成為農作物產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四是土壤污染后,能夠以農作物,或是風沙天氣下以呼吸系統為途徑再次進入人體,直接危害到人體健康。
3.趨勢
黨和國家近年來愈加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在綠色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力倡導下,各個地區加大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已經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土壤污染很難修復,仍然存在大量依舊不能正常使用的土地;而一些小城鎮主要依賴工業生產發展經濟,土壤污染程度明顯偏高。
1.必要性
社會經濟發展帶動居民生活條件的提高,而環境保護也納入新時代的社會議題中。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地區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發展,而在經濟新常態時期,環境問題呈現出更加嚴重的趨勢。地下水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而地下水污染特別嚴重。工業污水亂排亂放,加大了地下水的受污染范圍,導致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用水情況也會受到影響。地下水被污染后,會直接危害到人體健康,尤其是在放射性物質、細菌的侵害下,污染問題更為嚴重。這都凸顯出地下水監測的重要性,通過合理把控地下水的質量來完善三廢處理技術和應用流程,在保護地下水資源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
2.主要方法
地下水監測的常用方法較多,監測的方法不同,可達到的效果也會有很大差異。科技進步,促使傳感器、儲存器、電源一體化設備逐步應用于地下水監測工作中。地下水監測井基本分為五個方面。一是連續多通管所構成的監測井,使分層式的填埋、止水等環節進行集合應用。二是WestbayMP采樣系統,是多個閥門窗口集合而成的模塊化多機系統,可對套管多通道情況消除,便于將多個監測區域設置于同一鉆孔,作為測量水壓力、水力傳導實驗、水樣采集的主要區域,且操作過程簡單。三是單管多層,是以同一鉆孔與一根井管相對的形式,對地下水樣品進行分別監測。四是叢式監測,是以同一監測點鉆不同深度監測井的方式,保障每一次取水樣的差異性,進而提升監測結果的準確性。五是巢式監測,利用多根長度不同檢測管設置于同一鉆孔指定處的方式,分層填埋、止水結合應用,確保幾個監測井在一個鉆孔內順利完成,操作方式更為便捷,但是有一些不足。
1.污染監測范圍小
土壤污染以中度向重度污染程度的不斷擴展為主要趨勢。國內土壤監測發現,污染濃度、時間增長之間呈正相關,存在金屬嚴重超標的問題。同時,土壤污染呈現單一性向復合型的基本發展趨勢,代表土壤污染的具體種類不再只是重金屬污染,加入了有毒物的污染問題,以及污染物超標情況。所以,土壤環境監測已經在國內多個地區開展,但是土壤污染狀況監測并未實現系統化。政府部門愈益加大土壤環境監測力度,但是仍然以局部區域為重點方向,并未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普及化,導致全國土壤環境的了解缺乏整體性和全面性。
2.污染成因不明確
土壤污染的成因復雜,基本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特點。例如,工業生產不合理、任意排放廢棄物、濫用農藥和化肥、污水灌溉等行為,都不同程度地加劇了土壤污染。監測部門只有準確找到土壤污染的根源所在,才能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但是,國內土壤監測并未將緊抓污染源頭視為工作重點,污染成因分析存在一些遺漏,都成為土壤監測質量有限的主要原因。
1.監測站分布不合理
監測站作為地下水監測單位,是污水處理、水源保護的主要承擔者。我國國土遼闊、地區發展水平不一,省會城市內聚集大量人口、有發達的經濟條件,可用的監測資本較為寬裕,能夠及時更新監測設備、技術水平良好、安全檢測的投入量大,且監測站已經實現規模化,具體工作開展順利、效果較好;中小城市或農村地區,經濟條件有限,使可用資金有限,很多人都未認識到地下水監測的重要性,監測站分布明顯偏離標準,整體應用效果差強人意。同時,國內監測站分布基本呈現北方密度高、南方密度低的基本狀況,已經嚴重制約到國內地下水環境保護效率。專用監測井設置稀疏的問題,普遍存在于多數地區,成為制約監測結果準確性的重要成因。
2.經費不足,設備落后
各級政府部門近年來愈加重視地下水監測,可用的監測經費也不斷增長,但是真正可用的經費仍然有限。地下水監測在我國起步晚,所用監測設備技術滯后,人工測繩仍在很多地區普遍使用,大大延長了具體的監測時間,精準度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在地下水的構成復雜化、生產生活污水量增多的基本趨勢下,陳舊設備已經成為阻礙地下水監測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
3.監測項目單一
地下水監測是以地下水狀態的準確獲取為目標,達到持續利用水資源的良好目的,要求預先明確地下水質維度為基本條件。地下水狀態的四項維度分別為水位、水質、水量、水溫,可直接作為地下水監測的邏輯。但是很多地區都存在僅以水位、水溫為重,或是以水質、水量、污染程度為重的片面監測,全面監測的指標數量很少,這樣一來,監測的項目單一,直接限制了地下水污染的監測效果,尤其是城市水源地、泉域等地往往存在水質、水量監測缺失和專項進行地下水生態環境、地質災害的不合理監測現象,明顯不符合水資源利用的客觀需求。
4.缺乏高級監測人才
地下水污染監測的專業性強,應配備高精尖人才完成日常的監測任務。經濟發達的地區,水質檢測中心的環境好、待遇優,成為專業人才的優先選擇目標,水質檢測的專業性較強;中小城市、農村地區的待遇、工作環境明顯偏低,因此配備的檢測人員素質偏低、檢測設備更新速度緩慢,整體檢測水平偏低。地區差異也會在長期的發展中更為凸顯,不符合全國水質監測目標要求。我國總體上存在高級檢測人才數量少、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差等問題。
1.完善地下水監測動態系統
地下水監測,必須以生態系統為重點,從動態性、全面性兩個角度全面強化,準確找出水資源短缺、地下水污染問題的根源。加快先進技術、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全面提升地下水監測的技術水平。可用超聲波回彈技術進行水流量監測,使流速的監測數據精確化;以水位監測儀作為水位監測的主要設備,確保地下水位低于標準線時,及時做出預警。
2.完善監測內容
地下水污染一般由于污染泄漏、人工開采改變地下水環境、水文地質天然條件不良等因素形成。例如,地區的開采強度過大,會造成地下水位的明顯下降,形成飽氣帶,成為具有一定氧化作用的環境,可溶解的CO2量更大,置換能和具體速度明顯提升,在釋放出鈣鎂離子后增大了水的硬度,因此地下水環境變化的認識,不能局限于污染泄漏。
水質分析不是確定地下水監測的唯一方式,需要結合地下水的水位、水溫、開采量等數據信息進行同步監測,在綜合性的監測、分析中,準確地獲取污染機理。
一是采樣前。土壤監測的技術性強,要求監測人員全面掌握土壤采樣、監測的標準,以專業化培訓為基礎,做到持證上崗。實驗室內配備檢測儀器需要預先檢查,逐一完成儀器運轉測試、試劑保質期核對等流程,通過預先制定監測方案、確定監測流程來保障監測效果。二是采樣。堅持以兩名以上采樣人員同時采集土壤樣本為原則,做到預先了解土壤采樣方案、流程并對器皿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標識;采樣地塊必須具備代表性,以實地環境狀況為基礎均勻布點,并做好相應的信息記錄工作,防止因人工失誤而造成樣品混亂。三是采樣同樣品制備要以兩名以上人員為標準,確保制備樣品的可靠性,避免發生樣品混淆、被污染問題;強光照射可能帶來的危害性要做好防控,保持制備過程的違法度,同時保障文字表格記錄的完整性。四是合理分析數據。土壤監測要求保障數據的精密度和準確度,與環境質量控制標準相符合,在任何一組數據偏離相關規律時,意味著數據結果出現失誤,必須復驗確認。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只有更加的規范化和系統化,監測質量才能有所保障。隨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日益加劇,相關部門急需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環境監測過程有一定的技術工藝標準,通常以文件的形式指導工作人員的日常監測。例如,實驗條件、工作人員監管等都屬于監測體系范疇,通過建立相應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便于發現日常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使質量管理工作得到針對性強化。
質量管控需要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的綜合作用。外部監督強調上級部門在質量管理要求下檢查、核實具體監測情況,通過持證上崗、計量認證、質量評審、分析對比等方式,加強外部質量控制的整體效果;內部質量監管強調監測人員技術能力的提升,從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兩方面進行強化,從規范化與科學化方向完善環境監測措施,作為后期環保措施應用的數據資源。
監測預警系統適用于一些難治理的地區,以便于對區域環境施行實時、動態監控,是區域環境內實際情況的一種了解途徑,有利于治理措施的及時展開,將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使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環境監測部門的環境分析工作,必須結合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應對手段,確保監測預警系統的設置更為合理且適用,為系統內部各項功能的優化創造有利條件,以全面監測的方式,保障整個區域內的環境保護措施科學、合理。監測人員只有端正自身態度,才能獲取更為真實的監測數據,通過選擇適宜的監測技術手段,保障后期環境處理方案的針對性和完善度,必要時作出調整,與環境破壞程度和影響范圍相符合,大大加快了問題發現和應對解決的整體效率。
環境監測需要有效保障質量控制。環境監測的分析處理,要以現場調查中所獲的數據采樣結果進行有效核查,作為采樣定點、確定周期的基礎,同時要求采樣過程嚴格遵循規范化流程,使樣品更具代表性和準確性。實驗室的質量管控也很重要,每批樣品都要明確標示,便于后期對比分析物質情況,以確保數據結果的準確性。質控人員也要進行把控,對其中的不合格的數據要責成其分析原因、重新監測整理,確保監測數據都能達到相關要求。工作人員審核檢測結果的過程要嚴格化,合理應用處理方法,使監測數據的統計、處理過程更加科學、合理,并且監測報告也要經過審核后才能上報相關部門,使監測結果更加準確、有效。
環境監測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環境監測所需的高端儀器,需要技術人員進行操控,同時適應檢測儀器在技術創新發展后的應用需求。針對環境監測方面存在的人才培養不力,導致儀器多被損壞的問題,要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要加大資金投入,控制監測工作中的損失量,通過招聘活動來定向吸納專業技術人才,只有在公司內部構建起專些的技術團隊,才能使環境監測的工作效率得到普遍提升,適應新時代的科技進步狀況。
現場采樣設備的運行狀態要求保持良好,工作人員應嚴格落實修查程序,遵守核查管理機制的相關要求,為后期核查效率和整體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結果國內的相關情況,每年都要制定檢測計劃、分析檢驗效果,并針對其中的不足和弊端展開研究,為次年規避質量隱患、減少運行故障做好準備工作,確保環保部門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現場采樣儀器設備質量的保障,需要相關體系建設的管控,為檢驗環節的順利推行奠定基礎。日常的細節工作也要做好,以報告方式詳細記錄設備核查的具體細節,作為工作人員后期核查的重要參考資源,確保相關設備的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全面。
環境保護問題是國家和廣大民眾重點關注的問題。環境監測是人們準確了解環境狀況的基本手段。基于地下水、土壤污染的嚴重危害性,國家大力提倡環境保護戰略和綠色生態理念,需要以監測技術為基礎,在技術不斷地革新過程中,優化并完善監測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以便于準確分析地下水、土壤的受污染程度、范圍、成因,從而提高環境監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度,更好地保障解決方案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