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榮 王新華
(濟南市濟陽區中醫醫院 山東 濟南 251400)
慢性盆腔疼痛(CPP)是婦科常見的癥狀,盆腔疼痛分為慢性和急性兩種,慢性盆腔疼痛的持續時間長且復發率高。慢性盆腔疼痛在臨床中的發病率頗高,是由于盆腔器質性和盆腔功能因素引發的疾病,在臨床中的癥狀表現為痛經、腰痛、下腹部疼痛等,慢性盆腔疼痛的特點是病因復雜、病程周期長[1-2]。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器質性病變是引起該病的常見因素,會導致盆腔出現疼痛反應。慢性盆腔疼痛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疾病糾纏,還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手段之一,西醫往往是進行抗生素治療,但是單一用藥效果不理想,聯合用藥雖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時間用藥容易產生耐藥性,而且復發率較高,無法得到根治[3-4]。隨著中醫的應用,在治療該病中也引進了中醫療法,中醫灌腸和微波理療起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僅安全性高,而且降低了復發率,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為了進一步驗證中醫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的臨床療效,將我院曾收治的70例患者視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視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經診斷確定為慢性盆腔疼痛癥,符合疾病的臨床表現;患者符合研究條件,且均在研究時間段來我院就診。排除標準:患者存在重大器質性疾病;患者兼有其它婦科疾病;拒絕配合實驗;對治療方法不耐受。該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取得了患者家屬的支持和同意。按照治療方案的差異隨機分為對照與實驗組,每組35例。對照組年齡在23-54歲,平均年齡(36.25±3.21)歲;實驗組年齡下限與上限分別為22歲、57歲,年齡均值為(36.32±3.18)歲;兩組平均病程均在(5.45±2.12)年;經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西醫治療:治療慢性盆腔疼痛常用的西藥是給予抗生素,選擇的西藥藥物是替硝唑(國藥準字:H20023791生產廠家:山西津華暉星制藥有限公司 規格:0.5g*8片),用法用量:口服,每次0.5g;然后聯合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40091生產廠家:第一三共制藥(北京)有限公司 規格:0.5g*4片)治療,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2g,2次/d,連續治療3個療程,15d為一個療程。
1.2.2實驗組
中醫治療:中醫治療是進行中藥灌腸聯合微波理療法,灌腸中藥藥方主要為蒲公英30g、黃芪30g、金銀花30g、當歸20g、黨參20g、赤芍20g、土茯苓15g、紅藤15g、柴胡15g、乳香10g、山藥10g、敗醬草10g、白芍12g、丹參12g,將藥方煎制裝瓶,每瓶100ml,用灌腸法給藥,灌腸液溫度為39-41℃,采用14-16號導尿管插入肛門,深度為10cm,然后將輸液器連接肛門給藥[5-6]。灌腸保持40min,給藥后1h不要排便,1次/d,連續治療兩個療程,一個療程10d。完成灌腸后對患者進行45min的腹部微波理療,1次/d,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顯效:經專業醫師復診和進行盆腔B超檢查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盆腔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經醫師和行盆腔B超診斷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征平穩;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出現反而癥狀加重,經醫師和B超檢查有積液和包塊。
(2)比較兩組的疼痛評分,從下腹部疼痛和腰骶部疼痛兩方面進行對比,參考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具體方法是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輕度疼痛平均值為2.57±1.04;中度疼痛平均值為5.18±1.41;重度疼痛平均值為8.41±1.35,分值與疼痛程度為負相關的關系。
(3)比較兩組的生活質量,參考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量表共涵蓋8個維度,從其中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4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分為0-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4)比較兩組的復發率和不良反應,包括腹瀉、腹脹、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2.1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兩組的治療顯效率和有效率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n(%)]
2.2 比較兩組的疼痛評分
治療前兩組的下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評分經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的下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且實驗組的各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的疼痛評分分)
2.3比較兩組的生活質量
治療前兩組的生活質量無較大差異,治療后兩組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維度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改善,且實驗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的生活質量分)
2.4比較兩組的復發率和不良反應
如表4所示,實驗組的復發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比較兩組的復發率和不良反應[n(%)]
慢性盆腔疼痛是婦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臨床中的定義是指非周期性、持續達6個月以上并且對非阿片類藥物治療無效的盆腔疼痛[7]。慢性盆腔疼痛在臨床中的表現是下腹部疼痛或后背部疼痛,抑郁等,子宮腺肌病、盆腔粘連等器質性病變和盆腔功能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因素。對于該疾病的診斷包括陰道分泌物檢查、影像學檢查、腹腔鏡檢查等,其中腹腔鏡是微創的直視診斷工具,被婦科學家視為評估CPP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十分復雜,即使接受腹腔鏡檢查或開腹探查也找不到明顯原因,所以增加了診治難度[8-9]。慢性盆腔疼痛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常用的是西醫治療,西醫治療又分為藥物和手術等方法,其中西藥治療應用較為廣泛,西藥主要是進行抗生素治療,但是單一用藥效果不佳,臨床多采用聯合用藥方式。其中替硝唑和左氧氟沙星是應用最多的抗生素,替硝唑與甲硝唑同屬硝基咪唑類,作用機制為抑制病原體DNA合成、并能快速進入細胞內;左氧氟沙星是喹諾酮類藥物中的一種,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達到較強的抗菌效果,但是也容易產生不良反應,長時間的應用易出現耐藥性,不僅復發率高,安全性也存在爭議,所以應用效果不理想。中醫對慢性盆腔疼痛有著不同的見解,《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中著作里對人體經絡學有著獨特的見解,該學說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分經脈和絡脈,而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而經絡又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所以當臟腑或者氣血不足時就可能引發慢性疾病,故大致慢性盆腔疼痛大致可歸屬為“腹痛”、“腰痛”、“淋證”、“癃證”。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疼痛就是由于患者臟腑功能或者氣血運行不暢等原因引起的,根據發病機理可歸為“濕、熱、寒、瘀、郁、虛”等方面,主要是虛實、寒熱夾雜,因而治療慢性盆腔疼痛的關鍵在于疏通經氣、活血化瘀,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因此中醫采取辯證治療的方法,重在改善患者的體質,理氣化瘀、除濕清熱、活絡經脈[10-11]。中藥灌腸聯合微波理療在疏通經氣,調節氣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中藥藥方為蒲公英、黃芪、金銀花、當歸、黨參、赤芍、土茯苓、紅藤、柴胡、乳香、山藥、敗醬草、白芍、丹參等藥方進行熬制,并用灌腸的方式來治療,其中蒲公英具有強化肝臟、清熱解毒的功效,《唐本草》記載"主婦人乳癰腫",《本草衍義補遺》記"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氣";黃芪有增強體質的功效;金銀花有抗炎的作用;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如《雷公炮制藥性解》中記載"入心、肝、肺三經",《藥性論》也提及"當歸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黨參有利肺化痰的功效;紅藤有活血通絡的功效,《本草圖經》記載"攻血,治血塊",將這些中藥應用到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療中起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降低了復發率,提高了治療有效率,促進了患者的康復[12-14]。本次研究結果證實,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疼痛評分、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且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疼痛效果更明顯,不僅安全性高,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加快了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慢性盆腔疼痛采用中醫治療效果更顯著,中醫治療不僅安全性高,還降低了復發率,提高了治療有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采納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