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芳
(平邑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33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腸道慢性炎癥疾病,由多種因素引起,多發于20-40歲人群[1]。具有遺傳易感性,發病無年齡限制,臨床癥狀可見腹痛、便血、體重減輕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口腔潰瘍、關節病等[2]。為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應及時治療避免反復發作出現癌變的可能,臨床一般選擇內科治療,美沙拉嗪可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部分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灌腸可通過直腸直接作用于患者的潰瘍部位,減少藥物對機體的刺激[3]。該次選擇2019年11月-2021年9月我院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2例加入研討,旨在討論自擬灌腸方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應用價值,現詳細報道過程如下:
1.1一般資料
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9月我院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2例。通過電腦隨機將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研究標準患者,初發35例,復發37例,年齡區間為37-70歲,觀察組患者男18例,女18例,患者平均年齡(49.32±3.41)歲,潰瘍性結腸炎病程(4.28±2.43)個月,其中E1型患者15例,E2型患者12例,E3型患者9例,對照組患者男19例,女17例,患者平均年齡(49.26±3.37)歲,潰瘍性結腸炎病程(4.16±2.49)個月,其中E1型患者16例,E2型患者13例,E3型患者7例。納入規則:(1)患者經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2)患者均自愿加入且簽署同意書;(3)患者肝腎功能檢查正常;(4)患者對相關治療藥物無過敏;(5)患者無其他下消化道疾病;(6)患者無免疫系統疾病。排除規則:(1)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無法繼續研究;(2)患者未按醫囑服藥;(3)患者存在嚴重基礎性疾病;(4)患者為缺血性結腸炎;(5)患者接受其他治療方法;(6)患者臨床診斷存在精神疾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兩組滿足研究對照條件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美沙拉嗪治療:美沙拉嗪緩釋顆粒(國藥準字H20143164)。用法用量:急性期每天用藥4g,分4次口服,緩解期每天用藥1.5g,分3次口服,藥物需吞服,不要咀嚼,用藥期間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連續治療4周。
觀察組采用自擬灌腸方聯合美沙拉嗪治療:美沙拉嗪的用藥方法與對照組相同,根據患者病情自擬灌腸藥方選擇赤芍、川芎、姜黃、益母草等藥物水煎,提前準備灌腸用品,涂抹適量石蠟油減少對腸黏膜的刺激,根據患者潰瘍部位確定藥物深度與體位,避免患者出現便意,保證藥物溫度在37度左右,通過肛管將藥物注入患者體內,藥物保留6h左右,連續治療4周,叮囑患者定期復查,避免疾病復發。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兩組患者DAI指數、黏膜組織學評分和生活質量、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炎癥、凝血變化作為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包括腹瀉、小便黃濁、膿血便,比較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
(2)DAI指數主要從體質量減量、糞便性狀及便血程度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評價,通過Geboes評分評估患者黏膜組織,IBDQ(生活質量評分,共32項,最高分為224分)。
(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從患者臨床癥狀好轉情況、炎癥變化、結腸鏡檢查結果等方面)和不良反應(乏力、惡心等)。
(4)評估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PT)、血小板體積(APPT)。
1.4統計學分析

2.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癥狀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改善,觀察組患者腹瀉、小便黃濁、膿血便消失時間小于對照組,治療效果較佳。(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
2.2對比兩組患者DAI指數、黏膜組織學評分和生活質量
治療前比較無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內鏡評分與黏膜組織學指數低于對照組,炎癥性腸病生活量表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DAI指數、黏膜組織學評分和生活質量分)
2.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與好轉占比為97.22%,對照組為8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為5.56%,對照組為16.67%(P<0.05)。詳情見表3。

表3 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比較[n(%)]
2.4對比兩組患者炎癥、凝血變化
兩組患者炎癥、凝血變化治療前無可比性,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低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血小板體積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炎癥、凝血變化
潰瘍性結腸炎是我國常見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好發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也可累及其他部位[4]。患者多有腹痛癥狀,疼痛程度與病情發展相關,臨床根據病變范圍可分為直腸炎、左半結腸炎和廣泛結腸炎[5]。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較長,病情容易反復,發病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神經等因素有相關,易引起結直腸癌、腸穿孔等并發癥[6]。患者出現血便、高熱、營養不良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治療以控制患者反復發作為主要目的,美沙拉嗪是臨床治療常用藥,可降低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含量,需要患者長期服用,在治療中加入中藥灌腸,通過藥物與病變組織充分接觸,消除患者局部炎癥,聯合治療能有效減少藥物對肝腎功能的損傷,調節患者腸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預后[7]。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改善,觀察組患者腹瀉、小便黃濁、膿血便消失時間小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內鏡評分與黏膜組織學指數低于對照組,炎癥性腸病生活量表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與好轉占比為97.22%,對照組為8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為5.56%,對照組為16.67%,兩組患者炎癥、凝血變化治療前無可比性,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低于
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血小板體積高于對照組(P<0.05)。
總而言之,臨床應用自擬灌腸方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效果較佳,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活動指數,減少美沙拉嗪導致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藥物應用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