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奕
(蓬萊區登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煙臺 265600)
在臨床研究角度來看,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相對普遍的一種慢性與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癥病變,同時也是腸道疾病中發病率較高以及疾病臨床危害較為嚴重的一種病癥。臨床中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仍然存在許多的缺陷,例如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發生機制不明確,疾病病變的部位普遍累及到直腸、乙狀結腸,甚至還會影響整個結腸。臨床中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表現是以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為主[1]-[2]。臨床中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表現帶有病程較長以及容易復發的表現,患者在臨床中普遍村阿紫營養不良的疾病癥狀,同時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會形成嚴重危害[3]。對此,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臨床中不僅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藥物實現對腸道疾病癥狀的積極控制,還需要借助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借助護理干預方案實現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抵抗力,從而保障患者的早期康復效果,規避各種并發癥與合并癥的發生[4]-[5]。對此,為了進一步保障患者的康復質量與生活水平,本文基于論著思路進行研究,并選取我院一定時間收治的患者作為案例回顧性的總結針對性營養護理的臨床價值。具體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3月到2022年2月期間到我院進行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分析,50例患者均接受相同治療治療。遵循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實驗組25例患者,男女分別12例、13例,年齡(48.51±9.31)歲,病程(14.33±3.09)天;常規組25例患者,男女分別13例、12例,年齡(48.19±8.61)歲,病程(13.56±3.50)天。兩組患者分組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
入選標準:患者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年齡不到65歲;首次接受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治療;對臨床醫護工作有較高配合意識;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
排除標準:存在顯著肝腎患者;心肺功能異常患者;免疫代謝疾病患者;服用精神疾病或激素類藥物;拒絕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存在凝血機制障礙或肝腎功能缺陷;術前存在嚴重感染病癥。
1.2方法
常規組主要是提供生命體征監護、生活常規護理、用藥指導以及疾病注意事項等相關護理服務。
實驗組應用針對性營養護理措施,詳細護理方案如下:1、飲食教育。采用面對面的形式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生原因以及治療過程中保障營養狀況的重要性,同時講解關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期間的營養需求和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在發放潰瘍性結腸炎的飲食支持手冊,盡可能強化患者及其家屬對于營養狀況的理解與認知。針對認知能力相對較差的患者,可以采用一對一問答的方式進行干預,從而保障患者的康復效果;2、營養支持。按照患者的年齡情況、病史資料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等相關因素,設計積極有效的飲食干預計劃方案,并合理設置相關的飲食指導干預手冊。在飲食原則方面需要基于低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以及高維生素的飲食方案為主,在飲食加工方面應當高度重視細軟、容易消化的飲食,盡可能降低腸道消化的壓力。禁忌辛辣刺激以及過于堅硬的食物。可以按照患者的飲食不耐受的情況設計禁忌、可輪替以及安全的飲食,在患者的癥狀消失以及癥狀明顯改善的情況下需要積極調整意識方式,特別是針對輪替食物需要逐漸納入到安全飲食方案中,并為患者提供全新的飲食計劃。因為疾病本身帶有交替性的特征,所以在治療期間單純的院內飲食支持方案可能無法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此時便需要積極構建長期且合理的飲食方案,盡可能發揮飲食干預作用,從而促使患者能夠在住院過程中構建健康的意識習慣,促使患者能夠主動參與到飲食防控工作計劃,從而改善醫患關系,促使患者可以在出院后保持健康飲食;3、出院護理。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干預,并定期做好對患者的隨訪支持,重點在于患者是否嚴格根據飲食手冊進行進食,同時針對患者的不良癥狀及時記錄到飲食檔案當中,基于患者的不良癥狀及時做好飲食方案的調節,促使患者能夠在出院后堅持正確且健康的意識模式,從而保障患者的營養狀況。
1.3觀察指標
回顧總結患者的血清營養學指標、營養狀況的評級結果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營養評價方式采用全面營養評估法進行評價,其中的評價內容包含近期體質量、消化道狀況、飲食狀況、生理功能、疾病與引發營養需求的狀況、體脂狀況以及肌肉情況,滿分10分,其結果劃分為A、B、C三級,其中A級為營養狀況理想,C級為非常差需要特殊干預。
護理滿意度的評價采用自制調查表評價,結果包含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主要是基于論著方式進行分析,并基于統計學方法進行探討,并基于患者干預后的基礎資料進行探討。在數據對比結果中P<0.05證明滿足統計學意義標準。
2.1營養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血清營養學相關指標高于常規組,P<0.05。詳情見表1。

表1 營養狀況對比
2.2營養評級結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營養評級結果高于常規組,P<0.05。詳情見表2。

表2 營養評級結果對比
2.3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詳情見表3。

表3 滿意度對比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癥疾病,臨床中的疾病因素目前來看并沒有完全明確,同時男女疾病的發病率也無明顯的差異[6]。當前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發病率處于逐漸提升階段,同時潰瘍性結腸炎帶有較長病程、較高治療難度以及治愈難度較高,大多數的患者因為無法堅持接受治療從而導致病情反復,同時對于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均會呈現出明顯的不良影響。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后患者會出現相對較為明顯的腸道病癥,此時消化系統功能會出現改變,同時患者的臨床癥狀存在持續性發展表現,此時患者的病癥嚴重程度會不斷加重,再加上營養狀況的不斷下降,導致患者的早期預后效果相對較差,部分患者因為疾病認知不成熟、營養干預的重視度較差,導致患者的癥狀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還會出現病情的反復發作,從而形成嚴重的預后治療風險[7]-[8]。對此,在臨床中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借助有效護理措施實現對患者的癥狀控制,從而提高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飲食護理一般涉及到基礎飲食、治療飲食以及試驗飲食,可以按照患者的實際狀況提供不同的營養干預支持,可以促使患者的身體狀況得到有效的恢復,可以有效規避病情持續加重以及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等相關問題[9]。在飲食方賣弄可以為患者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支持,例如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量元素以及飲食纖維等,能夠有效滿足患者患者的營養康復需求,營養搭配均衡的情況下才可以促使患者的機體功能更快的康復。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因為長期存在腹瀉癥狀,所以患者的腸道功能存在紊亂表現,此時會導致機體營養出現大量的丟失,從而引發能量、蛋白質、葉酸、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缺乏,特別是缺乏鐵與鋅時,患者會出現消瘦、貧血以及營養不良等相關癥狀,每一位患者的疾病程度各有不同,所以疾病癥狀也各有不同[10]-[11]。對此,在臨床中需要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營養支持,并嚴格做好對患者進食后機體反應與身體狀況的評價,積極記錄患者的體重改變情況,滿足患者的飲食喜好以便于提升患者的食欲[12]。借助針對性的營養護理措施,能夠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促使患者保持正確的飲食方案,從而促使患者的機體功能、營養免疫功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從而實現對癥狀的積極控制,促使患者能夠更快的康復,并且有利于并發癥的有效防控,可以作為常規干預方案。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血清營養學相關指標、營養評級結果高于常規組,同時實驗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本研究結果充分表明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有利于有效改善患者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營養狀況,臨床中需要科學選擇飲食并合理安排及時,從而保障治療治療的順利進行,為患者健康重建形成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
綜上所述,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方案有利于有效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康復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從而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恢復身體健康,值得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進行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