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蒙陰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200)
臨床較常見心血管疾病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站在病理角度分析,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管腔內出血或形成血栓,對管腔造成堵塞,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斷,具較高患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病理特征為病勢急、發病迅猛及病情復雜等[1-3]。目前分析病因無明確定論,常見因素是情緒過度激動、血壓急劇升高及用力排便等,據統計[4-6],此病多在中老年群體患病,患病后表現為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嚴重瀕死感等,若未及時救治則導致猝死、甚至危及生命。隨著醫療工作進展,疾病采取針對性治療能得到良好控制,治療后受患者生理、心理等因素,通常轉移于重癥監護室(ICU)進行監護,加重患者不良情緒,故以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為目標,早期給予對癥護理很重要。部分學者證實[7-9],傳統護理體現于環境護理、口頭闡述及病情觀察等,雖有一定作用、但缺乏研究深度及廣度,應用受限,鑒于此,本文以本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為主體,分析重癥監護優質化護理干預用于AMI患者中的價值,匯總如下:
1.1基線資料
前瞻研究,選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優質組(45例):男女例數25:20,年齡40-74歲,均值(51.17±2.36)歲;梗死部位:前壁、下壁、廣泛前壁各17例、13例及15例;BMI值19-26kg/m2,均值(23.54±0.39)kg/m2;教育背景: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各19例、16例及10例;參照組(45例):男女例數24:21,年齡41-75歲,均值(51.28±2.42)歲;梗死部位:前壁、下壁、廣泛前壁各18例、12例及15例;BMI值18-25kg/m2,均值(23.48±0.42)kg/m2;教育背景: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各18例、17例及10例。P>0.05可比較。患者知情、對“知情同意書”簽字。
【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心電圖及冠脈造影檢查確診;②發病至入院治療在12h內;③表現為心前區疼痛;④急診使用硝酸甘油后未緩解癥狀;⑤治療后轉入重癥監護室監護;⑥年齡40-75歲;⑦完整資料。
【排除標準】①血壓控制不良;②伴其他嚴重疾病;③臟器功能異常;④器質性病變;⑤造血異常、免疫缺陷;⑥精神障礙;⑦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參照組(傳統護理):提供口頭闡述、病情評估及基礎指導等。
優質組(重癥監護優質化護理干預):①病情觀察:急性期保證絕對臥床靜養,根據治療情況決定臥床時間,一般持續2周時間,若有并發癥、則考慮將臥床時間延長,臥床期間盡量將體力活動減少,由護士輔助翻身、飲食及洗漱等,避免影響患者休息,飲食合理、大小便通暢,控制病情后,間隔2h協助翻身、輔助被動活動肢體,避免形成血栓。給予重癥監護時,給予吸氧干預,調整供氧機參數為2L/min、氧氣濃度為60%,減緩癥狀,且密切監護患者胸痛情況,有異常及時匯報處理;②心電監護:給予患者24h心電監護,全程監護心率、心電圖波形變化等,及時發現是否有室性心動過速等,及時通知醫師實行搶救,且護理中要求護士對心電除顫、心肺復蘇等技術掌握,協助醫師完成搶救工作,且定期監測患者血壓、面色等,注意尿量、體溫變化及面部表情等,若有心源性休克、及時展開搶救;③情志調理:動態評估患者心理情緒,登記其基礎資料,考慮個體差異,提供多樣化健康宣教,如發放手冊、專題講座等,提高認知程度,情緒低落者,給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導等,穩定情緒,并增加與患者交談的頻率,期間給予語言接觸、非語言接觸等,建立信心、提高依從性[10]。
1.3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參考“簡明健康問卷簡表(SF-36)”,有:生理職能、社會職能、物質生活及總體健康,各維度總分100、分值愈高愈好。
自我護理能力:參考“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有:自我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識水平,各維度百分制、分值愈高愈好。
滿意度:制定調查問卷,滿分100,滿意≥85分,一般60-84分,差<60分,

并發癥:記錄肺部感染、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的例數。
1.4統計學方法

2.1 生活質量
干預前比較生活質量無差異,P>0.05;干預后較參照組,優質組SF-36評分更高,P<0.05,見表1。

表1 生活質量比較分)
2.2 自我護理能力
干預前比較自我護理能力無差異,P>0.05;干預后較參照組,優質組ESCA值更高,P<0.05,見表2。

表2 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
2.3 滿意度
較參照組,優質組滿意率更高,P<0.05,見表3。

表3 滿意度比較[(n),%]
2.4 并發癥
較參照組,優質組并發癥率更低,P<0.05,見表4。

表4 并發癥比較[(n),%]
有文獻報道[11-14],重癥監護優質化護理干預用于AMI患者中可行,分析:①急性期保持臥床靜養、結合實際延長臥床時間,避免延誤治療進展,定期協助翻身、按摩肢體部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靜脈回流,避免血栓形成,大小便通暢、飲食合理,控制病情、促進治療進展順利;②加強吸氧干預對心肌缺氧癥狀起到緩解作用、縮小梗死范圍,合理調整供氧機參數、合理維持血氧飽和度,可減緩不適,短時間內避免氧中毒現象,且加強心電圖波形、心率等變化監測,早期發現是否出現室性心動過速、頻發性多源性室性早搏等情況,有異常及時搶救,且嚴格掌握電擊除顫、心肺復蘇等技術,積極配合搶救、挽救患者生命;
③考慮個體差異、實行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協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認知程度,掌握病情后接受治療、提高配合度,并動態評估情緒變化,給予關懷、安慰等,減輕心理刺激、減緩心理負擔,消除患者不安、恐慌及焦慮等負面情緒,穩定情緒、保證情緒穩定時接受治療,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本研究示:①優質組SF-36值高于參照組(P<0.05),分析:因疾病有起病急、進展快及預后差特征,影響日常生活,故對癥干預可減緩癥狀、早期回歸生活;②優質組ESCA值高于參照組(P<0.05),分析:患者因飲食、翻身難自理,導致自護能力差,故對癥干預可提高自護能力、改善預后;③優質組較參照組滿意率更高(P<0.05),分析:護患關系緊張、導致患者配合度差,影響后續治療,故對癥干預可提高自護能力、減緩疾病;④優質組并發癥率低于參照組(P<0.05),故對癥干預可保證治療安全可靠、減少并發癥。
綜上所述:AMI患者行重癥監護優質化護理能提高生活質量、自護能力,改善護患關系、降低并發癥風險,優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