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群 劉 曉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民醫院 山東 濟南 250300)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均有所改變,胃潰瘍(gastric ulcer,GU)發病率急劇增長,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1]。該病屬于慢性疾病,臨床內科比較常見,具體發生在患者十二指腸、胃部,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聯系更緊密[2]。患者患病后,會出現噯氣、灼燒感、嘔吐、惡心、營養不良、體重降低等癥狀,若患者不能在第一時間進行治療,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針對GU,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雖然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止血速度慢,易出現不良反應,所以,尋找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更有意義。近年來,醫療條件不斷進步,內窺鏡技術在臨床上已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臨床應用率更高,多用于GU出血治療中。其中,胃鏡治療可明確病灶具體位置,出血量更少,可增強止血效果。同時,蒙脫石散能和黏液糖蛋白、黏液屏障融合,對消化道黏膜予以覆蓋,減輕胃酸對黏膜的損害,可修復黏膜,加快受損黏膜的痊愈速度;同時利用噴灑創面的給藥途徑,其潰瘍痊愈率更高。基于此,研究以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GU出血患者90例為對象,分析胃鏡聯合蒙脫石散創面給藥治療方法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我院收治的GU出血患者共90例,收治時間(2020.1-2022.1),將其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45例,男:女=23例:22例,年齡30-60歲,均值(44.31±2.12)歲。觀察組患者45例,男:女=24例:21例,年齡31-59歲,均值(44.23±2.03)歲。組間數據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所有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內容、目的、意義均知情,已經在入組同意書上簽名。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核準。
納入標準:(1)存在GU疾病史,且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者;(2)伴隨飽食噯氣、腹脹、反酸、腹痛、嘔血、黑便等典型出血癥狀;(3)病灶直徑<3 cm;(4)患者提供的基本資料更完善;(5)對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藥物無禁忌者;(6)配合度較高者。
排除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部分缺失;(2)合并心臟、腎臟、肝臟等器質性疾病者;(3)合并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者;(4)患者伴有其他急性疾病或惡性疾病;(5)中途退出研究者;(6)高血壓、糖尿病者;(7)藥物過敏者;(8)消化內鏡禁忌者。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禁食禁水6 h,及時補充血容量,維持水電解質均衡等常規對癥治療,并加以抑酸、止血、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輔助治療。
對照組:常規胃鏡治療。使用0.1%利多卡因予以局部麻醉,借助胃鏡(奧林巴斯有限公司,型號:GIF-Q260J),經口腔內將胃鏡慢慢推至消化道,觀察病灶,查到病灶后,明確潰瘍出血具體位置,行局部電凝止血處理。止血成功后,予以常規抑酸劑口服治療,連續用藥28 d。
觀察組:胃鏡聯合蒙脫石散創面給藥治療方法。使用胃鏡探查潰瘍出血病變位置,并對病變出血位予以止血處理,成功后,予以蒙脫石散創面給藥治療。在消化內鏡下完全止血后,予以蒙脫石散20 mg+50 mL、0.9%氯化鈉注射液行創面噴灑,使用一次性加壓注射和胃鏡鉗口相連,距離胃黏膜創面1-2 cm,噴灑創面,潰瘍≤覆蓋面3mm,1次/w。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臨床指標、潰瘍愈合率、炎性因子指標。
(1)治療效果:a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鏡檢病灶潰瘍面完全愈合;b有效:癥狀改善,鏡檢病灶潰瘍面為60-90%;c無效:未見改善,鏡檢病灶潰瘍面<30%,炎性反應顯著。總有效率=(a+b)/總例數×100%。
(2)臨床指標: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分析,并對最后結果予以評定。
(3)潰瘍愈合率:潰瘍愈合分期如潰瘍活動期(A2、A1)、潰瘍愈合期(H2、H1)、潰瘍瘢痕期(S2、S1),潰瘍愈合率=(S2+S1)/總例數×100%。
(4)炎性因子指標: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3000 r/min,時間5 min)取血清,借助酶聯合免疫吸附法檢測hs-CRP水平、TNF-α水平。
1.4統計學分析
借助SPSS 24.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治療效果、潰瘍愈合率,以[n(%)]表示,組間對比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炎性因子指標(hs-CRP水平、TNF-α水平),以(±s)表示,組間對比用 t 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治療效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較之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有效率比較[n(%)]
2.2臨床指標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低于/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臨床指標對比
2.3潰瘍愈合率
治療后,觀察組潰瘍愈合率較之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潰瘍愈合率比較[n(%)]
2.4炎性因子指標
治療前,hs-CRP水平、TNF-α水平比較,兩組無差異(P>0.05);治療后48 h,觀察組hs-CRP水平、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胃是人體吸收營養及消化的主要器官,具有消化、調和食物、吸納及分泌胃液的功能。鹽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能消滅胃部細菌,促進機體營養吸收。但當胃黏膜受到機體及外界影響而出現破損時,胃液會腐蝕胃內壁,引發潰瘍癥狀,一旦患者出現食欲不振、胃部腫脹以及不定時胃部灼燒感,則提示其可能患有GU[3]。當前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變化,養胃意識薄弱,GU出血率日漸增高,對人們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該病和飲食、環境等因素相關,人們飲食不規律、心理壓力較大等,致使機體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度升高,造成胃黏膜血管痙攣,降低胃黏膜自身抵抗能力,加之胃酸分泌過多,傷害胃黏膜,加大GU出血率[4]。GU出血為GU疾病的并發癥,內科急診中更常見,而患者出血后,還會再次出血,若患者不能及時治療,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hs-CRP水平、TNF-α水平兩組比對,無差異(P>0.05);治療后48 h,觀察組hs-CRP水平、TNF-α水平、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潰瘍愈合率較之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患者實行胃鏡聯合蒙脫石散創面給藥治療方法,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針對GU患者,常規治療以靜脈給藥為主,止血效果一般,臨床效果不佳。伴隨醫療技術日益發達,消化內鏡治療法有進一步發展,其具備創傷小、效果佳、恢復快的優勢,可快速找到出血位,其臨床療效更理想。胃鏡治療為GU出血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經胃鏡引導下,觀察消化道,明確病灶位置,行電凝血處理,可達到快速止血的目標。但電凝止血時,局部溫度升高,會損害黏膜,致使機體出現較強的應激反應[5]。蒙脫石散為硅酸鋁鎂鹽,其主要成分為蒙脫石,能和黏液屏障相融合,提高胃黏膜覆蓋能力,防止消化道病菌滋生,以免消化道上皮組織被細菌所侵襲,其防御性能顯著升高[6]。本文中,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更高,提示通過胃鏡檢查,明確病灶位置,通過聯合蒙脫石散噴灑創面,促使潰瘍修復速度顯著提升,其治療有效率更高。觀察組hs-CRP水平、TNF-α水平較低,提示hs-CRP是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能直接反映機體炎癥情況,若機體受到外界刺激,hs-CRP水平會立即升高;TNF-α能讓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附著在血管內皮細胞上,破壞內皮細胞結構,不利于患者病變位置的痊愈。而通過胃鏡聯合蒙脫石散創面給藥治療方法,可降低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更短,提示通過胃鏡可精準確定潰瘍創面、出血位,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在止血治療過程中,對潰瘍面噴灑蒙脫石散,止血效果更明顯,縮短止血時間,可保證患者早日出院。
綜上所述,在胃潰瘍出血治療過程中,采用胃鏡聯合蒙脫石散創面給藥治療方法,可降低hs-CRP水平、TNF-α水平,術中出血量顯著縮減,止血時間更短,潰瘍愈合率增高,確保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其臨床治療有效率更理想,故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