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
(蚌埠市五河縣人民醫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眾所周知,在人體器官組成結構當中,肝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人體正常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人體在出現消化道腫瘤疾病并且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幫助患者進行治療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導致患者的肝臟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血型轉移問題,從而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能力[1—2]。而且,從臨床角度上來說,消化道腫瘤肝轉移這種疾病在臨床中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雖然現代醫療技術水平支持對其進行手術切除,從而使得疾病問題得到改善,但是這一部分患者在臨床上的占比并不高,數據上只有一成到兩成左右。而且,從外部環境角度上來說,現代社會大眾的經濟能力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這使得患者對于臨床治療療效方面具有了嶄新且更高的要求,而傳統耗時比較長、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穩定的化療治療是比較難以滿足患者自身的相關要求和需求的,這也代表著,新時期的消化道腫瘤肝轉移轉折的治療方面需要注重療效的提升。此時,為了使得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提升,介入治療逐漸進行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這也是現階段相關的患者所真正期望的[3]。為了做好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對2016年1月份—2021年1月份收治的60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進行對應研究和分析,研究成果如以下所示。
1.1一般資料
在本文所進行的研究當中,針對我院2016年1月份—2021年1月份收治的60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進行研究和分析,隨機將這些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分別是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綜合數據和信息如以下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綜合數據信息表
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不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方面:
所有的患者均符合臨床中規定的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疾病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方面:
首先,排除患者存在可能影響實驗的遺傳性疾病、罹患畸形或者是先天性心臟病情況;
其次,排除存在較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依照臨床標準來看,即排除對于醫護人員研究工作具有抵觸心理的患者。
1.2治療方式
觀察組中的患者主要采取介入治療方式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疾病進行治療,并且,為了使得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得到對應的提升,醫護人員需要通過皮穿刺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動脈造影,從而幫助相關的醫護工作人員做好患者腫瘤供血狀態的檢查。在實際的檢查過程中,如果患者的病癥表現為雙葉單發或者是單頁單發的結節病例,那么在介入治療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微導管插管。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患者表現為肝動脈變異的情況下,則需要針對患者實施變異血管插管,并且還需要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肝動脈以外的迷走腫瘤供血血管依次進行灌注化療或者是化療栓塞治療,具體包含膈肌動脈、內乳動脈、腎上腺動脈等等進行超選擇插管[4],并且盡可能靠近患者的病灶供血動脈。醫護工作人員針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的治療期間,需要將氟尿嘧啶、奧沙利鉑、表柔比星等化療藥物依據實際情況應用到介入治療工作過程中。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醫護工作人員針對患者使用的栓塞劑,主要是超液態碘油與化療藥物注射劑混懸液,這對于患者的疾病具有比較強的治療效果。并且不同于傳統的手術類似于根除一般的治療,介入治療是一個長期治療過程,在針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維持四到六周左右的重復治療,并且進行2—8次的治療,這對于患者疾病問題的改善具有比較大的幫助。醫護工作人員等到進行下次介入治療之前,需要針對患者進行系統的CT檢查工作,具體的觀察內容是患者的碘油沉積情況或行DSA造影對比腫瘤染色情況,以便為后續的介入治療工作提供對應的依據,提升治療針對性和有效性[5]。
針對對照組中的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主要采取常規的化療方式進行治療,醫護工作人員需要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針對患者的血常規、肝腎功能、胸片等等方面進行定期復查,同時在必要情況下,還需要應用經外周靜脈給藥治療方式,從而保障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可以得到對應的保障[12]。
2.1近期療效分析
具體來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實際的臨床療效如以下所示: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數據表
從表2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數據表展示出來的相關數據和信息當中不難發現,觀察組的近期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中的患者群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χ2 =4.6796,P<0.05),從中能夠看出正確介入治療的有效性。
2.2遠期療效分析
具體來看,觀察組和對照組中患者的遠期療效隨訪調查結果如以下所示: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遠期療效數據表
從上表中的相關數據和信息當中不難發現,觀察組采取接入治療的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患者在遠期治療療效上的效果比較好,其中在一年存活、五年存活的患者數量上都比較多,而之所以在三年存活數據上低于對照組,可能是研究工作所采取的樣本數據量比較少所導致的,宏觀來看,依舊是采取介入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好,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
2.3不良反應分析
針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來說,無論是傳統的治療方法還是介入治療,都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具體包含胸悶、腹痛、嘔吐惡心和低熱等等,在具體的對照研究和分析工作中也主要以這幾方面的不良反應為主進行采集和分析,具體的數據和信息如以下所示: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肝臟接受靜脈和肝動脈雙重供血,對血液的廓清率達1800ml/min,其中消化道的靜脈血,約占肝血供的70% ~ 80%。肝臟因其豐富的血流、高糖而低氧含量狀態,以吸狄氏間隙內富含營養的濾過液,使其成為轉移癌的最佳生長環境,尤其是結直腸和胃的惡性腫瘤十分容易發生肝臟轉移,具體的原因分析如以下所示:
3.1 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發病率較高的原因分析
在人體組成結構的角度上來說,肝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肝臟是營養物質代謝的主要器官,血供非常豐富,肝臟的總血流量占心排出量的1/4,每分鐘的血流量高達1500ml,從中能夠看出肝臟的重要性。而也就是因為肝臟在人體中的重要性[6],在患者出現消化道腫瘤的情況下,腫瘤細胞可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各個器官中去。而在前文的闡述中已經明確,肝臟在人體血液循環當中具有重要地位,這也導致患者在出現消化道腫瘤之后,伴隨著人體自身的血液循環,就會逐漸導致患者出現肝轉移現象和問題,這也是臨床中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發生概率比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胃,小腸,結直腸,脾臟,胰腺等等這些腹腔臟器的靜脈回流,會首先通過腸系膜上靜脈或者腸系膜下靜脈,然后進入到門靜脈,最后進入到肝臟,所以,腹盆腔臟器如果發生癌癥,癌細胞隨著靜脈血液,首先就會進入到肝臟,肝臟是他們的第一站。以結直腸癌為例,結直腸癌最容易發生肝轉移,結直腸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7],最終發生肝轉移的概率至少在50%以上。
3.2 消化道腫瘤肝轉移介入治療必要性
在臨床角度上來說,人體結構中的肝臟是終末期惡性腫瘤常見的轉移器官之一,而且患有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其胃腸道又是主要的發病部位,因此在臨床上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發生概率其實是相當高的。對于結直腸癌患者來說,當腫瘤向遠處進行轉移時,大約具有18.0%-83.0% 的患者會出現肝臟轉移現象。另外,在臨床角度上來說,還具有20%--40%的患者會出現肝臟轉移與結直腸癌腫瘤同時被發現的情況,從這一點中就能夠看出,消化道腫瘤肝轉移在臨床上具有相當高的發病率。除此之外,依據相關的臨床實踐和調查來看,胃癌肝轉移的概率也比較高,一度能夠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并且經常出現損害患者其他器官的現象和問題。早期的胃癌患者即便進行了根除性的手術治療,但是仍舊具有比較高的復發、轉移概率,導致治療失敗,在這其中,胃癌肝轉移的概率比較高,能夠達到30%左右[8]。從中不難發現,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概率比較高,同時還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因此對于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需要保持高度的重視,其中,肝動脈介入治療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而之所以將肝動脈介入治療引入到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當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在患病之后,其自身的肝臟血液供應方面出現了異常,而肝動脈介入治療恰好可以滿足患者的這一需求,可以對患者的肝臟血液供應進行對應的改善,并且在治療過程中還可以使得患者的肝臟內血藥濃度水平得到提升,其中,經過肝動脈輸注化療藥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并且依據相關人員的研究結果顯示,碘油可以吸引起腫瘤體內的正負電荷,因此,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早期碘油堆積量越大,腫塊也會具有明顯的縮小,在實際的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的介入治療過程中,采取碘化油栓塞進行治療[9],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和作用,不僅能夠幫助患者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同時還可以促使患者治療之后,使得藥物在患者體內的治療實踐得到延長,對于患者的癌細胞也能夠起到很強的殺滅作用和效果。因此,在針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介入治療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同時重視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采取針對性的藥物、設備等等方面進行對應的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