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
(山東省蘭陵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7700)
毛細支氣管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是嬰幼兒階段比較常見的一種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發生于1~6個月的嬰兒;毛細支氣管直徑一般在75 ~300 pμm,是病原菌侵犯的主要部位[1]。多因素的聯合作用下,毛細支氣管炎主要發生于冬春季,患兒以炎性細胞壞死、浸潤為病理表現,且毛細支氣管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等癥狀,而病情的進一步加劇,會導致患兒的肺通氣、換氣功能出現障礙,繼而出現心力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一系列并發癥,最終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小劑量的紅霉素已被證實具有顯著的抗炎、改善胃腸動力作用,所以成為了現階段臨床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有效藥物[3]。為探究小劑量紅霉素輔助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效果,特進行本研究并作如下匯報。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方式納入我院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105例,病例搜集時間范圍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對其行規范分組操作;其中52例納入對照組:男、女患兒分別有22、30例;年齡均值(3.78±1.41)個月。吐奶程度:輕微吐奶11例,輕度、重度吐奶分別有28、13例。53例納入觀察組:男、女患兒分別有29、24例;年齡均值(3.59±1.66)個月。吐奶程度:輕微吐奶9例,輕度、重度吐奶分別有26、18例。借助SPSS 22.0軟件分析兩組資料,P>0.05。
吐奶程度判定標準:24 h吐奶≥2次(單次吐奶量≥10 ml)視為重度吐奶。24 h吐奶<2次(單次吐奶量<10 ml)視為輕度吐奶。24 h吐奶≤1次(單次吐奶量<5 ml)視為輕微吐奶。
1.2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2)經各項檢查確診為毛細支氣管炎;(3)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血常規檢查結果存在異常者;(2)合并存在其他炎癥性疾病;(3)合并存在血液、免疫系統疾病;(4)無臨床配合能力。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治療:完善臨床和實驗室各項檢查,嚴格以檢查結果為根據實施治療。(1)需要維持患兒呼吸道的暢通,若患兒已經出現嚴重憋喘,需要將其頭部與胸部盡量抬高,能有效減少患兒呼吸困難情況。若患兒處于缺氧狀態,需要借助鼻管給氧方式來對其輸氧。若患兒呼吸困難比較嚴重,需要給予持續正壓通氣或有創機械通氣。(2)需要采取措施將患兒體內水電解質維持平衡,可借助口服液體來將失去水分快速補充,必要時還可考慮靜脈點滴補液。(3)若患兒本就存在高危哮喘因素,需使用支氣管舒張劑進行治療。(4)若患兒病情嚴重且已經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就需及時使用洋地黃類藥物。(5)可用干擾素進行治療。
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小劑量紅霉素治療:靜脈滴注紅霉素,單次計量控制在3~5 mg/kg,每天1次即可;用藥3~5d視為一療程。
1.4觀察指標
兩組臨床療效[4]:痊愈評價標準:藥物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指標基本恢復正常。顯效評價標準:與治療前比較,藥物使用后患兒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好轉評價標準:藥物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有所好轉,但不夠明顯。用藥5 d后患兒病情無好轉,部分患兒癥狀加劇視為無效。
兩組患兒并發癥率:主要觀察嘔吐、腹瀉以及皮疹。
治療后兩組患兒吐奶癥狀改善情況[5]:顯效評價標準:藥物使用后患兒吐奶情況消失,無需鼻飼,且日常奶量有所增加。有效評價標準: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兒吐奶情況有所減輕,但仍存在吐奶行為,24h內吐奶不超過1次。無效評價標準:治療后患兒吐奶情況嚴重,24 h吐奶次數超過2次,且需鼻飼。
兩組患兒肺部啰音消失用時和住院時間。
1.5統計學內容
本研究所產生數據均錄入 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展開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可通過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對比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對比以χ2檢驗,數據遵從正態分布原則,以“P<0.05”視為研究存在統計學顯著。
2.1兩組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臨床療效(86.53%)相比,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呈較高顯示(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n(%)]
2.2兩組患兒并發癥率
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9.23%)相比,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以更低顯示(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癥率[n(%)]
2.3治療后兩組患兒吐奶癥狀改善情況
與對照組患兒吐奶癥狀改善率(80.76%)相比,觀察組治療后患兒吐奶癥狀改善較為顯著(P<0.05)。見表3。

表3 治療后兩組患兒吐奶癥狀改善情況[n(%)]
2.4兩組患兒肺部啰音消失用時和住院時間
與對照組患兒肺部啰音消失用時和住院時間相比,觀察組治療后患兒肺部啰音消失用時和住院時間較短(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肺部啰音消失用時和住院時間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群體呼吸道常見疾病,且年紀越小的患兒病情越嚴重。從臨床治療情況來分析,多數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都會出現吐奶情況,分析原因:(1)與患兒年齡有直接關系,而年齡越小的患兒,治療過程中吐奶發生率越高[6]。僅僅是因為嬰幼兒的生理結構較為特殊,與其他年齡段的兒童不同,嬰幼兒的胃部呈水平狀,而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并不高,所以括約肌極易出現長時間的松弛,而導致嬰幼兒胃部排空出現延遲,因此極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現象,繼而造成吐奶情況的出現。臨床調查顯示,嬰幼兒群體中的胃-食管反流現象是比較常見的,且臨床發生率高達80%以上[7]。(2)嬰幼兒罹患毛細支氣管炎后,會引發肺氣腫、胸腔膨脹等一系列問題,以上癥狀的出現和逐漸發展,會壓迫患兒腹部并導致其出現胃-食管反流現象,而反流物極易嗆進患兒氣管,加重毛細支氣管阻塞并增加患兒肺部負擔,長此以往甚至會形成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想要徹底的控制和治愈小兒毛細支氣管炎,需將患兒吐奶情況良好控制[8]。
紅霉素是典型的促胃腸動力藥物,使用該藥后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胃動素分泌,繼而刺激十二指腸、結腸運動,明顯增加患者的胃排空情況,顯著降低患者胃-食管反流發生概率,因此該藥也被臨床廣泛用于新生兒、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治療工作中,且已取得較好效果[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臨床療效(86.53%)相比,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呈較高顯示(P<0.05)。證實了小劑量紅霉素輔助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效果及價值。提示,紅霉素是常見且典型的大環內酯類藥物,抗菌活性、抗炎作用顯著,所以藥物使用后可促進人體胃腸系統。而臨床使用紅霉素治療新生兒或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療效較為顯著[10]。與對照組患兒吐奶癥狀改善率(80.76%)相比,觀察組治療后患兒吐奶癥狀改善較為顯著,且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肺部啰音消失用時和住院時間較短(P<0.05)。提示,小劑量的紅霉素用于治療該病,可明顯增多胃動素分泌量,繼而直接刺激胃竇、十二指腸,繼而減少胃-食道返流發生率并縮短患兒住院治療時間,且該結論也從側面證實了小劑量紅霉素的使用,確實能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病癥,同時說明吐奶嚴重程度與患兒病情是有直接關系的[11]。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9.23%)相比,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以更低顯示(P<0.05)。證實了紅霉素的使用,可在抑制吐奶的同時發揮抗炎、平喘等作用,增強患兒免疫能力的同時減少并發癥發生率[12]。
綜上所述,將小劑量紅霉素應用于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治療工作中具有顯著價值,不僅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還能減少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故,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