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平
(貴州師范大學)
協作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和了解。同時還促進了學生的人際交往,營造協作意識,為建設優秀的人格素養起到了推動作用。實踐證明,協作教育模式是最適應普通心理學教育的教學模式。普通心理學既是心理學專業本科生的入門課程,又是重要的研究學科基礎課,既考察知識點的熟悉性,又重視學生對學科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往的普通心理學教育,在課程目標設定、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系統等方面都出現了諸多問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課程目標設定方面過于注重傳授理論知識點,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創造力拋之腦后;在課程內容方面,知識過于陳舊且脫離當下發展現狀,如時代發展或特殊事件的影響(如蔓延全國的疫情事件)往往帶來一系列新的心理問題,技術革新又帶來了評估心理問題、探究心理活動的新方法;教學模式方面,拘泥于千篇一律的知識點羅列講述,缺乏實踐教學等讓學生親身參與的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方面,以應試教育方式下的知識點背誦為主導,繁多的知識點背誦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作弊現象時有發生。
普通心理學是一門知識點繁多且分散的學科,研究主體涉及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乃至成年期的人群,研究內容包括理論性的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咨詢心理等探究人類心理活動現象和心理發展特點的部分,還包括現代心理學以測量、統計、實驗等為主導的實踐性部分。這往往導致教學目標難以確立,教學內容繁多且內容內在難以關聯的問題。每位學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中均會表現出不一樣的心理發展特點,也可能出現以往未見的心理問題。而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能否讓學生了解自身所處階段心理發展特點是課程能否吸引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綜上,心理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科,如當前熱點的大學生躺平心態、疫情下心理問題、疫情下就業壓力、社會公平性問題是以往沒有的。這部分內容最為貼近當前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受學生關注,因此普通心理學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不能拘泥于以往陳舊性知識點的講授。
教學模式對于課堂教學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當前,我國課堂教學仍局限于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學生仍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課程幾乎完全以(電子)板書課件的方式呈現,缺乏輔助學生理解的動態圖片、視頻、實際教具等媒介。由于當前學生群體自小就習慣于從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處獲取的信息,因此,學校中所普遍采用的(電子)板書教育與其教育人群的學習習慣存在著不兼容現象,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綜上,教學模式應結合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而非被動的接受知識。
學校在期末考核中,主要以應試教育方式下的知識點背誦為主導,期末成績為評價標準考核學生的學習進展。此類考核方式不僅忽略了學生平時表現成績占比,忽視了對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態度、協作精神的評價,還導致在期末考核中學生作弊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無法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背離了開展教學的初衷。
“協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強調了學生的主動權,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學習中。在協作探究的課堂下,不再是教師根據設定好的大綱,進行枯燥式的知識點講授,學生機械性的知識接收。而是教師把任務和科學問題交由學生后,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查閱資料、思維梳理,以及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的知識點,并能為自己所用,進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研究能力與實踐技能。教師能夠基于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提供針對性的解答和幫助。通過這樣教與學的過程,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及反思教學過程中遺漏的地方,學生也能夠及時獲得幫助且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協作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運用科學理論知識解題的實際能力。
大學生進入學校后過的是集體生活,包括集體學習、集體吃飯、集體宿舍等。學生將來也將進入社會,在單位和公司中也更加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作的能力。因此,協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這種“協作探究”教學最大的優勢便是與別人協作,這也是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學生通過建立小組,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集體作用,大家一起面對問題、一起討論和一起思考解決方法、一起匯報并撰寫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將得到最大化發展。
協作探究的思想是指課堂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協作的教與學模式。這種協作探究應貫穿于整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考核中。
(1)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心理學的設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因此,教學內容要有正確的思維導向。例如,教師既讓學生了解從眾是一種心理現象,講述其理論依據,又需著重告知學生從眾會破壞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普通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幫助學生們能夠分析自身或同齡人的心理問題,給出正確導向。
(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教學內容適當增加貼近大學生生活環境的內容,如當前大學生躺平心態,疫情下就業壓力劇增等一系列問題。這樣的知識點能引發學生的共鳴,也能通過課程讓學生正視自身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了解到這樣的心理問題是正常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課程找到解決的方法。
(3)前沿研究內容教學。心理學科領域有一系列的期刊,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的《心理學報》和《心理科學進展》是我國心理學家發表最新、最高水平心理學科技論文的期刊,涵蓋發展與教育心理、心理統計與測量、認知與實驗心理等一列論文。因此,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當前心理學科發展前沿的知識內容,讓學生開闊眼界、了解學科前沿,也鼓勵學生將來能在該領域進一步深造。
(4)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協作探究式教學核心內容便是強調學生參與,推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該部分教學內容可包括大班統一教學、分小組討論,教師針對性指導、實踐演練等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實踐,既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又有助于學生們形成分析自身或同齡人心理現象、解答其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

表1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示例)
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整合,學生通過實踐應用可以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點牢牢掌握,通過理論知識學習可以應用到學科實踐中去。因此,理論與實踐教學整合各取所需,各補所短。
(1)“談話式”課堂教學,教師應從過去“獨白式”課堂教學轉為現代的“談話式”課堂教學,著重關注學生在課堂講授過程中的參與度,如從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案例中入手,適時拋出問題,了解學生對案例呈現出的心理問題的看法。教師基于案例,利用專業性的心理學知識進行剖析。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不是枯燥的、靜止的知識點,而是鮮活的、生動的例子。教師和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也不是單一角度或固定答案的,而是多角度和開放性的。
(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傳統的課件展示或板書書寫的形式基礎上,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包括使用實物教具使得學生采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學習,使用現場測試、游戲互動的方式使得學生有真實的參與感,使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方式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內容。例如:講授測量心理學部分,大學生心理問題(學業壓力、學習動機、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量表施測,從科學的角度定量地評價心理問題,讓學生深刻了解。講授認識和實驗心理學部分內容“思維的傳輸速度有多快”時,可組織現場活動進行測試,通過實驗和最終量化的指標讓學生了解實驗心理學如何開展及如何評價。講授發展心理學部分內容,其知識點繁多,可結合科普視頻、實驗視頻等方式直觀了解知識點,并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前沿研究成果的文獻,增強學生對前沿研究的了解,提高學生興趣。
(3)科學問題為導向,增加科研實訓環節。首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規劃特定專欄,如青少年的認知、情緒、社會性、人格和個體差異等。其次,學生可以自由分組,在專欄限定下進行文獻查閱,以此決定自己小組感興趣的科學方向。接著,學生針對文獻進行知識匯總、內容匯報和研究啟發以提出擬開展的科學問題。此時,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分組匯報,幫助學生選擇有可行性的科學問題。接著,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包括實驗心理學的實驗性數據收集,測量心理學的量表數據收集,并進行匯總。然后,教師結合大班教學和小組指導的方式,指導學生安裝數據分析軟件,演示數據分析和數據建模過程,解釋每一個步驟以及每一個統計結果。最后,學生基于自己數據依據課程學習的知識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建模,得出結果和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參與每一個小組的科研工作,及時發現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相當于將大班教學通過分組打散變成小班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零距離,真正實現“協作探究式”教學模式,這將受益于每一位學生。

表2 科研實訓中學生開展的科學研究(部分展示)
(1)考核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普通心理學課程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機械式的手段,是一種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往往基于教科書上的概念結合習題學習知識,對于所學知識是一種被動式的,學到的知識往往流于表面,往往并不了解“為何而學”“學有何用”,最終僅依靠背書方式完成課程的考核。這樣的教學過程往往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沒有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提升提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除了大班課堂教學外,應組織學生分組,挑選專題進行文獻閱讀、知識匯總、內容匯報和研究啟發,以考核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實時指導,幫助學生明白一個科學問題將如何提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該部分占課程40%的分數,得分點包括知識匯總的全面性,匯報展示制作的美觀性,匯報內容的充分性,擬開展研究問題的合理性。
(2)考核學生科研實訓的成果。學生科研實訓的成果評價不能僅僅以最終論文作為評價,由于最終論文質量離不開科學問題的選題、樣本采集、數據分析和寫作各個方面的影響,是一個邏輯縝密的過程導致最終的結果。因此,教師應在上述每一個過程中傾力相授,也應分階段進行評估考核。數據采集階段:教師評估學生選擇的實驗或量表是否合適,是否為科學問題所關注的變量。數據采集過程是否合理,如采集環境私密性、數據匿名收集、采集人口學變量、樣本數量等。數據分析階段:教師評估學生是否掌握數據清理、數據分析方法的選擇、數據分析過程操作是否得當,結果展示的圖、表制作是否清晰等。課程論文寫作:教師評估學生論文是否有邏輯性、是否包含問題引出、問題假設、數據采集、分析、結果和討論部分。重點評價數據結果推斷的合理性,避免錯誤或夸大報道研究結論,以及數據結果的啟發。該部分占課程60%的分數。
文章在普通心理課程教學中,提出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改革的探索,深切體會到現代的教學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腐朽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取得進步永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應該與時俱進,繼續思考探求適應于本學科教學的新方式,才能讓課堂上取得最佳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