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峭峰
我有一個習慣,路過沿街的學校,會觀察里面籃球架上的籃筐,是否裝有籃網。
打過籃球的人都明白,籃筐上沒有籃網,對打球的樂趣破壞很大。進球剎那,籃球摩擦球網的脆響,以及籃球被網線瞬間緊握后的降速,都會給投籃命中者帶來美妙的快感和完整感。一個籃球運動員,可以把重大比賽中,自己每一個成功投擲進網的瞬間感受,永留心頭。
而無網的禿籃筐,每一次投籃,都會聽見類似有人踢了一腳破鐵門的聲響,并逐漸被孩子們習以為常。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籃架下得到的暗示是:將就是合理的,感受是空泛的,完整是多余的,凡事混一混是正當的。無網的籃筐,在引誘年輕人接受殘缺、粗鄙、低標準的謀事態度。
還有更不堪的現象,那些學校沿街的籃架上,可以看見籃筐上的嶄新籃網,而被教學樓擋住的視線后面,還有若干個籃球場,那里的籃筐常年無網。對外,是簇新籃網,接受觀摩;對內,是禿籃筐,愛誰誰。此類弄虛,學生們是看得懂的。
有朋友說,還有很多落后的地方,顧不過來這樣的小事。我想,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教育工作有小事嗎?長期以來,有種不健康的教化帶偏了不少人,以為精致、完整和美感,不屬于正常勞動者。其實,它們與個人的秉性、感受力和行為標準有關,并不一定與人群、階層直接緊密牽連。
李青鸞//摘自2022年3月14日《新民晚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