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悅欣


甘多小學擴建校舍
2022年3月15日,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王澍曾經獲得的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筑獎公布了結果,凱雷榮獲了2022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他是這個建筑界“奧斯卡”的第51位獲獎者,也是第一位獲得這項榮譽的黑人。
普利茲克的獲獎語寫道:“在極度匱乏的土地上,凱雷為那里的居民開創了可持續發展建筑。作為一名建筑師和奉獻者,他通過美觀、謙遜、大膽和富有創造力的建筑,清晰的建筑語言和成熟的思想,在地球上這個經常會被人們遺忘的角落里,改善了無數居民的生活,給人帶來建筑學科范疇之外的饋贈。”
非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旱季, 到了短暫的雨季, 降水猛烈,很多建筑被沖垮。而且這里深陷貧窮的泥潭,教育程度低,基礎設施落后,想要在這片土地上大展身手地搞建筑, 難上加難。
1965年,凱雷出生在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位于西非布基納法索的甘多村。這里沒有電,沒有干凈的飲用水,沒有學校,房子基本用黏土建造。
父親堅持讓凱雷讀書和寫字。凱雷7歲那年,他跟隨叔叔一起搬到了遠離村子的城市里。在城市里,他第一次坐進了教室。
在布基納法索,最熱的時候可以達到45度。一間教室里共有超過150個孩子,學習的時候大家湊在一起,一待就是幾小時。凱雷在這里學習了6年。
從小凱雷的心里就種下了一顆種子——為甘多的孩子創造機會, 用自己的技能修建一所學校。
1985年,他憑借職業木匠獎學金前往柏林學習建筑。1 9 9 5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學習,2004年獲建筑學高級學位。在求學期間,他開始設計圖紙,建議同學們減少對咖啡和香煙的支出來籌集資金,用來支援自己的學校項目。
兩年后,凱雷帶著籌集到的5萬美元回到甘多,開始建造他的第一個建筑——甘多小學。此時,他還是一名大學生。
當村民們聽說凱雷要用黏土蓋學校時,原本的欣喜若狂轉為失望、質疑和氣憤。“黏土建筑是無法支撐過雨季的!難道這就是他花了那么長時間在歐洲學習的結果?”
村里的建造材料從來都是黏土,但大家從來沒有對黏土進行過創新和改造。凱雷不斷溝通,敲開每戶的房門,說服每一個村民,終于大家開始信服了。村里的每一個人,不分男女,都參與了建造的過程。
甘多沒有使用器械設備的條件, 一切建造都用最傳統的技術——人力。
男人們在黏土地面上,雙手杵著木頭,一只腳用力跺向黏土地,持續好幾小時。女人們手里握著木槌,用勁敲向黏土地面,不時地加水再捶打。接著負責拋光的人,用石塊給地面拋光。完成品出爐了。“非常光滑,就像嬰兒的屁股。”凱雷說。學校的墻壁都是用甘多當地壓縮的黏土塊建造的,廉價鋼條隱藏在混凝土內部,教室的天花板由這兩種材料共同制成,教室里還配有簡單的通風系統。
雙層屋頂、遮陽室、間接照明、風塔、交叉通風,甚至采用陶罐來通風、采光……這些凱雷創造的新型建筑形式,大大改善了村莊的現狀和村民的生活,在政府的推動下,一步步被推廣到了非洲的其他部落。
甘多小學的成功使學校的在讀學生人數從原先的120名增加到700名,他在2004年因此獲得了阿卡汗建筑獎。這也讓凱雷成為非洲的頂級建筑師。
2004年到2008年,凱雷再次和村民們一起擴建了教師公寓和校舍。之后,凱雷在布基納法索、肯尼亞、莫桑比克和烏干達等國建立了更多的小學、中學和醫療設施等。
由凱雷設計的小學和中學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由此促進了許多機構的成立。每一個機構都表現出對生物氣候環境的敏感性和適應當地發展的可持續性。凱雷帶著自己的理念走出非洲,這種影響力開始橫跨全球。
西非的人們喜歡在一棵圣樹下聊天,講故事,慶祝并舉行集會,這是西非的傳統。2017年,凱雷將它融入英國倫敦的蛇形畫廊里。
蛇形畫廊的中間是一棵“大樹”,外圍由三塊墻體組成了三角形,藍色的墻體也是凱雷兒時穿過的藍色衣服的映照。漏斗形的屋頂可以將收集到的雨水進行景觀灌溉。這也隱喻了全球范圍內水資源短缺的現象。
除此之外,還有美國X y l e m展亭、馬里國家公園、肯尼亞的“獅子”初創園區,凱雷的足跡遍布丹麥、德國、意大利、瑞士……
凱雷的建筑觀念遠遠超出了建筑的美學價值,他的成長經歷讓他非常重視群體和社區的力量。他在建筑界的廣泛影響力,讓他曾經擔任過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和耶魯大學建筑學院的客座教授,榮獲過加拿大皇家建筑學會和美國建筑師學會的名譽會士,他也是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的特許會員……
凱雷在甘多開展的項目,不僅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條件,也培養了村民用自己的雙手建造的能力。他希望向世界傳達,建筑可以激勵村民們去建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花花//摘自《看天下》2022年第8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