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煩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推出了新片《青春變形記》,這部由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一個13歲的女孩李美琳面臨青春期變化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有趣的設定——她在情緒波動時會變成一只紅色的巨型小熊貓。這只炸毛的萌物,讓觀眾直呼看到了“世界上另一個我”。在青春期這個新鮮、奇異又混亂的成長階段,年輕女孩如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調節與父母的關系?這是導演石之予通過《青春變形記》最想分享的。
影片中的李美琳(美美)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偶像男團,放學路上會跟好姐妹們一起盯著便利店里的帥氣服務員犯花癡。她會在筆記本上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并因此興奮得臉紅心跳、手腳失控。她正經歷著芳心萌動。
一天晚上,美美做了個混亂的噩夢。她夢到潮濕的雨夜、轟鳴的雷聲,夢到癡迷的偶像男團向自己示愛……這是她的月經初潮之夜,第二天醒來,美美發現自己在情緒失控時,會變成巨大的紅色小熊貓,等到情緒平緩下來才能變回自己。紅色的小熊貓隱喻著青春期波動起伏的叛逆期情緒,畢竟“每個人在13歲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只情緒化的、長滿體毛的、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野獸”。
在探討自我接納與自我成長的話題上,《青春變形記》贏得了很多共鳴。有位女孩看過影片后這樣說:“很多女孩子從小被教育要做個乖乖女,要時刻牢記‘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過分壓抑自己的情感、只展現出完美的一面,真的有必要嗎?”
影片中的美美一開始也是“ 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乖巧順從,成績優異。她拼命壓抑真實的情緒,只想保持完美小孩的形象。每天放學后乖乖按時回家,不想讓等在家里的媽媽失望,她一直在用大人的意志給自己“洗腦”。就算已經做到這個份上,可如果路上耽擱了十分鐘,也還是會被媽媽追問到底。除了學習之外的興趣愛好,統統都被判定為“不學無術”,攢錢去聽演唱會是“叛逆行為”,打扮得稀奇古怪的朋友“可得少來往”……這種令人窒息的父母之愛,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對于青春期美美的變化,媽媽有些手足無措,卻又更加強硬地“保護”孩子。這樣的形象在石之予的第一部動畫短片《包寶寶》中也有體現——那個愛子心切,不愿讓孩子離開家的媽媽,最后竟然一口吞掉了“包寶寶”。石之予表示,《青春變形記》中的很多情節,都來源于自己學生時代的親身經歷——媽媽一直把她當作掌上明珠,但有時這份愛卻因為過度保護,而變成沉甸甸的負擔。她一直在思考,對于父母來說,怎樣才算一個好女兒。
在影片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美美逐漸意識到,她不需要通過壓抑或擺脫“小熊貓”,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不讓媽媽失望”。她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喜歡做數學題的是她,尊重長輩的是她;會對異性產生悸動的是她,想要掙脫束縛的也是她——無數的優點與缺點,都是構成自己的“特點”。重點不在于推開不好的東西,而是騰出空間與之共存,勇敢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這是她面對青春這道“坎”,給出的新解法。就像她后來對媽媽的一番“叛逆”宣言:“很抱歉我并不完美,很抱歉我不夠好,很抱歉我絕對不會像你一樣!”接受不完美,從恐懼變身到享受變身,與心中的小熊貓共存,這是她擁有獨立人格的開始。
生活是難以預料的,青春期更是如此,什么才能讓人冷靜下來?只有堅定的愛和完全的接納,才能讓你體內的小熊貓感到安全,順利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資料來源:《看天下》《新周刊》《環球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