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珺




今年是荷蘭畫家蒙德里安誕辰150周年,他筆下的三原色和方格子是廣為人知的視覺圖像,以化繁為簡的圖像表達著內心對純粹、美好世界的向往。
荷蘭的一家電視臺曾經做過一檔臨摹名畫的節目,由幾位畫家臨摹倫勃朗、凡·高、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所有觀眾都以為,蒙德里安的作品是最容易模仿的,沒想到最后只有對他的臨摹失敗了。
2017年,一位美國藝術史家帶領學生們去博物館臨摹蒙德里安的《構成》系列作品。出乎意料,這些看上去極其簡單的格子所蘊含的技巧竟遠超想象,很難輕易被復制。
蒙德里安所畫的三原色和方格子為什么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從技術層面來說,他的線條都是手繪的,而他所使用的顏色也是經過精心調色,是獨一無二的。身為抽象藝術的先驅,蒙德里安早年接受過正統的寫實訓練,功底很深。他從寫實到抽象的巨大轉變,蘊藏著其內心看待世界方式的變化。
1872年,蒙德里安出生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是一位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叔叔是職業畫家。盡管家庭藝術氛圍很濃,但家人起初并不支持蒙德里安從事這個收入不穩定的職業。
年輕的蒙德里安一心只想畫畫。1892年,他終于如愿以償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學習。他深受后印象派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很喜歡修拉和凡·高等人的作品,也常常畫阿姆斯特丹周圍的風景。
1908年,畢加索與布拉克建立了立體主義畫派,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鋒的藝術流派。來到巴黎后的蒙德里安很快與立體主義畫家打成一片。在他們的影響下,他開始思考如何超越表象去看待事物,他試著用全新的繪畫語言揭示自然的本質,尋找藝術的內在規律,并加入音樂的節奏感,表達純粹的精神。
在《灰色的樹》中,立體主義對蒙德里安的影響顯而易見,樹干位于畫面中央,樹枝橫向延展至畫布的兩側邊界,樹的細節被簡化。蒙德里安化繁為簡,將過去熟悉的風景化為錯綜紛繁的幾何形狀與線條,并通過結構、色彩和區域的平衡,達到畫面的和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蒙德里安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風格》雜志,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藝術流派——風格派開始蓬勃發展。以蒙德里安為代表的風格派藝術家主張抽象即藝術的目的,只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肆虐全球,蒙德里安在隔離養病期間,安守于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專心創作。
1919年,痊愈后的蒙德里安再次來到巴黎,他逐漸摒棄了細密規則的網格和豐富多樣的色彩,開始使用更基本的直線、直角、三原色等元素組成抽象畫面。1920年,蒙德里安的《黃色、紅色、黑色、藍色和灰色構成》問世。此后,他又完成了一批《構成》系列作品,畫面中只有三原色、水平線、垂直線與格子,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的思考與安排。
1930年,蒙德里安的繪畫集《紅、藍、黃構成》出版。三原色與格子從此成為其最廣為人知的視覺圖像。
蒙德里安的大膽嘗試,不僅翻開了繪畫界的全新篇章,也為服裝、建筑和設計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荷蘭建筑師赫里特·里特費爾德運用蒙德里安新造型主義的三原色和黑色線條,做了一把“紅藍椅”,看起來就像三維版的蒙德里安繪畫。里特費爾德還按照風格派的準則設計了一整幢房子,這棟住宅后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1965年,服裝設計師圣羅蘭將蒙德里安作品中標志性的三原色與格子融入禮服設計中,“蒙德里安裙”利落的裁剪、簡單的線條和大膽的色彩引發了時尚熱潮。直到今天,蒙德里安的作品依然是設計師取之不盡的靈感之源。
有一位藝術家曾經問過蒙德里安,為何他總是在不斷銷毀自己的作品再畫?蒙德里安說:“我想要的不是畫,而是找到真相。”
《勝利之舞》是蒙德里安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遺作。這幅作品由各種大小的三原色色塊組成。如果將其比喻成音樂,那么不同的色塊就代表著不同的音符,連在一起成了一首歌。事實上,蒙德里安非常喜歡音樂,他的畫中蘊含著一定的音樂性。
蒙德里安不喜歡別人看自己畫畫,但在畫《勝利之舞》的時候,他破天荒辦了工作室開放日活動,請大家來參觀自己畫畫的過程,并交流心得。這幅畫直到蒙德里安去世,還擺在他畫室的架子上。可以想見,在畫畫的過程中,蒙德里安已經感覺到自己正在邁向生命的終點,他卻堅持完成這幅名為“勝利”的畫,向世界傳達樂觀的信號,希望留下一幅明亮的作品鼓舞眾人。
曾有人問蒙德里安:“在你畫的這些格子里,我什么也看不出來,你的意圖究竟是什么?”
蒙德里安回答:“我想通過顏色和線條的對比,以造型的方式表現各種關系。我曾經通過描繪自然來表現自我,但如果你按時間順序仔細觀察我的作品,就會發現我逐步摒棄了事物的自然特征,而越來越強調各種關系在造型上的表現。我認為我的工作就是為其他人弄清生命的意義。”
蒙德里安生活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大流感,他始終渴望安定,渴望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他期待著全世界都如同他的畫一般極簡又純粹,他“少即是多”的哲學理念深深影響著現代藝術的進程。
楚云飛//摘自2022年3月18日《解放日報》,本刊有刪節,球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