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結合后橋輪轂油封故障現象及密封結構,建立FTA 故障樹;通過現場調查確定故障要因,制定對策并實施現場改善檢核,做到閉環管理。分析及解決方法能對后續質量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后橋輪轂;漏油;FTA;改進
中圖分類號:U463收稿日期:2022-05-23
DOI:10.19999/lj.cnki.1004-0226.2022.08.018
1 故障現象
某公司車型后橋輪轂油封漏油故障率高,故障率約5.1%,需展開原因分析及改善。故障現象為輪轂油封漏油,潤滑脂與齒輪油進入輪轂、制動器。
2 故障分解及FTA故障樹建立2.1 總體思路
故障分析及改善總體思路為通過故障分析確認相關零部件,建立FTA故障樹,通過現場確認查找故障要因,并制定相應對策進行改善。
2.2 故障分解
通過輪轂密封結構分析將系統故障分解至子系統,分別為輪轂內、外油封漏油;然后將子系統故障分解至相關零件,包括內油封、外油封、后輪轂、軸管、內油封座圈、外油封座圈。后橋輪轂密封結構如圖1所示。
2.3 相關零件重要特性管理表析出
對相關零件圖紙及技術要求進行分析,得出相關零件重要品質偏差特性管理表-DIT表(表1)。
2.4 FTA樹建立
以故障現象為切入點,按“面一線一點”層層分解,搭好FTA框架,如表2所示。
將相關零件重要管理特性全面納入FTA中,從設計正確性及實物符合性進行研討,避免漏項。受篇幅限制,本文僅以“油封與輪轂結合面漏油”為例展示,如表3所示。
結合制造、裝配流程,從人、機、料、法、環等方面得出子因并補充至FTA樹,同時復盤制造、裝配流程思考當中可能造成故障的因素并納入FTA,通過此種方式編制FTA已全面涵蓋設計、制造、裝配等項目。制造、裝配流程可能造成故障問題如表4所示,納入設計、制造、裝配等要因分析后FTA樹如表5所示(以油封與輪轂結合面漏油為例)。
FTA方式融入相關零件重要品質管理特性,并從制造、裝配等環節全面考慮,邏輯關系更清晰,故障分解更徹底,便于指導改善方案及改善效果的確認。
3 現場確認及要因分析
3.1 設計確認
對后輪轂、內外油封、軸管設計進行確認并與故障率低后橋進行對比,判斷設計滿足要求,具體確認情況見表6。
3.2 零件實物檢測
隨機選取30輛份樣件,FTA樹中16項關鍵尺寸共480個數據檢測,不合格率11.5%。輪轂安裝孔粗糙度不滿足要求。總體判斷零件不滿足要求,檢測結果如表7所示。
3.3 裝配及現場確認
對油封裝配及現場進行確認,存在問題影響油封裝配質量,主要有:a.油封無包裝造成二次污染;b.抹黃油工具放置位置清潔度差;c.毛刷放置位置清潔度差;d.裝配手套臟污造成交叉污染。
對外油封座圈裝配及現場確認,存在問題影響油封裝配質量,主要有:a.軸承裸放在塑料盒內,清潔度差;b.軸承堆放凌亂,無防護;c.外油封座圈混裝配送,無防護;d.標準作業書無重點及理由,不便于員工遵守,影響裝配質量。
綜上可知,零件、工具、護具清潔度差,影響油封的功能;作業指導書不便于指導現場,裝配現場及作業指導不滿足要求。
3.4 油封配合零件裝配及現場確認
對油封配合零件裝配及現場進行確認,存在主要問題為:零件堆疊,物流轉運缺少防護,造成磕碰、劃傷,可能造成油封劃傷等問題,判斷不滿足要求。
3.5 要因確認
通過現場確認,分析出8項要因問題需改善,如表8所示。
4 改進方策及實施效果
4.1 部品改善確認
部品問題改善制定對策并實施跟進,通過入庫檢查記錄單確認及樣件抽查,整改效果滿足要求,具體內容見表9。
4.2 生產制造改善確認
油封裝配作業標準化,油封清潔度提升改善制定對策并實施跟進,經現場確認整改效果滿足要求,具體內容見表10。
輪轂、軸管磕碰傷改善,對包裝擺放進行規范、制定零部件轉運物流管控標準,經現場確認,整改效果滿足要求,具體內容見表11。
4.3 改善效果
通過上述改進方策的實施,對售后跟蹤確認,輪轂油封漏油故障率由改善前5.1%降低至1.4%,證明改善方策實施有效性。
5 結語
經后橋輪轂漏油原因分析,部品質量超差、零件及工裝清潔度差、物流儲運磕碰傷是造成該后橋輪轂油封漏油主要原因,通過制定對策實施后問題得到現狀改善。FTA方式有以下優點:a.邏輯關系更清晰,分解更加徹底,便于查漏補缺;b.便于指導改善方案,同時便于驗收改善效果;c.推廣性強,其他零件分析亦可借用此種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惟信.汽車車橋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望予.汽車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余志生.汽車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李航,男,1988年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輕型商用車設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