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功能,是繼承與發揚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陣地。在小學階段,有幾十篇課文融入了紅色革命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挖掘這些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將紅色基因滲透到小學生的心靈以及思想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促進其思想修養的提升,健全人格,塑造良好個性,為培養中華民族將來的建設者以及接班人奠定扎實的基礎。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優秀的紅色革命教育則成為學生汲取成長養分的沃土。只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和融入紅色基因,才能真正讓學生了解我國紅色革命艱苦卓絕、浴血奮戰史詩般的歷程,明白當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面對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當下的學習與生活,同時用行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通過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勇于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
在小學統編語文教學課本中,有幾十篇課文融入了紅色革命教育,小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先烈的故事以及革命領袖人物的事跡,滲透紅色基因,身體力行來傳承紅色文化。教師通過挖掘課文中的紅色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將革命精神融入學生的思想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得到啟發、受到洗禮,認識到紅色革命精神的偉大與高尚,自覺將正確的人生觀念、理想抱負落實于行動中。
一、將紅色基因融入閱讀教學中,弘揚革命精神
學生通過閱讀從中獲得真實情感,并且引發共鳴。教師充分發揮小學語文的功能與優勢,整合教材,聚焦紅色經典課文,為學生講述紅色經典、革命故事、英雄事例,將紅色基因滲透到學習的方方面面,滲透到學生的情感與思想中。
(一)挖掘、整合教材,滲透紅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挖掘紅色基因來滲透紅色教育,教材正是重要的載體,其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作用,對其中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挖掘與整合,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紅色基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不斷完善其人格。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的,因此教師分門別類整合教材,找準切入點,對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文章進行整合,包括散文類、小說類、詩歌類等,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感悟。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擴大教材的覆蓋面,有時學生對語言文字中所描述的情景難以想象,理解其中的情感就會受到阻礙。為了切實調動學生的這一經驗與感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一些情景,如此才能讓紅色基因真正滲透于教學,滲透于學生的心中。
(二)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革命家的革命事跡,傳承紅色基因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定要用的方法,也是紅色基因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教師要結合紅色文化文本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精細研究教材,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更好地挖掘和發揮紅色文化文本中的紅色基因教育的價值,引領學生開展紅色文化文本閱讀。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采取情境教學法以及小組合作討論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與思考,沉浸于紅色文化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因教育,既能培育學生的紅色文化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精神思想,還能達到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的這一效果。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要滲透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引領學生學習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以及遠大志向,從而激發學生從小就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這一遠大理想與志向,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和熱愛之情。教師要遵循閱讀規律,帶領學生先整體對文本進行解讀,對“中華不振”這一關鍵點進行研究,讓學生初讀課文,進一步思考為什么周恩來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由此,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問題,也能對主要內容加以梳理。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刻思考“中華不振”,使學生從初讀到自讀、自悟以及再讀,通過不同的讀的方式以及讀的層次,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這一深入悟讀的教學,實際上也為后續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做好了情感準備。接著,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深入重點進行研讀并且開展語文實踐,首先帶著學生尊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接著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悟讀,最后則是通過讀寫結合,使學生的感悟得以升華。學生從讀到悟,從悟到想說,再從想說到寫作,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含義理解會更為透徹,同時也鍛煉了語言實踐及對這一紅色故事中所蘊含的精髓的把握,深化了學生的情感。
(三)在介紹課文寫作背景中,將紅色基因融入學習中
教師在上紅色教育課之前,要做好課前準備。只有精心準備好,才能在上課時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紅色課文的教學需要準備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在課前,教師借助書籍查閱或者上網查詢,了解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歷史資料,在自主學習中弄清課文,才能真正在講課中帶領學生走進課文,讓學生有深刻感悟。同時,教師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發揮語文的育人作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展示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首次取得完全勝利的一次民族解放戰爭。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之情,使其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四)融入紅色基因引導學生體會革命家的光輝品質
在教學《為人民服務》以及《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文本時,引領學生從文本內容中認識革命家的高貴品質,使學生獲得熏陶,心靈受到觸動。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讓學生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普通群眾之間的血肉深情,進一步了解軍民魚水情深,引導學生深情誦讀這一文本,感受沙洲壩人民對“毛主席”由衷的敬佩以及感激之情。通過閱讀文章,讓學生體會到軍愛民、民擁軍的情感,從而受到熏陶與感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用心、用情講述紅色故事,發揮語文課堂的育人作用,為學生講好每一個紅色故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通過學習有關語文課本上的英雄人物,堅守信念,為了革命勝利不怕犧牲、服務人民的紅色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要先立下志向、立下目標,不斷奮勇向前。也讓學生懂得為人民服務的樸素理念,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更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為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合格的建設祖國、復興民族大業的接班人。
(五)讀寫結合,滲透紅色基因
在閱讀中,學生產生的一些真實感受與真摯情感都需要及時表達出來,并形成文字。否則,有感而發的內容不能真正積淀下來,會消解和淡化學生的這一情感。因此,學生對這一情感加以捕捉,讀寫結合,以寫作文等形式加以體驗,不斷進行感悟、積累并沉淀,長時間則能凝結為學生的一種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文章是表情達意的有效載體,通過寫文章,對真、善、美進行贊揚,對正義進行歌頌,對邪惡進行鞭撻,而小學作文也應圍繞這些進行。在作文教學中,通過引入紅色基因教育題材,讓學生把在日常上課或者是閱讀中所感受到的紅色精神傾注于文字中,增強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的認識,贊美祖國的偉大、革命精神的可敬、和平時代的幸福,切實體會革命精神。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紅色基因教育的內容,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教育,通過自己對革命思想的感悟,筆下流淌對革命精神的深切體會。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寫一寫最欽佩的革命英雄人物,通過查資料、看書籍、觀視頻以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深入了解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產生敬佩之情,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更熱愛祖國、熱愛民族。
二、將紅色基因融入語文實踐活動中
(一)結合本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
到當地的紅色基地、革命紀念館等開展研學活動,實地參觀革命紀念館,聽講解員講述革命故事,重溫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以實踐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而作為組織者的學校以及班級,更需要精心設計研學課程,豐富內容,進行紅色基因傳承,開展專題講座,引領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積極合作交流學習。學生認真聆聽革命英雄的事跡,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對革命時期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進行回顧。這一研學活動應具有儀式感,通過舉行開班儀式、唱國歌、升國旗等,讓學生產生崇敬之情。仔細聆聽講解員講述英雄事跡,對學生來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以及思想的升華,可以使其心靈受到震撼。之后的研學心得體會,可引導學生將所看、所想、所思等付諸筆端,切實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懷以及革命精神,并能以此指導言行。
(二)在語文課堂上,邀請參加過革命戰爭的老紅軍、老黨員為學生上一堂紅色語文課
邀請紅軍老戰士為學生講述革命故事,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引領學生更好地了解革命歷史,對革命先烈產生感恩之情,也能讓學生銘記這一段歷史而珍惜當下的生活。當老紅軍為學生講述親歷戰場的革命故事時,與學生一起回顧那段槍林彈雨的歲月,了解革命先輩是如何浴血奮戰,如何度過艱苦歲月的。而這些鮮活的革命故事也在告訴學生戰爭是殘酷的,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感恩社會,感恩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作為學生更要以樂觀向上、積極學習的態度回報祖國。聽老紅軍、老黨員講革命故事,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感悟無私奉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心靈受到洗禮,感受生動而形象的理想信念,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成為傳承紅色精神以及弘揚革命傳統的新生一代。
(三)語文課堂中組織學生講述革命故事
在語文課中結合所學的紅色篇章,組織學生開展講述“革命英雄故事,珍惜美好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搜集相關的革命先烈的典型故事,經過認真觀看與了解,學生登上講臺為大家講述革命英雄的故事,使聽眾感受先烈身上視死如歸、頑強勇敢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無論是語文課堂還是班級活動,開展革命詩詞朗誦競賽,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紅色故事。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學生融入情感,繪聲繪色地將自己對革命人物的感受與體會展現在觀眾面前。對于講述故事的人或者詩歌朗誦的演講者來說,對革命英雄事跡以及紅色精神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將紅色基因融入紅色經典書籍閱讀中
為了做好課上與課下閱讀教學的銜接,教師將課上所講授的紅色革命故事延伸到課下,讓學生閱讀紅色經典書籍,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地雷戰》等。鼓勵學生寫讀后感,而紅色經典中的人物形象更讓學生認識到戰爭年代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高尚革命精神,由此撫今思昔,牢記使命,努力向上,發憤圖強。通過課上、課下的有效銜接閱讀,引領學生了解史實,欣賞革命人物的高尚品格,不斷增強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堅定對祖國前途的信念,同時也堅定學生發奮讀書,將來建設祖國的志向。教師引導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深刻體會紅色精神,指導學生體會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質以及對祖國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切實用紅色教育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除此之外,學校積極營造紅色教育的大氛圍、大環境,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班級文化建設,進一步將紅色教育納入其中,如利用課間開展紅歌比賽,或者利用廣播站播放革命歌曲,以及在班級內張貼革命人物的畫像,標注生平以及英雄事跡。在這樣一種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中,小學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就實現了對學生的紅色教育。而教師要結合學校所在地,對當地的紅色基因進行深度挖掘,從而詮釋紅色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當然,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注意一些問題。在進行紅色教育時,角色扮演的方法要謹慎使用。角色扮演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表演角色的過程中,深刻領會和解讀課文,豐富體驗。但在紅色課文教學過程中卻不適用角色扮演這一方式,畢竟這一類的課文離學生較為遙遠,對如何把握好人物的特點以及情感特征都比較困難。有時候角色扮演不當,會阻礙學生解讀與體驗課文,甚至會瓦解學生的已有認知,影響課堂氣氛。學生在學習這些紅色課文或者閱讀紅色經典文章時,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崇拜之心、敬重之心學習這些紅色文本故事,營造恰當的情感氛圍。通過開展實踐活動進行課外鞏固時,教師不能放任學生自我發揮,要引導學生活動前做好準備,分配好任務,關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進度,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有序參與活動?;顒又笠锌偨Y,有展示,有感受,有交流,避免走形式。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紅色基因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充分挖掘和整合承載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民族精神的紅色教育資源,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受到啟發,把建設祖國、復興民族的遠大理想的種子埋在學生心間。切實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與優勢,將紅色基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讓紅色基因根植于學生的血脈之中,讓學生從小樹立紅色觀念,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要紅色五角帽的孩子”,真正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承并發揚革命傳統,使祖國江山永不褪色,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火種必將在新一代身上燃起。因此,將紅色基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成為教師重要的使命與擔當。
參考文獻:
蔣鵬.紅色旅游教育功能及其可持續發展創新研究[J].風景名勝,2021(2):32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紅色基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途徑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2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