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需從各個方面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積極對數學作業進行總結與反思,優化數學作業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設計豐富有趣的作業,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動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促使學生有效整合相應知識點,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提升教師教學質量。數學教師通過靈活多變地設計作業,讓小學數學作業更加符合“雙減”政策要求,推動數學教學創新發展。
一、靈活設計課前作業
教師提前設計和規劃課堂預習作業,能有效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前了解到將要學習的知識,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此,教師在授課前需要做好班級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調查工作,根據學生個體的數學基礎,合理規劃統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數學能力,布置課前作業,激勵學生預習數學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堂教學前,為學生設計課堂預習作業,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梯形事物,將它拍攝下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交流。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較差,許多學生可能不知道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到底是什么形狀,便會通過教材、互聯網自主尋求答案,起到了良好的課前預習效果。在實際生活中,小學生常見的形狀大體為正方形、長方形等結構,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需要學生認真仔細地在生活中尋找和發現,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學生拍攝后,教師可將學生提供的照片做成短視頻,并在整節課結束前播放,鼓勵學生將數學緊密聯系到生活當中,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基于教材留置作業
在新課標背景下,規定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基于數學教材,抓住課本內容,圍繞課標要求夯實學生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依據數學教材中的習題,挖掘其中的可變性因素。在此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而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充分發揮數學教材課后習題的作用。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作業設計中來,在過程中加深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拓展數學思維,以保證學生能夠利用數學思維和認知,解決和應對各類型題目。
例如,教師在講述“數學廣角——植樹問題”一課時,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便可基于數學教材復習題,將題干大致保留,替換掉題目當中的數字,實現課后作業變化。“在一條長為80 m的小路一側種樹,間隔4 m種植一棵,小路兩端各種植一棵,一共需要種植多少棵樹”又或者“一個正方形人工湖周圍總共栽種40棵樹,其中四角各1棵樹,在每兩棵樹間種植灌木叢,共需要移栽多少灌木叢”這類型題目學生只要掌握三個植樹問題公式,判斷線段兩端種植樹木的棵數,靈活運用三個公式便能夠計算出數學題目。同時,在植樹問題適當變化下能培養數學思維,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優化設計趣味作業
在“雙減”政策下,要求教師不僅要對課后作業的數量作出調整,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優化作業設計形式和內容,增強數學作業的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倘若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缺乏興趣,即便學生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成績,但在長時間學習中也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如從前、厭惡作業,甚至還會出現抄襲作業等情況。對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需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講述“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結束后便可開展相關游戲教學,以此激勵學生參與其中。教師需要準備好人民幣道具及輔助道具,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班級學生扮演售貨員和購買者,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課后實踐活動中來,增強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大小面值人民幣的用法,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計算公式。在學生后續學習“生活與百分數”一課時,教師便可設計貼合實際生活的問題。如一家投資企業有流動資金100萬余元,想要將其存入銀行,已知有三家銀行正在舉辦存款利率活動,三家銀行存款方案,問企業去哪家銀行存款總利息最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對百分比問題的認識,還能感受到百分比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四、依據教學目的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學習難度呈階梯式上升,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增加作業量,學生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完成作業,沒有額外時間拓展和延伸知識。在“雙減”背景下,雖然強調要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但這并不代表要忽視課堂作業。若僅僅是減少學生課后作業量,必然會降低課后作業的效果。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為學生減負的重要性,合理控制課后作業量,圍繞課程標準,深度挖掘課堂教學內容,將數學素質教育目的融入其中。設計作業的出發點在于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在數學課堂教學延展的思想認知基礎上完成,不僅能起到減負的作用,還能有效增強作業設計的目的,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提升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雞兔同籠”作業設計中,教師便可精選一些能夠體現雞兔同籠問題計算規律的習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習題,同時能夠掌握這類型題的計算分析規律,達到布置課堂作業目的。同時,教師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教材課后習題,二是學生自己設計題目。教師應適當把握課堂作業,確保作業質量,將變化后的教材習題和學生自行設計的習題相結合,讓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在此情況下,兼顧了夯實數學知識基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目的。除此之外,教師正確認識“雙減”政策,降低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作業效率,避免大量重復做題,達到課后作業的教學目的。
五、創新探索多樣化作業
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考慮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避免重復機械性作業降低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與動力。教師應圍繞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展開,豐富作業形式,選擇以下幾種作業形式:(1)預習類作業。教師在課前布置作業,學生帶著作業預習知識點并記錄問題,便于課堂上學生提問問題、解決問題。(2)鞏固性作業。教師借助教材課后復習題,將其延展和變形后,達到鞏固知識、夯實基礎的教學目標。(3)總結性作業。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后,用于總結整個單元的知識點。(4)錯題型作業。在每期作業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將錯題抄錄在記錄本上,日常回顧練習加深印象。第五,實踐性作業。教師可定期開展課后實踐教學,促使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述“克與千克”一課時,為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兩種計量單位,教師可在課堂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對這兩種計量單位具有一定認知。在課堂教學前,教師需要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課堂上給學生演示稱重量,營造一種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建立對克與千克的認知。課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鞏固性、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稱重記錄家中常見物品的重量,并用克與千克計量單位展示,讓學生在稱重的過程中思考,體會質量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正確運用克與千克的單位,有效鞏固課堂教學知識。
六、開展分層作業形式
由于小學生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等均存在不同,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在同一班級內,學生可能會受外在因素影響,學生個體之間具有明顯差異。對此,教師在留置作業時應尊重班級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個體水平,將作業進行難度分層,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水平選擇適合自身難度的作業。學生能夠自主選擇作業難度,挑戰更高難度的作業,有效減緩學生的作業負擔,并在挑戰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作業設計充分考慮了全體學生的個性需求,既滿足中差等生鞏固基礎知識的需求,又能讓優等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例如,教師在講述“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可采取分層式作業設計。基礎性作業主要針對班級中數學能力較弱的學生,作業形式主要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基礎知識,可適當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認識;拓展性作業主要對班級中數學基礎扎實的學生,讓其能進一步發揮空間,讓學生自己設計長方體或正方體,并描述它們的特征,不僅能鞏固其印象,也能對其展開圖有進一步思考;推薦性作業主要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教師適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脈絡,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把握;提高性作業,由教師統籌出題,針對書中習題適當變換,促進想要拔高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雙減”政策逐漸完善,在當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當中,教師應當加以重視此項環節,不斷優化和創新數學作業設計方式,積極總結有關作業設計經驗,設計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將數學作業的數量轉化為質量,真正意義上實現作業減量增質的效果,加深學生完成作業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全面提升小學數學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