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斷摸索創新,順應新課標形勢以及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體指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理解與運用能力,以此改善語文學習成效。課外閱讀是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通過選擇合理的課外閱讀內容,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方式,并積累閱讀素材,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語文學科素養水平決定著學生自身的人際交流、表達以及應變能力,需要教師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本,采取有效策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并采取有效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外閱讀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有助于學生積累文學資源,激發創作靈感,提升寫作水平。因此,教師需要深度挖掘課外閱讀的內涵價值,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理解水平等,為學生選擇適合的課外閱讀內容,并通過課外閱讀改善語文教學質量,繼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關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觀念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需要以學生作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開素質教育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認知,讓學生適應素質教育教學工作,滿足新課程改革具體要求。而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教學宗旨,包括輔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并且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熱情,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以及文學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情況
針對當下教育工作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存在的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而學生缺少良好的社會體驗感,并且由于教學活動有限,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比較缺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模式較機械、傳統、單一,沒有依據日常生活,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影響了學生思維的形成以及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一些學生沒有認識到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語文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這會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高產生不利影響。所以,需要認識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開放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時間較充足,因此不會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特點,在學生閱讀方面不會受到課堂教學時間的局限,并且學生的閱讀環境也較良好。
(二)自主性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課外讀物,而學生閱讀的方式以及內容可以自主決定,教師可以引導和指導學生,并且提供一些建議,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體現了課外閱讀教學的自主性。
(三)有效性
學生在閱讀方面會耗費一些時間,而在耗費時間的過程中也會有所收獲,并且產生良好的閱讀感受。當下的課外讀物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避免受到一些不健康課外讀物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在充分掌握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正確認識課外閱讀學習,體現了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學習現狀
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夠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具體表現。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的,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合作意識、奉獻精神,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逐漸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和技巧,以此可以認識到閱讀學習對語文學習有重要作用和價值。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由于教師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往往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教學工作也是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展開和實施,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以及閱讀學習興趣的激發。而一些家長也是過度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生課外閱讀會浪費學習時間,同時也會影響其學習注意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家長不會積極主動地為學生購買課外讀物,甚至會阻止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習,長久下去,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習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失去閱讀興趣和閱讀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有針對性地加強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也沒有積極地鼓勵學生展開課外閱讀學習,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使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也不夠豐富,進而會影響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和掌握,從而學生也會逐漸抵觸寫作學習。
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比較欠缺,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以后讓學生進行回答,而一些學生由于自身性格、特點,不能主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且積極回答教師問題的學生較有限,影響了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以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基于課外閱讀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具體策略
(一)采取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但一些學生往往不能積極參與。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并不只是單純地讀書,而是在閱讀教學中能夠積極思考問題,明確作者表達的主題,并且在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從而得到問題的答案。
比如,教師在向學生分析一些優秀作品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這樣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并進行深入閱讀。對于一些優秀的語句,教師讓學生進行推敲思考之后統一講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并且激發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學生深入學習優美的文字片段,學生逐漸掌握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的教學中,本文主要介紹了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兒童雨來為掩護交通員而與鬼子展開激烈斗爭的故事,主要頌揚了小英雄雨來機智過人、不懼敵人、熱愛國家的良好品德。在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中的經典語句,如“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表達出了雨來對祖國的深愛之情,以此為基礎,幫助革命干部打掩護,機智勇猛地與鬼子作斗爭。文章中有諸多經典語句,如“有志不在年高。”雨來年齡雖小,但因為背負著遠大的志向,在小小年紀就做出了如此壯舉,在此教師可激勵學生,當前的我們生長在紅旗下,祖國也日漸強大,我們更要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樹立遠大的志向,為祖國實現偉大復興而奮斗。關于抗日題材的兒童故事還有很多,如本文的全部章節、《二小放牛郎》《小兵張嘎》《雞毛信》等,都是歌頌兒童團員英勇斗敵的故事,通過文章中跌宕的劇情以及教師繪聲繪色的演講,激發出學生對抗日題材的閱讀興趣。
(二)設立閱讀學習小組,輔助學生交流閱讀感受
對于語文知識的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學習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對同一篇文章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在通過溝通、交流以后,學生能夠分享自己的學習認識和學習看法,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實施分組教學,設立閱讀學習小組,在開展閱讀教學中輔助學生交流閱讀感受,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認知,通過采取這種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其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三)重視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忽視教學情境的創設,那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所以,基于課外閱讀對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重視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產生閱讀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并且為學生的閱讀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認識融入閱讀學習中,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需要認識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育的情況以及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問題,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和閱讀學習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