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單篇閱讀的教學方式的局限性較大,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對學科作用的發揮還十分有限,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思維和技能等迅速發展的階段,并且群文閱讀作為新時代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產物,在小學閱讀教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
小學階段是學生增加知識積累和提高學科素養的重要時期,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并非僅僅局限于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科潛力,從而為其后續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基礎。《教育心理學》中明確指出,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廣泛地認識外界事物對于啟迪學生的心智、開發學生的潛力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閱讀量的增加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借助閱讀量的增加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是小學語文重要的教學目標。而小學階段的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文章的收錄數量較少,群文閱讀的開展能夠把學生的閱讀視角從教材內拓展到更加廣闊的領域,通過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進行整合開展群文閱讀,一改傳統閱讀模式下對單篇文章進行閱讀的方式,將具有相同主題的文章進行整合閱讀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因此在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都處于啟蒙階段,這一時期學生對文章的深度閱讀和細節剖析能力較弱,而教師如果在教學方法上只是停留在對單篇文章進行細致分析,不僅難以提高學生對學科技能的掌握熟練度,還降低了學生的閱讀效率。而群文閱讀的開展能夠幫助教師用對比等方法將不同的文章串聯起來,帶給學生更加獨特的閱讀體驗。同時,群文閱讀的開展也一改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占據中心地位的情況,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也能夠提高其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和對話,使閱讀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也對學生的閱讀技巧進行了鞏固。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策略
(一)開展小組討論,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就是幫助學生培養對文本的解讀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探索能夠更加深入,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上天馬行空、不受拘束,因此,不同的學生往往因其在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程度上的不同對同一篇文章也會存在不同的見解。對文章的分析和解讀能力是提高學生閱讀技能的關鍵,同時也能為寫作教學奠定基礎,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通過引導組內交流,使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完善對文章的探索和思考,對寫作技巧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為對象開展群文閱讀,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臘八粥和春節有什么特點并用文字表述出來,隨后再通過閱讀《北京的春節》和《臘八粥》等文章,鼓勵學生對文中描寫事物的手法進行分析,并通過組內交流完善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分析問題更全面,對此類文章的寫作手法形成深刻的認知,提高學生對文章寫作的分析能力。
(二)借助思維導圖,培養正確的閱讀方法
思維導圖因其形象、直觀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維,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思維導圖的使用能夠引導學生以正確、清晰的思路去解答問題,而在群文閱讀中,思維導圖同樣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學生在閱讀中所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閱讀方法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常常在看一篇陌生的文章時不知該從何入手,而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教師能夠將閱讀流程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通過對閱讀導圖的使用逐漸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例如,對《寒食》和《迢迢牽牛星》以及《十五夜望月》這三首古詩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以古詩詞為主題的群文閱讀重點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意象、表現手法以及風格等。在思維導圖的制作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從整體入手,《寒食》主要描寫的場景是白天和傍晚,《十五望明月》主要描寫的是月夜的景色,而《迢迢牽牛星》則主要講述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接著再從詩句細節上進行繪制,《寒食》運用了白描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十五望明月》則點明了中庭、地白、樹、鴉、露、桂花以及暗含的月亮這幾種意象,表達的是作者對好友和親人的思念;《迢迢牽牛星》則借助神話故事表達了相思受到阻隔,思而不得的離愁。在對思維導圖的繪制中,學生也對古詩詞進行了深入剖析,實踐和思維共同行動,有效地將知識點進行轉化,以此幫助學生學會正確閱讀古詩詞或古代散文的方法,使學生在面對一篇陌生的古代散文或古詩詞時有清晰的思路,從而貫徹語文教學中的“授之以漁”。
(三)拋出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問題是推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在群文閱讀中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能夠大大提高閱讀效率,并且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深度分析文本內容,并從中梳理出關鍵信息,因此,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師要注重和全文閱讀主題的呼應,同時確保問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比較法”作為群文閱讀中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上也可以以此為主題設置比較類的問題,通過對不同文章進行比較,學生能夠快速發現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對文章的梳理更加清晰。例如,《魯濱遜漂流記》和《騎鵝旅行記》以及《湯姆·索亞歷險記》都是小說體的文章,雖然故事內容是虛構的,但是與現實生活存在諸多聯系,作者也通過文章虛構的一些故事情節寄托了自己的感情以及對社會現狀的思考,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創作背景之間的比較來分析文章在寫作手法、內涵隱喻等方面的區別,能夠實現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并通過比較分析來判斷作品中呈現的信息有何異同,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總結文本規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一時期正是學生步入青春期的初始階段,學生在思維上的快速發展,使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需要重點對學生的思維觀念、梳理能力、歸納能力等綜合能力進行培養。任何語言都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而語言作為思維的外殼,探索語言規律的實質就是對思維的規律進行探索,群文閱讀將不同文章進行整合,相較于單篇文章的閱讀形式,群文閱讀更能夠凸顯文本之間的規律,而在對文本規律的探索中也能對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進行鍛煉。另外,對文本規律的總結也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為學生學科技能的提升帶來幫助。教師可以從文本的體裁或者作者入手,選取體裁相同或者作者相同的幾篇文章作為一組進行群文閱讀。例如,小學六年級教材中收錄了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有的人》《故鄉》《少年閏土》等,這些文章雖然都是出自魯迅先生之手,但是所表達的感情以及文章體裁具有較大區別,因此教師可以從體裁入手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從辯證的視角分析文章內涵,并結合對時代背景的拓展講解,分析魯迅先生不同時期寫作特點上的變化,并以此展開拓展閱讀,鼓勵學生在課后積極閱讀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以此系統性地觀察魯迅先生文筆隨著社會現狀的改變,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分析和歸納能力得到提升。
三、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思考
(一)教師要明確群文閱讀的本質
群文閱讀作為教學改革工作下所誕生的新型語文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的鍛煉以及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想發揮群文閱讀的真正價值,教師首先要明確群文閱讀的本質。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之余做好對群文閱讀的探索,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和教學講座,對群文閱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予以明確,并將其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元教學進行對比,明確兩者在活動目的以及活動形式上的差別,使教師對群文閱讀模式的執行思路更加明確。同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不斷完善對群文閱讀模式的優化設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并非一開始就有成熟的模式,并且由于學生的發展情況有差別,教師不能盲目地照搬他人的經驗,而是要在實踐中探索出合適的實踐策略,使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得到發揮。
(二)教師要加強在專業素養上的提升
在小學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執行者,首先應當明確這一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選擇的是教材中具有同一主題的文章,而并非盲目地對文章進行篩選組合。其次,教師在群文閱讀模式的開展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但是這僅僅是確保群文閱讀開展過程中課堂紀律性的關鍵,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在群文閱讀過程中做好問題引導。巧妙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這也是群文閱讀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在對問題的規劃中,教師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不僅要對教材中的文章內涵、體裁等各方面有深入理解,還要做到對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拓展知識點爛熟于心,以確保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能夠清晰地表達出關鍵知識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借助思維導圖、拋出思維問題、總結文本規律等途徑推動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但是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要想切實發揮群文閱讀的實效性,教師就必須加強對群文閱讀本質的認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為構建高效閱讀課堂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