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要求,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學生要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意義重大,它既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音樂、理解音樂,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提高綜合素養。并且,合唱教學可以很快地讓學生的音樂素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對培養學生的和聲感有很大的意義。基于此,詳細闡述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推動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
一、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積極意義
(一)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小學階段的合唱,要求整個班級的學生參加,因此,所有學生都應該互相配合,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合唱效果。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會更充分,借助教師的指導,師生之間能夠建立良好的關系。除此之外,教師在指揮學生進行合唱時,學生會更認真、專注,并努力配合其他同學。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的集體意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有效打造優良的班級風氣
良好的班風往往會對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借助合唱教學,學生會充分感知班集體的力量,內心會形成強烈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種情感有助于學生形成對班集體的認同感。如果每個學生對班集體都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整個班級就會形成良好的班風,如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共同提升等,這更有助于教師開展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
(三)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小學音樂課堂的開展目標是傳授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知,推動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合唱作為音樂教學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內容,是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合唱學習中,學生會學到發音技巧、呼吸調整、節奏培養等音樂知識,不僅會一直關注自己唱歌的狀態,還會配合整個團隊,把歌唱好。從這個角度來講,合唱教學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
(四)有效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在選材上有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在開展合唱教學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背后的人文知識以及其他資源,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創作的靈感,實現與作者對話。一些合唱歌曲同時也具有情境性的特點,學生在參與合唱時,腦海中能夠浮現一幕幕畫面,進而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合唱中,使合唱的效果更好。如在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學生會不自主地聯想到二小的勇敢和機智,以及面對敵人不怕犧牲的精神,情緒會更加飽滿。
二、開展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動力,只有讓學生產生熱愛音樂的興趣,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才會更加活躍。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當采用不同的形式,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合唱對學生的音樂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相對于個人單唱來講,合唱需要學生互相配合,與歌曲旋律達成默契。但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發展并不完善,快速掌握合唱技巧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的美感入手,首先為學生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旋律,讓學生樹立審美意識,再與學生共同討論音樂中美的具體表現。例如,有的學生會說,聽見音樂腦海中會浮現美麗的畫面。有的學生會說,聽著音樂,自己整個身心非常放松。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認識和知識儲備調整歌曲的難度,加上必要的唱法和技巧練習,鍛煉學生的合唱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我愛家鄉 我愛祖國》這一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祖國秀美山川、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等的相關視頻。借助悠揚的歌曲、色彩鮮明的圖片,學生能夠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學生合唱時也會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用心歌唱對祖國的深深熱愛之情。如果學生對歌詞不熟,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朗誦的形式反復學習歌詞,對每一個歌詞進行推敲、體會,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也會提高合唱的整體效果。
(二)豐富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合唱效果
1.巧妙借助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
在音樂課堂上,多媒體屬于重要的工具之一。通過多媒體,學生能夠全面了解音樂,為順利合唱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合唱時,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合唱站姿圖片、面部表情圖片、動作要領視頻等,使學生不斷觀察、不斷模仿,進一步提高對合唱的理解。
2.采用輪唱教學方法
合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與輪唱教學互相結合,這就需要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變換歌唱順序,使合唱產生一種整體持續不斷、語氣此起彼伏的感覺。在輪唱的安排中,教師也應當注意科學、合理。例如,第一聲部應當率先演唱兩個小節,演唱到第三個小節時,加入第二聲部共同演唱。第二聲部要確保配合默契,與第一聲部保持相同的速度和節奏。對小學生的合唱教學,教師可以將輪唱教學降低難度,并以豐富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合唱的技巧。同時,教師還應當對學生的合唱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語氣、聲音表達、呼吸的控制等。
3.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合唱活動
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途徑。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開展合唱訓練之后,應當為學生提供一些展示平臺,讓學生感受到合唱的信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類課外合唱活動或比賽,學校也應當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必要的幫助,如場地支持等。這樣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也能讓學生對合唱產生更濃的興趣。在每一個節目的排練中,教師和學生都能產生良好互動,師生關系的親密無間也能幫助學生提升合唱效果。
(三)巧妙使用樂器,鍛煉學生聲部配合
成功的合唱需要教師和學生多次排練,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講,若單純機械式地重復合唱,不僅會影響學生參與合唱的興趣,合唱結果也會受到影響。針對這樣的現象,音樂教師要在合唱訓練中采取不同的方法,時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到合唱的樂趣。例如,通過樂器演奏搭配的形式,讓學生借助樂器的推動主動參與到合唱練習中。教師在彈奏樂器時也應當根據學生的合唱節奏為其提供一定的幫助,進而對合唱訓練產生推動作用。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演奏風格,教師可以靈活借助不同的演奏樂器,為合唱注入新鮮感。同時也可以借助樂器演奏,為合唱提供凝聚力。必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選擇哪種樂器演奏合唱的效果會更好,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在合唱中的信心和探究欲望。教師需要注意,在使用樂器教學時,首先要帶領學生一起認識樂器,了解樂器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基本功能,滿足學生對樂器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才會更加有效,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只會被樂器吸引,反而影響合唱效果。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打花巴掌》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用鋼琴演奏,讓學生感受鋼琴聲音的沖擊力,提升學生的合唱狀態。教師還可以切換到豎笛演奏中。由于豎笛演奏比較簡單,為了提高趣味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幾個人為一小組,通過合作的形式熟悉伴奏的旋律。一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哼唱,熟悉合唱中的音樂旋律,當對旋律熟悉之后,再加上歌詞的練習。最后,教師可以讓接受能力較快的學生嘗試自己用豎笛伴奏。每個學生都愿意獨立演奏豎笛,因此在合唱練習中也會更加投入,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會變得積極向上。
(四)進行專項訓練,培養學生合唱意識
在合唱過程中,控制好呼吸屬于主要技巧之一。音樂教師應當讓學生意識到,在合唱中氣息的掌握有重要的意義,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呼吸加以訓練。例如,學生的站姿,身體自然站直,雙腳微微打開,頭部要保持平直,眼睛目視前方,保持自然的表情,整個身體要放松,這樣才能為合唱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另外,在合唱中,小學生要使用普通話并吐字清晰,教師再對學生進行發音和合唱技巧融合的訓練。這要求教師在平常與學生說話或授課時重視學生的發音練習,最大限度避免口音問題。接著,教師繼續為學生進行歌曲訓練。例如,利用一些節奏感強的歌曲讓學生掌握節奏,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出現搶拍或慢拍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運用原聲歌唱法。通過原聲,學生能夠對比自己的聲音與專業聲音的區別,并明確后期的學習方向。學生還能夠感受自己口腔、口型、聲帶等的變化,為合唱學習提供更多方法。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咬字和吐字。咬字清晰是合唱的前提,教師要對學生展開專項咬字技巧訓練,鍛煉學生通過吐字將音樂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屬于基本內容,對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小學音樂教師首先應當重視音樂合唱教學,其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充分借助各類優秀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構建高效的音樂合唱課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借助合唱教學,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只有立足學生學習需求,才能真正促進合唱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