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識字教學是重中之重,它關系著學生語文課文的順利學習和重點知識的掌握,并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其他模塊的內容以及其他所有文化類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在識字教學過程當中,語文教師應當因材施教,用更加合理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字理識字教學法進行全面改良,將激發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作為重要目標,并且在教學方法方面進行螺旋式創新與階梯形創新的結合,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學的要點之一,將漢字的音、形、義通過巧妙的方法進行融合,使其穿插在語文各模塊的教學當中,從而更好地提升小學語文識字程序等相關教學流程的優化,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效能。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機械式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體系化講解和灌輸,沒有過多地重視字理識字教學方法,而是以黑板寫作、讓學生仿寫和對照著書本進行模仿寫作或讀出來進行識字教學,以布置讓學生抄寫生字的作業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如此一來,學生只是機械化地認識漢字,純粹依靠記憶力,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很多遺忘的現象。由于缺乏對字理、字義的充分理解,學生不能夠舉一反三,不能夠根據字形和結構去快速判斷字音和字義,不能夠形成長期、有效記憶,也會影響對漢字的理解。并且,學生對機械式的識字教學方法也容易產生反感,可能會造成缺乏興趣和積極性等問題。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很多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采用的是“填鴨式”,并且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嚴苛,學生以完成任務的心態進行學習時,難免會產生抵觸情緒,并且也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自主鞏固復習,導致識字教學的目標難以達成。部分教師沒有根據字理教學的基本方法去制訂教學計劃與目標,完全照搬課本上的進程,從而產生不適應班上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感到乏味的同時也就降低了對漢字的認知興趣。
(三)講解過程過于復雜
小學生思維較為簡單,無法接受過于深奧和抽象的概念,而部分教師站在成人的角度或是高年級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講解,希望學生能夠完全順著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字理識字的訣竅,但往往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呈現了過于復雜的觀點或思考方法,一方面學生會不適應,聽不進去,影響識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會受到干擾,從而對識字學習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師不應當進行過于復雜的講解,應當在貫徹基本方法的同時簡單明了地運用字理識字法進行教學。
二、小學語文字理識字教學方法探究
(一)采用有趣的方法,剖析文字的內涵
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完全集中在書本內容當中,因此,教師應當在字理識字原理的指導下,采用有趣的識字教學方法,將機械識字轉變為形意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字的具體含義和應用場景,從而更好地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思考和想象文字當中包含了哪幾個部分,又能夠與別的字組成什么新的字,以及這些字的意思分別是什么,在明確了這些知識之后,再去思考字與字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教師再進行深層次剖析,從而使學生在記住一個或幾個字的同時也能夠記住相關聯的或者極其相似的其他漢字。教師還應當將漢字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講解清楚,結合漢字的造字規律和歷史上漢字的使用方法,將文字的表意和內涵關系講清楚,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讓學生清楚地體會到字理、字義。
例如,在教學“牢”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個古代人打獵的故事,告訴學生古代人成功通過陷阱和繩索等工具擒獲野牛后,都是將之關在籠子里,這種籠子十分嚴密像囚牢一樣,以便于安全地存儲和使用獵物,而“牢”字的寶蓋頭正好就像是籠子的蓋子,打開來里面有野牛,“牢籠”的“牢”就是這樣來的。如此講解,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地感受到漢字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對識字的興趣,加強探索新漢字的求知欲。
(二)運用圖文對照法和情景教學法進行識字教學
語文教師在進行字理識字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運用象形法即圖文對照法來進行教學,可以在簡體字的旁邊寫出相對應的象形字,并與實物圖相對照,讓學生清楚地察覺到象形字與實物、簡體字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一對應的字形思維鏈條。教師在講解生字時可以先引入漢字的原始結構,并通過圖片展示或實物展示的方法對照原始漢字,讓學生感受其演變過程。然后,教師再對漢字的字義與字形進行綜合講解與辨析,將漢字逐漸轉變為一幅幅生動的畫卷,讓學生加深印象。教師應當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具,給學生創設漢字實用情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在識字教學當中掌握字理。
例如,教師在教學漢字“森”時,可以讓學生想象進入了一片森林,感受一下這當中最多的是什么東西,如此可以讓學生知道樹木在森林中的重要性,是森林的標志,一個木代表樹本身,兩個木是林,可以代表園林,也就意味著至少有兩棵樹即兩株以上的植物才能叫作“林”,而三棵樹實際上也有多的意思,三個木才能構成“森林”的“森”,也就是說有很多的樹木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才能叫作森林。如此形象地比擬一些情景去進行識字教學,能打破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壁壘,讓學生在情景模擬當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好漢字的精髓。
(三)運用故事描理法和尋同辨異法進行識字教學
小學生容易對妙趣橫生的故事產生興趣和代入感,對純粹的理論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字理識字教學時應當時常引入與漢字結構和內涵相關的故事進行輔助講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從生字學習、鞏固積累到應用自如這一過程的有效整合。例如,教師在講解“闊”字和“合”字時,可以引入“楊修之死”的故事進行輔助講解,給學生講解楊修見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派人去修門,眾人不解,而原因竟是因為“闊”字可以拆分為“門”和“活”,他認為曹操在門上寫“活”字就是認為門太寬了,從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類似“闊”這類字的構成與拆分方法,便于學生更好地研究組合型漢字。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楊修與人分食曹操的一盒酥的故事,通過把“合”字拆分成一人、一口,讓學生更好地對“合”等漢字加深印象。
教師在進行幾個類似漢字教學的同時,應當注重運用尋同辨異法,讓學生區別差別不大的相似漢字之間的具體區別以及它們的共同部分,還有相似漢字共同部分產生的原因與聯系,從而讓學生明白漢字的構成方法和構成原則,從而為以后認識新字奠定基礎,也能夠方便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漢字進行分類整理與復習鞏固。在辨析不同點時,教師既應當引導學生從字形上進行分辨,又要引導學生從字音、使用語境、筆畫順序、結構等方面綜合去考量,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區分不同但類似的漢字,從而更好地防止認錯漢字的情況發生,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辨認能力。例如,在進行“侯”和“候”兩個同音且字形相近漢字的教學時,教師應當讓學生知道這兩個字的共同點都是有單人旁以及讀音相同、右半邊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就是“候”字多了一豎,原因是因為“候”字能夠代表動詞“等候”,多一豎意味著還要再等一下對方才會來,而“侯”字是姓氏,就不需要多等一下了,因為它不代表等待。以此類推,教師應當發掘相似的數個漢字的字義在外在字體上的表現,將其充分闡述清楚,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區分漢字以及理解、消化字義。
(四)綜合運用加換部首法、合并拆分法進行識字教學
由于漢字的構成是有規律的,偏旁、部首都是漢字的標志,也是對漢字定性的重要依據。語文教師在進行字理識字教學時,可以運用加換部首法,讓學生在已經學會并熟悉的漢字的基礎上不斷認識新的字,從而發揮舊知識對新知識的促進作用,使兩者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便于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在教了“青”字的字義之后,還可以在其左邊加上三點水,形成“清”字,告訴學生加了三點水可以用來形容水很清澈,就像青色這種顏色一樣,只不過是形容水的;可以在其左邊加上單人旁,形成“倩”字,告訴學生含義為美好的,因為加了單人旁,所以“倩”是用來形容人的;可以在其左邊加上蟲字旁,構成“蜻蜓”的“蜻”,含義為蜻蜓這種動物。以此類推,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快速掌握同主結構不同偏旁的很多漢字,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和規律性,使學生的識字學習更加有法可循。
綜上所述,字理識字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的意義重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并增強他們的語文素養,提升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為學生提升審美能力、開發智力和進一步深入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打下基礎,也能促進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