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數學能力、發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徑。隨著數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針對性地構建高效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認識,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水平奠定基礎。通過具體分析,總結了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重要性,探索了具體的構建措施,希望能提升數學實踐教學研究水平。
一、構建高效課堂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小學教學的改革重點便是打造高效課堂,這不僅需要教師明顯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施效率,還需引導學生優化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由于數學學科內容相對枯燥,且理解難度較高,如何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便成為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重點。構建高效課堂需輔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深度,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為靈活和準確地應用學科知識。此外,構建高效課堂也需以創新教學手段為前提。教師可通過創新性的教學方式來打造高效課堂,同時激發學生產生深度研究學科知識的積極性,基于興趣的作用實現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教師與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可促進雙方共同提高,進一步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施效果。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知識運用等方面的能力,而構建高效課堂便能夠準確實現上述目標。高效課堂的打造須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著手點,在教授學科知識期間,不但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運用到教材知識中,而且需引導學生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真正實現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來補充知識信息,實現“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在打造高效課堂期間,也可輔助學生形成更為扎實的知識基礎,同時提高學科技能。
二、小學數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具體措施
(一)學案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想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收到好的成效,教師就要對課堂教學活動實施優化,以優化的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數學教師,要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學案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師需側重通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具體可運用學案教學的方式來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教師需提前將所要講授的知識信息集中呈現在學案上,通過設計學案明確課堂學習的步驟及測試習題等內容,讓學生能夠依據學案的引導自主完成學習活動。此后利用課后作業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普遍薄弱的知識點進行集中講解。在教學期間也需依據學案指導學生將課程內容進行串聯,并注意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
如在講解“面積”的內容時,由于該內容的教學目標為輔助學生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并能夠準確應用。但課程的知識點較為零散,因此教師須提前將知識信息總結到學案中,并科學設計學習步驟。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將準備好的學案共享給學生,讓學生依據學案的指導開展學習活動,并將其補充完整。教師須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補充學案中的數學概念,此后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內容。與此同時,教師可隨時關注學生理解知識的情況。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環節后,教師便可帶領學生將課程內容進行系統串聯,輔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完成講解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通過習題來檢測自身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學生普遍無法深入理解的知識信息進行細化講解。
(二)小組討論學習,活躍課堂學習氛圍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由于學生個體在理解知識方面的能力水平存在差異,因此有些學生難以與課堂教學進度同步。對此,教師需運用積極的措施,保障所有學生均能夠在課堂活動中順利掌握知識信息。教師可以團隊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形成學習小組,由能力強的學生輔助后進生,這樣便可實現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在小組中,學生之間也能夠自由交流想法,這樣也可明顯提高課堂的活躍性。在小組完成自主討論后,教師便可針對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這樣可明顯節約時間,提高教學的效率。
如在講解“小數除法”內容時,教師可在課前先組織學生了解小數除法的概念知識,此后為學生講解相關的例題,讓學生掌握將概念知識運用到具體計算中的技巧。此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與小數除法相關的練習題目。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可將學生組合成不同的小組,并保證小組內的學生能力存在差異,而每個小組的綜合水平基本相同。這樣,學生便可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和補充,實現共同進步,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在學生完成自主討論后,教師便可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這樣不僅能夠保證重點突出,還可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施效率。通過進行科學的小組討論,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加強了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能力。
(三)問題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不但需為學生講解數學概念的內涵,還需引導學生利用概念知識來解決具體的問題。教師需為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其獨立思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運用問題串教學的方式,提前設置重點知識及相關的習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來了解課程內容,自主總結出問題的答案,同步鍛煉思維能力。教師在授課期間也需側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完成講解后可基于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總結,輔助學生鞏固學科知識。
如在講解“數據的表示和分析”內容時,教師可在實施教學活動前科學設置課程的重點內容和問題形式,為學生布置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平均數等任務,這樣學生便能夠在問題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探索,避免學生無法分清主次,從而能夠重點學習知識內容。在授課期間,教師也需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通過隨時交流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完成講解后,教師需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內化知識,整理答案,通過學生總結的答案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從而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信息的理解深度。通過問題串的提出,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效率,為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提供了保證,因此,教師要通過問題串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全面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構建實踐課堂,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需為學生營造具有更強趣味性和創新性的課堂氛圍,努力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一定的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小學數學主要以計算為主,與生活的關聯度也較高,因此,教師便可通過構建具有實踐特征的課堂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輔助學生擺脫負面情緒,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來形成學科興趣。學生在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數學課堂上能夠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更高,能夠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在講解“方向與位置”內容時,教師可通過設置實踐教學環節來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復習不同的方位詞,并將東偏南等方位詞和距離表示方法講授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說出兩個地點的方向和距離。此后,教師可繼續提問:如果某人向正南方行走50米,再向西偏南30°走150米到達目的地。那么,如何依據此人的描述來繪制路線圖?學生可依據本節課學習的方向和距離知識進行描繪。在此期間,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通過開展上述實踐活動,學生便獲得了動手繪制路線圖的機會,充分提高了實踐技能。這對學生數學動手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科學開展數學教學設計,制定完善的實踐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也普遍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參與教學活動。教師為充分激發學生產生學科興趣,便通過設置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其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長,主動探索學科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施效率。學生可在不同的情境中形成更高的積極性,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索活動中,并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學習效果。
如在講解“比的認識”內容時,教師可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先以國旗的長和寬的關系作為導入,此時,學生無法自主掌握長與寬的關系。此后,教師還可繼續引導,讓學生思考游客手里的小紅旗與升旗時用的國旗有何異同點。此時,學生便可總結出國旗的大小不同,但其長比寬長很多,如大國旗放在較遠的地方,則在視覺層面便與小國旗相似。此時,教師可繼續引導:國旗的長度和寬度具有固定的比例,并不是隨意制作的。教師可將具體的數字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計算來掌握其比例關系。通過創設上述情境,教師可將學科知識融入情境中,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順利掌握知識內容。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到更多關于數學的知識,這對學生積累學習經驗以及能力有著重要的助力作用。因此,教師要結合數學內容,打造高效的情境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參與情境教學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全面構建數學高效課堂是必要的,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與優化,創新高效課堂教學形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綜合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礎。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進一步加強小學階段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