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情境是一種基本的學習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契合實際的情境,能夠使學生歷經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消除自身的學習疑問,掌握獲取信息的技能,逐步提升學習能力,促進數學素養的形成。在利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應對相關理念有足夠的認知,明確影響情境創設的各類因素,在教學中予以規避,不斷探索優質的情境創設方法,引領學生深入學習,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價值
小學數學知識在早期教育階段能夠啟發學生的智力,使之從數學的角度考慮問題,掌握運用數學語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有助于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具有較高的價值,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還能夠激發其潛在內能,使其產生學習內驅力,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創設情境時,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立障設疑,引發“不協調”心理,使之出現認知沖突,從而保持高漲的情緒來審視具體問題,在求解的過程中不斷促進自我思維和認知的發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不平衡”的數學環境,使之認知出現失調,從而將其引入問題情境之中,讓其多感官參與問題解答的過程,提升思辨能力的同時,可以磨煉其意志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立足基礎,建構知識體系
基礎數學知識具有關鍵的奠基作用,能夠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筑牢學習的根基,為后續的知識體系建立夯實基礎。小學數學教師立足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根據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情況來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其在已有知識經驗中遷移出全新的信息,有助于建構嚴密的基礎知識體系,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而在知識體系建構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所應用的教學模式欠缺創新,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疲憊感,不利于深化基礎知識學習。受到思維發展限制的客觀影響,部分小學生難以在問題情境中發揮出真實學習水平,不利于智力開發和數學素養提升。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立足學生的基礎,利用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設置相對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使之積極主動進行思考、探究,建立起嚴密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基礎數學知識入手,設計一系列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從而驅動其逐步完善認知結構,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使之獲得良好情感體驗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已有知識體系。
(二)分析心理,激發學習興趣
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量研究表明,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能夠更快地吸收知識,反之則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難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小學數學教師從心理角度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融入學生喜愛的各類元素,能夠深度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之在興趣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其適應能力的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穩定性較差,對新奇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但缺乏良好的韌性和抗挫能力,在學習中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會因大喜、大悲情緒而影響正常的學習,而部分教師未能認識到當前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忽視了學習興趣的激發,以至于實際的教學收效甚微。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精準分析小學生的心理動向,把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其感興趣的事物與數學內容有機融合,深度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之通過探究問題來收獲知識。教師可以在把握小學生心理素質變化的基礎上,安排不同的趣味活動來充實問題情境,提升教學成效的同時,維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沖突,調動求知熱情
認知沖突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小學數學教師利用這種心理狀態來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我認知結構與客觀環境之間的聯系,有助于調動其求知熱情。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合理利用認知沖突來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引導其在原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形成不同程度的沖突感,順勢帶領其探究實際學習問題,從而提升數學知識教學成效。
數學問題的產生源于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困惑,而利用這種困惑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意識。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未能充分利用認知沖突,僅從單一方向闡述知識原理,導致學生的求知熱情難以被調動,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問題情境中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當重視認知沖突的利用,在深度調動小學生求知熱情的同時,引申出所講數學內容,多角度解答其心中的困惑,使之在問題情境中深刻了解所學知識。新課程標準強調以生為本,問題情境創設也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度調動其求知熱情,使之歷經發現、分析、解決難題的過程,消除自己的認知沖突,掌握所學知識。
(四)合理反思,改善教學方式
反思是師生回顧教與學過程的一項活動,教師通過反思能夠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從而開展針對性的補救措施,有效改善教學方式,提高問題情境的質量。教師通過回顧情境創設的始終,根據學生的反饋來斷定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聽取學生的合理建議來優化情境,適當革新教學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豐富課堂內容,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果。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在反思的過程中會選擇性忽視學生的反饋,導致改善后的教學方式仍無法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不利于提升課堂質量。另有部分教師甚至會長時間沿用同一種情境創設的方法,導致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消磨殆盡,不利于加深學習印象,久而久之會降低學習效率。小學生是教學情境的主要參與者,教師要明確學生主體學習地位,聽取其反饋的各類信息,適當采取學生的建議來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反思的科學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反思找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弱項,教師則對不同的弱項進行歸納和統計,在問題情境中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逐步改善教學方式,顯著提升課堂質量。
(五)激活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具有概括性、間接性特點,與其學習、實踐的經驗密切相關,而在問題情境中激活學生思維,能夠有效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從而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教師明確當前階段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同時,在問題情境中開展一系列創新能力培養活動,能夠促進其思維發展,使之完成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意識。
小學生的思維并非自主發展,而是在特殊環境中或受一定教學條件影響而發展的。部分教師未能注重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僅是機械講解數學理論知識,意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成績,但卻忽視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導致其極容易成為“應試型”人才。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時,要探索高質量的思維激活方法,不斷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助力創新思維形成。教師將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合理總結,在學生對相關知識有簡單印象的同時,引發認知沖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順勢激發其思維活性,使之在探索問題答案的基礎上理清易混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加深學習印象,不斷提升創新學習意識,助力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六)注重實效,升華教學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的出發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旨在強化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最大限度提高教學實效,從而升華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教師堅持立足實際和因材施教,在問題情境中設置不同層次的題目,幫助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樹立學習信心,從而提升教學實效,升華教學情境。
小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表述不清或詞不達意的情況,而教師耐心傾聽并細致解答,則有助于加強教學引導,從而提高教學實效。但一些教師為了兼顧全體學生的學習發展,會忽視學生的部分提問,導致有些學生的疑問無法解決,問題情境創設也失去了意義。教師在問題情境中不僅要扮演好教學引導者的角色,還需要扮演耐心傾聽者的角色,注重教學實效,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其消除困惑,加深知識學習印象。在答疑解惑環節,教師可以融入互幫互助活動,邀請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解答基礎性問題,教師做陳詞總結,不斷升華教學情境,實現高質量課堂的構建,使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有效縮小,消除“兩極分化”,進一步提升問題情境的教學實效,促進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的強烈思考動機和最佳思維定向,使之能夠發揮主觀思考的能動性,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明確問題情境價值,立足數學知識基礎,分析學生的心理變化,適當利用認知沖突,引導其進行合理反思,順勢激活思維,從而提升教學實效。將問題情境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可以改善教學方式,升華教學情境,為小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使之在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驅使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有效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作者簡介:馬會芳(1980—),女,回族,甘肅平涼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