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有了興趣,學生學數學時會更積極、主動,這對他們有效理解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內容、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方法有很大好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整體化教學的內涵,并就如何實施小學數學整體化教學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整體化教學;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陳杰(1979—),男,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李典學校。
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前,教師需對兒童的智力發展規律和社會對數學能力的需求有所了解。由此,教師才能做到科學引導學生認識數學本質,并能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有飽滿的情緒參與數學知識探究[1]。教師實施整體化教學時,應當加強對傳遞知識、信息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主要載體的優化研究,以完成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良好結合,促進數學教學水平提升[2]。
一、整體化教學的內涵
教育學家余文森認為:“我們之所以反對模式化教學,就是因為模式化教學缺乏對教學模式背后哲學主題和教學理念的理解,不顧具體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客和教學情境,囿于某種操作步驟,進行機械的、生硬的、缺乏靈性的教學。”整體化教學具備系統化優勢,開展小學數學整體化教學能使數學知識以規范、整齊的結構展現在學生面前。筆者以為,整體化教學的內涵有以下三點。
(一)知識角度的整體化
筆者以為,開展整體化教學,意味著知識之間的聯系會被凸顯出來,因此教學內容會更具整體性,學生能夠在形成整體框架的情況下,學習新的知識。
(二)學習角度的整體化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以發現教學法聞名,他強調教師不應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教授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包含一些事實(例)和問題的情境,讓學生獨立探究、發現,在情境中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而教育學家D.P.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地接受學習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基本途徑,而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講授教學法強調的是言語信息與觀念之間的整合。開展整體化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不斷地整合已學知識和新學知識,將全新的、陌生的知識有效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在獲取豐富的學習體驗的同時,獲得數學知識體系的完善。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即為汲取新知識促使個體知識體系得到重新組織、改進和改造的過程,這也是學生積極、主動、自主構建學科知識網絡的過程。
(三)教學角度的整體化
教學的整體化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整體化教學時,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第一,拓寬數學學科教學的邊界。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不能僅僅堅守數學學科體系內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隔絕,或者拒絕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小學數學教師要盡可能挖掘數學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滿足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比較中、在關聯中,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促使學生更好、更充分地理解數學知識,形成完備、立體的數學學科知識體系。
第二,以社會、學生的需要為教學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進行整體化教學。為此,教師要重新審視教材中的知識,弱化學科間知識的邊界,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突出學生與個體生活、社會、自然的關聯,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知識的關聯性,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
第三,教學時更多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開展整體化教學前,教師需要緊緊圍繞“如何培養學生”“學生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有效手段有什么”等問題進行教學思考,運用多種教學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在不同水平、層次、維度上滿足學生個性化、全方面、深層次發展的實際需求,并在教學中不斷突出學生在數學學科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翁。
二、如何實施整體化教學
近年來,整體化教學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開展整體化教學時,教師需要關注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并讓學生跟上教師的步伐,做到整體化學習。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形成結構化、關聯化、系統化的教學思路,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梳理探索數學知識結構的思路,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一)利用知識樹,幫助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
顧名思義,知識樹就是利用大樹中存在的元素,如樹葉、樹枝、樹干等,展示知識和信息,學生可以根據知識和信息在知識樹上的從屬關系直截了當地理解學科知識的整體結構。知識樹具有層次性強、直觀明白、系統性強等特點。由于數學學科知識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綜合和實踐”“統計與概率”“圖形與幾何”“數與代數”這四部分的內容存在著許多或明或暗的關聯,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知識樹將這四部分的數學知識清晰、直觀、系統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對數學教材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刻性、系統性和規劃性。
教師應用知識樹時,可以對整冊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和內容進行梳理,如教師可以將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內容匯總成知識樹,以各個單元的主題(“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認識10以內的數”“認識的圖形(一)”“有趣的拼搭”等)為樹枝,然后在此知識樹上增加各單元主要知識點。設計包含整冊教材內容的知識樹,可以讓學生在學期伊始,就對于數學學習具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學生有目的、有規劃、有意識地學習數學知識,也能夠為學生進行數學深度學習提供重要參考和借鑒。
當然,教師也可以應用知識樹展示整個單元的知識內容,如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法和除法”中的“小數乘法”相關內容,就可以做成知識樹,學生能夠透過知識樹記住各種乘法形式。又如,教授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的“圓錐的體積”相關知識時,教師也可以繪制知識樹,將具體計算公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明白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將知識樹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整理、分析、融合知識,學生可以通過知識樹來了解不同知識、概念和內容之間的直接或者間接的關聯,由此學生可以進行數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同時,知識樹也能分解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深化理解中吃透所有知識和概念。
(二)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之間的聯系
思維導圖常常被人們用來展示復雜的知識概念或者思維活動,具有較強的可觀性、可操作性和可實踐性。在基礎學科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優勢較為鮮明、顯著,思維導圖與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非常契合,利用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將晦澀、復雜、隱性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相對具體、簡單、顯性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數學知識體系。根據思維導圖的概念,思維導圖可以分為氣泡圖和橋狀圖。
1.氣泡圖
氣泡圖可以用于展示多個概念和變量之間的關聯,教師可以用其來描述同一類型事物的性質、特征。例如,在教授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的“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條件繪制氣泡圖,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從直觀層面了解平行四邊形,加深對該圖形概念、性質和判定條件的認識。
2.橋狀圖
橋狀圖,是從左至右描述主題內容的一類圖形,繪制橋狀圖時,教師需要在上、下部分分別填寫具有潛在關聯、直接關聯、間接關聯的事物,橋狀圖通常被用來展示類似但略有區別的事物。例如,教授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橋狀圖將平行四邊形與菱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定義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一般平行四邊形與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區別和關聯。
(三)利用概念圖,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概念圖中包含連線和節點,是一種對學科知識的結構進行形象表達和表征的手段和方法。在概念圖中,教師需要使用連線、節點標注、解釋知識點之間具體的關系以及產生關聯的方式[3]。概念圖具有直觀性強、概括性高、實踐性強等特點,應用概念圖時,學生更容易將新學習的概念、知識和內容與已有的相關經驗、已掌握的知識和概念建立關聯。在具體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概念圖對知識點進行整合,加深教師及學生對某一個單元整體知識的認識,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提供重要參考和借鑒。
繪制概念圖時,可以按照以下兩種步驟:一種是在圖形中加入文本信息作為關鍵節點,然后利用直線連接不同的節點,以表述構圖者對數學知識和概念的認知和理解;另一種是用層級結構、文字標注的方式將最具概括性、最簡短、最廣泛的知識和概念排列在概念圖的最前面,然后再排列其他知識和概念。從如上兩種概念圖繪制方式可以看出,相對于采用冗雜的純文字進行信息描述的方法,概念圖采用圖表進行信息表達,能夠讓學生快速看到知識和信息之間的關聯,迅速抓住最為關鍵的數學知識和概念,理解新的數學知識和概念,鞏固已掌握的關鍵數學知識。
結語
實踐表明,開展小學數學整體化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而且能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化,能夠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為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閆穎.小學數學整體建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8):51-53.
[2]陸海燕.小學數學整體教學實踐探究[J].江西教育,2020(30):50.
[3]趙玉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整體教學例談[J].中國校外教育,2020(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