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音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一定的舞蹈元素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舞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加深對音樂情感的理解與體驗,從而走進音樂的世界。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舞蹈元素
作者簡介:阿拉騰托雅(1987—),女,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實驗中學。
在音樂課堂中,有的學生的樂感較好,很快就能跟上音樂節奏,但有的學生樂感較差,難以跟上音樂節奏。如果教師直接用講授法進行音樂教學,那么面對一些創作背景以及表達的情感都較為復雜的樂曲,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加上一定的舞蹈動作,這樣學生把握音樂節奏會更加容易,教師也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舞蹈與音樂都是藝術教育的內容,音樂通過節奏來表現藝術,而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藝術,二者相互配合,能將藝術的魅力更充分地展現出來。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加上舞蹈動作,會讓學生對樂曲的情感理解會更加
深刻。
一、將舞蹈元素融入音樂教學面臨的問題
將舞蹈融入音樂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創新性教學模式從建立到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其中,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學生不適應這種教學形式
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當教師要求學生用舞蹈來表達音樂情感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一定的排斥和抗拒,舞蹈動作也十分拘謹,放不開。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初中生愛面子,覺得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舞蹈動作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二是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有些學生沒有形成在課堂上直接表達自己情感的習慣,更不習慣用肢體動作表現內心情緒。
(二)學生身體協調性不好
筆者在上課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初中生沒有受過專業的舞蹈訓練,身體協調性不好,學習舞蹈動作比較困難,光是記憶動作就要耗費不少的時間,在進行舞蹈動作展示時容易出現動作不協調的問題。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展示舞蹈動作了。
二、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基本原則
(一)音樂性原則
音樂性原則是音樂教學的核心原則,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知識是課堂教學主要內容,教師要充分結合音樂的藝術特點及音樂規律來制訂教學方案,并通過舞蹈元素將音樂的魅力發揮出來。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元素可以深化學生對音樂情感的感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與舞蹈之間的聯系,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拓寬學生的藝術知識視野。但是舞蹈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音樂性仍應在音樂課堂中占據主要位置,教師不能過于重視舞蹈,使學生的學習重心偏向舞蹈,而忽視了對音樂知識的學習。
(二)情感性原則
審美教育是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自發性以及體驗性的教育。音樂教育本質上是審美教育,應該強調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堅持情感性原則,使音樂教育充滿豐富的情感色彩。教師在將舞蹈元素融入音樂教學時需要注意不能對舞蹈的表演技巧過于強調,要使學生在聽到音樂后自然而然地做肢體動作,在舞蹈動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動作完成情感的宣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此外,音樂和舞蹈在情緒的表達上應該做到高度統一,教師編排的舞蹈動作要符合音樂的情感特點。
(三)參與性原則
中學教師將舞蹈元素融入音樂教學課堂時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音樂教學環節設計一些比較簡單且有趣味的舞蹈動作,讓學生跟著音樂節奏舞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調節身體動作,從而在舒適的狀態下充分地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音樂旋律創新舞蹈動作,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四)創造性原則
音樂本身具有創造性,因為音樂都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各種美妙的音樂作品。而新課標指出,初中生要主動參與音樂活動,能夠對音樂進行富有個性和創意的二度創作以及創新音樂表現形式,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因此初中音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還要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基于此,教師可根據創造性原則把舞蹈元素融入音樂教學中,并給學生創造的機會,讓學生結合舞蹈元素對音樂進行二次創造。教師要注意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音樂的陶冶下,自己編舞蹈動作,將內心真實而熱烈的情感表達出來,以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水平。遵循創造性原則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可以促進初中音樂教學的創新改革。
三、將舞蹈元素融入音樂教學的策略
(一)通過節奏訓練促使學生律動
舞蹈離不開節奏,只有掌握了節奏才能做出正確的舞蹈動作。教師想要把舞蹈動作融入音樂教學,就要開展節奏訓練,讓學生能夠跟著節奏旋律進行律動。但是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即使在教師的帶領下掌握了節奏,當單獨運用掌握的節奏進行歌唱和跳舞時,還是會出現節奏混亂、跟不上節奏的情況。因此,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后,還要帶領學生跟著節奏律動。教師可以先教授給學生簡單的節奏,在不播放音樂的情況下,通過示范舞蹈動作給學生看,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節奏的存在,從而逐漸熟悉節奏、掌握節奏,最后即使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也能跟著節奏進行律動。
以人音版七年級上冊“音樂中的節奏節拍”一課為例,這節課需要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四大基本節奏類型,理解二拍、三拍的強弱規律,教學重難點在于對四大節奏的視唱以及運用。常見的拍號有2|4、3|4等,2|4表示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拍子的種類又分為單拍子和復拍子,單拍子是指每小節只有一個強拍的拍子,而復拍子是指每小節有一個強拍和一個以上的次強拍。為了使學生理解單拍、強拍的概念,筆者創編了一個節奏與節拍傳遞的游戲。讓全班學生圍成一個大圓圈,在掌握了二拍子節奏和節拍的基礎上,聽到強音則跺腳,聽到弱音則拍手,并按照這樣的節奏傳遞節拍。當學生逐漸適應這一節奏后,筆者再增加三拍子的“強弱弱”節奏和節拍游戲,游戲過程中節奏傳遞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出錯的學生需要進行即興表演,以此活躍課堂的氛圍。
此外,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時還可以通過簡單的舞步帶領學生學習,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意識到示范的重要性。教師要給學生進行舉例講解,使學生明白需要學習的節奏和動作是什么樣的,以及在什么節奏需要完成什么動作。如學生要學習的節奏是二拍、三拍的強弱規律,筆者就在強拍讓學生做起伏動作、在弱拍讓學生做拍掌動作。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能感受到切分節奏的特點以及效果,從而提高舞蹈動作的協調性。總之,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節奏訓練為主要教學內容,在其中融入舞蹈元素,不僅增加了音樂課程的趣味性,還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二)通過節拍訓練讓學生進行舞動
在節拍訓練中,學生需要理解2|4、3|4、4|4的節拍指揮圖。教師可以在教授學生唱歌的過程中進行節拍指揮練習,使學生根據歌曲的旋律揮拍。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一邊唱歌一邊自主揮拍,以加深對節拍的理解。這兩種方式都能使學生對節拍進行深入地感知,而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具體以及真切地感受到節拍所帶來的音律美,教師可以融入舞蹈元素,使學生通過舞蹈動作,體驗樂曲的節奏以及情感特點。
以七年級下冊《山楂樹》這首歌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純真、優美浪漫的3|4拍抒情歌曲,曲調悠揚,意境深遠。3|4拍的特點是強、弱、弱,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通常給人“欲揚先抑”的感覺,即第一拍會給人下沉的感覺,第二拍會給人揚起來的感覺,第三拍會給人飄忽的感覺,從而整體上給人明顯的律動感。為了使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感受到三拍旋律的特點,筆者進行樂曲鑒賞后結合音樂加入帶有蘇聯特色的舞蹈動作,讓所有學生圍成一圈,用腳尖、腳掌或是腳跟的某一部位擊打地下,發出踢踏聲響,與此同時,雙手揮舞手絹,邊跳邊唱。在此過程中,提醒學生動作要大、要整齊。此外,筆者還讓有能力的學生進行獨舞、雙人舞等。學生在踏地時,筆者對學生進行音樂指揮,讓學生的節拍相互協調。為了規范學生的動作,筆者還給學生進行示范,在音樂的帶動下,使用蘇聯民間舞步律動,就連呼吸似乎也響應著音樂節拍。筆者一邊示范一邊要求學生模仿筆者的舞姿,跟著音樂起舞,注意感受節拍,將舞姿美與韻律美進行結合。學生在節拍訓練中進行舞蹈,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切實感受到了節拍與音樂舞蹈相融的魅力。這樣的教學使節拍學習不再枯燥乏味,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也大大增加。
(三)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表現舞蹈動作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加入舞蹈元素,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融入舞蹈元素時不能過于強調舞蹈動作的技巧以及呈現效果,而是要重視學生舞步的創新以及情感的表達,從而對學生即興表演、創新、交流合作、觀察模仿以及綜合運用五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對此,筆者在經過相關理論的學習后,認為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舞動,感受舞蹈與音樂的融合。
以《鱒魚》(鋼琴五重奏)的教學為例。《鱒魚》的曲子是奧地利舒伯特創作的變奏曲,通過變奏再現了曲折的故事情節。第一次變奏主要通過鋼琴在高音區主奏主題,表現河水的清澈透明以及小鱒魚的活潑、愉快;第二次變奏主要通過中提琴演奏主題,描繪小鱒魚在河水中悠然自得地嬉戲的情景;第三次變奏主要通過大提琴、低音提琴深沉的音色,以及鋼琴快速、激烈的音響預示著危險即將出現;第四次變奏,音樂色調突然變暗,表示漁夫無情打破了鱒魚的生活,小鱒魚遭遇不幸;第五次變奏音樂充滿了傷感,表現作者對鱒魚不幸遭遇的同情。基于此,筆者用視頻呈現了這樣一個情境:可愛的鱒魚在小溪中悠閑地游動,隨后釣魚者來到溪邊,用魚竿攪渾溪水,導致鱒魚四處逃竄,其中還有一條鱒魚在溪水被攪渾后被釣魚者抓住。然后筆者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那條被抓住的鱒魚,要如何通過舞蹈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問題,并播放音樂讓學生進行即興表演。筆者先引導學生根據音樂旋律用舞蹈動作展現鱒魚的一開始的悠然自得,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所以接著筆者鼓勵學生自由想象鱒魚被抓到后會有什么想法,并將自己的想法用舞蹈動作表現出來。這個環節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臥倒在地,表示接受悲慘命運,而有的學生奮力扭動自己的身體,表示與命運抗爭等。在這個教學情境下,學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可以自由地把音樂與舞蹈進行結合,來表達自己對于音樂的個性化理解。
(四)通過講解舞蹈元素讓學生理解舞蹈動作
音樂和舞蹈表現形式不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能很好地理解舞蹈動作,無法理解一些舞蹈元素與音樂有什么聯系等。為了使學生能夠將音樂和舞蹈進行緊密地聯系,教師要在音樂講解中穿插對舞蹈元素的講解。如在進行《阿里郎》這首歌曲的教學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帶有朝鮮民族特色的舞蹈:勾腳趾、繃腳背,同時要吸腹垂肩、含胸。筆者首先給學生講解為什么朝鮮民族的特色舞蹈有勾腳趾、繃腳背、含胸這些動作等知識,然后一邊跟隨節奏做動作示范,一邊給學生講解什么節奏需要做哪些動作。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筆者還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授,如此可以加深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印象。總之,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真正理解舞蹈元素及其與音樂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王旭.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元素的意義與策略[J].遼寧教育,2020(01):72-73.
[2]徐曉蕾.論舞蹈元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與實施方略[D].洛陽:洛陽師范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