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擔負著重要的歷史責任,把非遺項目拓印引入中學美術課程,對傳承和創新非遺項目有著積極的影響。對中學生來說,拓印可以讓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樂趣,并且產生愉悅的情感。近年來,拓印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實踐應用越來越多,也受到了教育部門和中學美術教師的重視,文章以拓印為例,就非遺在中學美術課堂傳承的實踐進行探究。
【關鍵詞】中學美術課堂;非遺傳承;拓印;實踐探索
作者簡介:張婷(1982—),女,山東省聊城頤中外國語學校。
歷史文化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是瑰寶。為了提高青少年對歷史文化的重視程度,增強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我國加強了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傳承載體,也是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的智慧結晶,是留給后代珍貴的財富。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既要保護和繼承,也要不斷發揚和創新。中學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有著不容推辭的責任。對于拓印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要在中學美術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拓印的起源、文化內涵及方式,展示拓板、宣紙等拓印的工具,并且在美術課堂上對每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進行講解。教師在講解拓印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體驗拓印。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上紙、椎拓、上墨、取下拓片,在體驗拓印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拓印帶來的奇妙感受,從而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宣紙和墨香的熏陶。
拓印是對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復制品。在中學美術課堂中開展拓印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想象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美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拓印也是目前中學階段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善用和巧用生活素材,開展趣味拓印
教師要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和生活資源,激發他們對拓印的興趣。在具體的中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拓印素材、資源和材料,在尋找的過程中體會拓印的趣味[1]。在進行拓印創作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以比較貼近生活的內容為拓印素材,比如花朵、樹木等,讓學生通過參與美術拓印活動,提升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拓印創作,比如用木塊、毛線、氣球和蔬菜等進行拓印。拓印作為中學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其素材更多來自學生的生活,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生活經驗的過程。學生對大自然中的實物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尋找他們比較熟悉的、常見的實物作為練習拓印的素材,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拓印的素材,體會拓印的樂趣,充分利用自己找到的資源去進行各種拓印的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豐富拓印素材,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讓學生學習拓印技藝,并且了解拓印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圖案,感受文化的魅力,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弘揚和創新非遺文化。除了宣紙和拓印蠟,教師還可以不斷豐富拓印材料,讓學生嘗試利用器皿、水墨、樹葉、蠟筆等材料進行拓印,引導學生用豐富多樣的材料對古法拓印技法進行創新和改進,比如利用大自然中的樹葉。因為葉子的紋理和形狀各不相同,所以每個學生創作出的拓印作品也是不同的,都有自身的特
色[2]。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和綜合探究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學習拓印技法并動手實踐,構建共生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創作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創新能力。
三、教師要掌握拓印教學的技巧
首先,中學美術教師要學會有的放矢,深入淺出,在開展具體的拓印實踐活動之前,讓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圖片和作品,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指導學生從中尋找重要的信息。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拓印魚的時候,可以給他們播放《海底世界》的片段或者展示魚的圖片,讓學生從視頻或圖片中觀察不同的魚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拓印屬于自己的小魚。中學美術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中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欣賞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讓學生在拓印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拓印的理解。其次,教師要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拓印關鍵內容的時候可以將其改編成歌曲,以歌曲的形式講解拓印實踐活動中的重難點,還可以把一些上色的技巧改編成順口溜教給學生。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想象是繪畫的翅膀,能夠幫助學生越飛越高。中學美術教師可以用引導性或建議性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美術教師在教學生拓印樹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大膽地去想象樹葉的紋理,思考樹葉除了綠色還有沒有其他顏色,在學生進行其他實物的拓印的過程中也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去創作。
四、將拓印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拓印在中國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在公元前兩千年,很多重要事跡就已經被鐫刻在青銅或者骨板上,也有人刻在陶瓷、木材、玉石上來保存文字或者圖像,只有用于刻制長篇碑文最多的材質是石料[3]。在古代,人們將一張薄紙浸濕后再敷在石碑上,紙張干了之后,用刷子蘸點墨水,把墨水均勻地涂在紙張上,然后再將這張紙從石碑上揭下來,這樣一張拓片就完成了,這種復制文字的方法就叫作拓印。古代的人用拓印技術來保存印章、石刻上的圖案,古代的拓印技術相當于我們現代的照相機和復印機。我們既要保護和拯救一些即將消亡的技藝,還要花費人力、物力去保護我們身邊的一些比較珍貴的“活遺產”。我國目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非常重視,書法也受到了中學教師的重視,并逐漸走進中學課堂,教師可以將拓印與書法教學結合,這樣既能讓中學生進一步了解拓印這一傳統技藝,又能激發學生對書法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將中學拓印教學與書法教學結合起來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自己的拓印作品時,也會深深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心底立志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
五、開設實訓課程,傳承拓印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需要依托傳承人進行活態傳承,傳承人關系著傳承的成敗。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出現傳承危機,很關鍵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需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的生存環境已不存在。這導致之前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謀生的大部分傳承人被迫轉行,另謀出路,一部分沒有轉行的傳承人大多年齡已經很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陷入失傳的困境。所以,要真正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危機,就要解決好傳承人的問題,保證非遺技藝的傳承。中學校園傳承拓印技藝的第一件工作是開設拓印實訓課程,培養非遺技藝傳承人。學校可以開設講座,由專家和校內教師講授和拓印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保證拓印技藝的傳承,同時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拓印的興趣。拓印技藝走進中學美術課堂有利于傳承拓印文化,讓中學生在創想中得到文化熏陶。傳統文化包括民間的技藝都鐫刻著歷史的烙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要讓傳統文化不淹沒于歷史洪流中,真正形成百花齊放的盛景。
六、合理開展教學評價,鞏固課程效果
拓印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鞏固拓印教學實踐活動的效果。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對學生進行點撥,不斷為學生的繪畫作品增色,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拓印教學實踐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拓印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從而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學生創作的拓印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他們的所見所聞,學生是最了解自己的作品的。因此,在進行拓印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可以讓他們講述自己拓印的過程,談談自己創作時的想法。在對拓印作品進行評價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的發展水平,要全面并且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拓印作品進行評價,及時贊揚學生,讓學生獲得自信,使他們有想再次參加拓印實踐活動的愿望。教師要恰當地對學生的拓印作品進行教學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中學美術教學活動的始終,并且關注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情感和態度。
學習拓印技藝能使學生在中學美術課堂上獲得美的體驗,讓學生獲得全新的感受,逐漸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拓印技藝的傳承和創意表現,提升拓印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使作品充滿新意。這樣能激發學生對書法等藝術學科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實現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特點,不斷創新拓印教學實踐方式,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中學非遺傳承之路,開設拓印教學實踐課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中學美術教育中開展拓印活動能夠促使學生觀察事物,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因此教師要在中學美術課堂中將拓印引入教學實踐中,利用合適的拓印材料,掌握拓印教學的技巧,將拓印技藝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對學生的拓印實踐及時進行有效的評價。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國家鼓勵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印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傳承價值。將拓印技藝引入校園,鼓勵學生進行拓印實踐活動,能夠實現拓印技藝的傳承,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等。中學傳承拓印的實踐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和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值得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顧燕.印海無涯“圖”作舟:拓印活動在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教師,2015(06):67-68.
[2]俞啟慧.現代拓印版畫技法:從蟬蛻變術演變而來的藝術[MI.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3]尹少淳.核心素養時代美術教師的成長[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