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增強小學教育水平,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新課改的逐步落實下,教師更應當積極提高自身教學標準,轉換教學觀念,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分析,完善教學活動設計,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知識運用能力。但就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認識到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的重要性,進而導致教學效果難以提升?;诖耍恼轮饕獙πW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深度推進此課程開展的有效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深度推進;策略
作者簡介:陳青(1977—),女,江蘇省東臺市第一小學。
隨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逐步落實,學校應當積極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與課程教學相融合,逐步增強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理解,以此突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與此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完善傳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現有的教學模式,通過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水平。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將其作為課程主題,通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義務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蘊含著諸多教育內容,除了各個學科知識以外,也包含著其他自然知識,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快樂,同時學生也能夠在探究過程中,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通過自主探究逐步驗證知識內容,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彌補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1]。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推進中存在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與文化課程教學而言存在較大差距,比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少教材,因而教師必須要根據教學經驗完成教學大綱的制作,同也要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教學資源,保證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由于綜合實踐課程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教師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經常會面臨著挑戰,實踐活動的課程開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教師認知不足,學校設施不足
與其他課程的教學活動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論。但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老師在開展教學時,卻沒有認識到該課程與普通學科之間的差距,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然采取傳統的教育方法,將學生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指標,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目的難以實現。而且此種教學方法與雙減政策相背離,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只是為了課后作業和考試成績而努力,這與教育教學的初衷并不相符[2]。
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應用到諸多教學設備,以此來保證活動開展的效果,但就當前小學教學情況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能圍繞著課堂教學設施而展開。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活動,則因為設施不全,難以得到順利開展。
(二)教學內容重復單一
部分學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過于重復單一,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并未綜合考慮實踐活動課程的趣味性。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有些教師也過于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而忽略了其他知識內容的教育作用。比如,人與自然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應用較為廣泛,雖然此模塊教學內容趣味較強,但如果只是圍繞著這一模塊開展教學,并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會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膩煩心理。教學內容的重復導致教學效果難以全面彰顯。如果不同的年級選擇的是相近的教學內容,而這些教學內容又恰好有著相似的教學目標,并不存在層次遞進的關系,進而就會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參與感和興趣較低,很難收獲綜合素質的成長。出現此種教學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安排操作實踐活動課程時,學校和教師并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特點,也沒有綜合分析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差異,缺乏學科內容的進階性規劃,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三)評價方式較隨意
評價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主要因素。但就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情況來看,其主要評價方式包括檔案袋評價、考核評價等。雖然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已經應用到整個評價環節之中,但具體的評價效果卻十分有限,評價內容也并不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3]。比如,教學評價的方式較為隨意,雖然學校會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但學校提供的評價標準及評價表格更適用于所有年級,評價內容也大致相同,缺乏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針對性評價。這也就意味著教育評價工作只是流于表面,無法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或者大部分學校在進行教育評價時,只是通過試卷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試卷命題只是一些常見的理論知識,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檢測而言,并無較大作用。這些問題都暴露出課程評價方式單一性的缺點。
(四)教師培訓活動簡單低效
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一般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代理,缺乏專職老師。也正是在此種教學情況的影響下,導致綜合實踐課程的備課情況及教學水平都較為落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面對不同老師的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自然就難以得到有效提升[4]。提高教師教育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學培訓,而學校在培訓教師時也較為隨意,沒有結合教育需求選擇培訓內容,對培訓教師缺乏管理標準,因此導致最終培訓效果不明顯。就當前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培訓情況來看,大部分培訓人員認為組織培訓活動難以滿足其工作需求,雖然學校也在不斷挖掘培訓內容,但教師并沒有十分認可最終的培訓效果。
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推進的策略研究
(一)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強調學生應用各個學科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項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生活及個人發展的需求,迎接現代化社會的挑戰。而在進行教學規劃的過程中,學校與教師也應當結合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和資源情況,完善課程規劃,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效果能夠得到充分展現。
教師要合理設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針對教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規劃,結合不同學校及其不同地域特點,整合現有教育資源,開發出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學內容。通過設置多元化的教育活動,例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增強學生的價值認知,培養學生的集體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圍繞學生生活開展相應的服務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及熱愛生活的態度,讓學生愿意并積極參與到社區和學校的活動之中。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各個現象,開展相應的課題,通過動手操作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培養學生使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完善,實現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化,使得教育教學活動效果能夠充分發揮,達到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教學深度,讓每一位學生在綜合實踐學習中能夠有所收獲。
(二)完善教育評價機制
結合教育評價問題可以發現,如果評價工作并不能凸顯出自身的作用,采取分層評價的管理方式,那么其最終的評價效果也難以得到充分體現。要想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開展,實現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就應當解決教育評價過于隨意的問題,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實踐活動課程中的課堂參與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有所收獲。因此,學校要積極構建并完善評價方式,通過針對性評價對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核。學校應當積極研究實踐課程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大致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有效的評價指標及評價內容,確保評價的合理性。比如,針對三年級的學生需要評價其探究能力,綜合考核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及參與度;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則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與鞏固,在考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綜合評價,以此來提高評價效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應當成立相應的實踐活動課程小組,并組建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以及教研組,由教務處等多個職能部門承擔對課程管理規劃、協調組織等責任,并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基本方案,通過對校內外資源的合理利用,統籌內外部關系,加強校內與校外活動場所之間的關聯,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高效開展。同時,學校還應該積極構建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每所學校應當至少配備一名以上的專任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而各學科教師也要積極發揮出學科優勢,主動承擔教育任務,獲取家長及校外活動場所的支持,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提供資源支撐。另外,由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通過培訓來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也應當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充實自己,通過參與骨干教師交流會等多種方式,學習先進的教學觀念,強化自身的教學水平。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入了解學生需求,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完善實踐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有所成長。
(四)結合實際生活完善教學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之間息息相關。那么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就應當與實際生活相關聯,通過將生活內容融入實踐教學的方法,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并結合這兩項因素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尋找教育主題,以此來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此外,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知識,養成學生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傊C合實踐教學活動可以結合生活現象、自然現象開展教學,實現生活化教學。教師要推動實踐課程的落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觀察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培養,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成長。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照明燈完成教學活動。首先,在教學開展前,教師可以搜集各式各樣的燈具圖片,并制作成精美課件,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隨后通過猜燈謎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請問同學們知道古代用什么照明嗎?現代呢?”學生會回答:“古代用油燈,現代用電。”老師再次提問:“那你們知道電是怎么來的嗎?”針對老師的這個提問,由于學生不懂此方面的知識,因而會感到迷茫,這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找出電是怎么被發明的,并聯系實際探究生活中常見的發電形式。在此種教學模式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實現高效開展,學生在掌握知識時也更加輕松、簡單。
結語
總而言之,在深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教師要尊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學生針對性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及團隊能力等,真正實現全面成長。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反思自身的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充實自我,提高教學水平,更好地開展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艷紅.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1(28):26-27.
[2]呂楊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途徑探微[J].學苑教育,2021(26):49-50.
[3]王靜.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核心素養的培養[J].智力,2021(24):126-127.
[4]丁宏達,匡欣竹.試論如何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活化[J].小學生(下旬刊),2021(08):105.
[5]李海虹.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思考[J].新課程研究,2021(2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