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體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學科。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采用陪伴教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成為一種主流趨勢,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對于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陪伴教育;小學體育;游戲教學;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仲艷(1982—),女,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第三中心小學校。
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體育教學的教學理念及思路正逐步發生變化,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是當下小學體育教師須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對陪伴教育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實際應用產生的作用進行分析,以期對現階段小學體育游戲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1]。
一、當前小學體育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失
大多數小學生對小學體育學習的參與度較低,其主要原因包括興趣不足、運動難度偏高、運動量過大等,也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在其他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擔心出錯,被同學笑話等。若教師沒有結合學生實際學情設計體育游戲教學內容,就會導致部分運動協調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完成難度過高的體育游戲活動,最終影響學生對于體育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對教學的松懈
部分小學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的重要作用缺乏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能全面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訓練,導致學生的運動能力無法顯著提升。還有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時為追求省時省力,將教學流程化繁為簡,只為學生做簡單的講解,并未做任何動作示范和詳細講解,對學生的錯誤動作也未給予糾正。
(三)師生間缺乏交流
在現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師生之間溝通嚴重不足的情況,部分小學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未設置實質性教學內容,只要學生之間沒有打架情況發生,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就處于放任狀態,以至于體育課堂成為學生的活動課,最終導致小學體育教學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二、陪伴教育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以陪伴教育激發學生參與游戲的興趣
陪伴教育對于學生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須遵循陪伴教育的基本理念,合理運用體育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比如,在運動熱身準備環節,教師可將傳統的定位操練習、慢跑練習等轉變為游戲化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共同參與聽號組隊、跑步造字等游戲。正式游戲開始前,教師要為學生演示游戲的具體流程。游戲過程中,教師須擺脫指揮者的身份,成為游戲的參與者,陪伴學生共同完成體育游戲,進而達到運動熱身準備的效果。
同時,學校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大型戶外活動,如可以開展爬山、郊游、市內運動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有參與感。春秋兩季是極為適合進行郊游的季節,在天氣較為晴朗的日子里,教師可組織學生外出郊游,去學校附近的公園、動物園等,并按照學生在郊游中的表現情況適當給予學生相應的獎勵。教師組織學生到室外參與游戲活動,在進行體育運動的同時游玩,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戶外運動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潛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
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應用陪伴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身份發生了轉變。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深度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陪伴學生參與體育游戲,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使其能夠積極參與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而實現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以陪伴教育為基礎開展多樣化體育游戲教學
體育教學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及身心健康成長具有巨大作用。小學體育教師須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避免教學過程中產生松懈等情緒狀態;以陪伴教育為基礎,高質量開展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以跑步訓練為例,教師須嚴格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的特點來設計依托于跑步活動的多樣化體育游戲。如教師可采用“移花接木”、快遞情報等多種體育游戲引導學生開展跑步訓練。為進一步確保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在訓練前為學生演示游戲方法,并陪伴學生共同完成游戲,幫助學生解決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游戲環節結束后,教師還要為學生講解跑步的動作要領,糾正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的錯誤動作,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跑步的動作要領,進而促進其身體素質的提升。
課堂教學后,教師須及時進行教學總結,分析教學目標是否順利實現,評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及不足之處,并制訂教學改進方案,以優化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學校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學校周邊的運動場地舉辦運動比賽,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比賽過程中,教師須全程陪伴,以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對專業比賽的認知程度。
(三)通過陪伴教育促進師生加深溝通和交流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體育教學仍采用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為學生示范體育動作,學生被動模仿教師的動作,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這導致教師無法準確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也始終無法激發。
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須轉變教學理念,合理應用陪伴教育模式,在體育游戲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生的朋友,積極主動地與學生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體育游戲教學發揮出應有作用。
比如,在講解肩肘倒立這一部分內容時,部分學生對此存在畏難情緒,在與教師溝通的過程中表現出抗拒心理。為此,教師須積極與學生溝通,鼓勵學生努力嘗試完成動作,不必畏懼失敗,并以游戲化教學的方式進行肩肘倒立教學。
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成為小組成員,陪伴學生完成肩肘倒立練習,并比較哪個小組堅持肩肘倒立動作的時間更長。教學后,教師須主動與學生溝通,詢問其完成肩肘倒立動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了解其在鍛煉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并指出學生動作中存在的錯誤,對學生給予必要的鼓勵及肯定。
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應用陪伴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開展有效的溝通交流,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想法,并可依據學生的想法調整教學策略,最終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度,進而確保小學體育教學達到理想效果。
(四)優化體育游戲教學組織形式
1.采用異質分組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體能水平和個性特點對其進行合理分組,以促進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進行異質性分組時,教師應盡量避免只根據體育技能水平、身體素質等因素進行分組,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重視學生之間的能力互補。
體育游戲教學多在戶外進行,學生的活動空間比較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充分利用場地,加強團隊之間的溝通協作。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異質分組能夠為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供內在的動力。
2.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在課堂教學和小組教學中,體育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角色轉換,使學生化身教師角色,體驗課堂教學。這種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對被選中擔任教師角色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必要時給予其相應的引導和激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師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方式能夠有效改變單一的教學信息傳遞模式,使單向的教學變為雙向的信息交流。扮演教師角色的學生能夠在體驗過程中對體育游戲教學產生新的認知,獲得思維認知能力的發展,更積極地參與到后續的教學中。
3.充分利用肢體語言激發學生情感
在體育游戲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肢體語言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動力,提高其課堂參與度。教師可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通過采取適當的目光、手勢等肢體語言來達到激勵、表揚和提醒學生的目的。
例如,學生成功完成動作后,教師與學生擊掌鼓勵、點頭認可均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鼓勵,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游戲教學的熱情。
(五)轉變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在開展體育教學評價時,教師須遵循陪伴教育的基本理念,轉變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態度、意識、運動能力和運動成績,為學生提供準確的反饋信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參與體育運動,進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教師須轉變以學生考試成績為單一評價標準的教學評價模式,采用在陪伴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觀察并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缺點的方式,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引導其養成良好的運動能力和努力拼搏的個人品格,為其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具體而言,體育教師首先需要明確體育游戲教學目標,如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學生習得什么體育運動技能等。接著,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段和游戲內容制訂準確全面的評價標準,保證體育游戲評價標準的可測量性。體育游戲結束后,教師應該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對學生進行客觀而準確的評價。期望式評價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努力發展,認識自我。教師需要發揮體育游戲評價的發展功能,通過評價結果反映出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進行體育游戲教學和育人方式的優化和完善。
完成教學評價后,教師須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詳細講解教學評價結果,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體育游戲教學中應用陪伴教育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能夠較好地保障小學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懷與鼓勵,最終使學生在體育游戲教學中有所收獲,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東博,張強.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困境與突破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2):41-47.
[2]楊伊,任杰.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70年:兼論人工智能對體育教育的影響[J].體育科學,2020,40(06):32-37.
[3]姚瓊,張懿,馬曉偉.民俗民間體育文化在中小學傳承的價值和策略:以雷州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20(02):97-102.
[4]熊文.質疑與辨正:學校體育健康追求的強度關聯:基于體育課程教學特定運動強度的審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01):86-98.
[5]李雙軍,張慶亮.同伴體育教學模式對3~4年級小學生友誼質量的影響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1,37(04):69-74.
[6]李興盈,汪曉贊.基于體育課堂觀測的小學生身體活動水平及教師教學行為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