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1874—1965),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文藝評論家,20世紀英國最知名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長壽作家,活到了91歲,是20世紀版稅最高的風云作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他的一生比他的小說還要精彩。
毛姆是出生于法國的英國人。他的父親羅伯特·毛姆是英國大使館派駐巴黎的律師。三十五六歲時,羅伯特·毛姆過上了好日子,他覺得自己有錢到可以娶妻了。于是,39歲時,他娶了一個迷人的、比他小16歲的年輕女子伊迪斯。毛姆一家在巴黎愜意地生活了差不多七年時間。性格活潑、喜好交際的羅伯特賣力工作,伊迪斯則負責料理家務,撫養三個接踵而至的兒子:查理、弗雷迪和哈利。1874年,伊迪斯生下了她的第四個孩子,又是一個男孩兒,這個孩子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毛姆。
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幼年是毛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的三個哥哥分別比他大十歲、九歲、七歲,早早地被送到英國讀書去了,只在過節的時候回來。所以,小毛姆過的是被驕縱、溺愛的獨子生活。父親整天在辦公室,他睡著了爸爸才回來,心愛的媽媽完全屬于他一人,這段充滿親密和愛意的記憶永遠留在毛姆心間。對小毛姆來說,母親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毫無保留地愛著她,她的愛也給他實實在在的安全感。他知道,母親的注意力永遠在他身上。除了他們之間親密的關系,其余的一切他都不在乎。毛姆最開始去的是一所法語走讀學校,所以他的法語比英語說得流利多了,有時還會混在一起說。哥哥們回巴黎會讓毛姆興奮,盡管這打破了他日常的生活規律。
一道陰霾劃過幸福開心的日子:毛姆的母親得了肺結核。在19世紀,肺結核是不治之癥。為了治療肺結核,伊迪斯又懷孕了。當時的人們認為,分娩會讓患肺結核的女人強健起來。這次好像又是個男孩,但后來流產了。1881年春,伊迪斯再次懷孕。但到了這時,她已經對這種療法不抱多大希望了。快到年底時,她意識到自己快要死了,孩子們將很快失去母親。懷著八個月身孕且病入膏肓的她用盡全力在黑裙子外面套上她最喜歡的白色錦緞晚禮服。她悄悄出門拍了張照片,想讓兒子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樣子。1882年1月24日,伊迪斯生下一個兒子,但孩子第二天下午就死了。不到一個星期后,41歲的伊迪斯也死了。那是一月的最后一天,毛姆的8歲生日剛過去六天。
母親過世后,毛姆一直生活的那個安全、快樂的世界戛然而止,而且永遠終止了。母親臨終時,哥哥們被叫到她的床邊。不久后,他們就返回了英格蘭,只有毛姆一個人留下來盡力應對深切、可怖的痛苦。他對母親的愛是熱烈的、沒有理性的。失去她后,他永遠也沒能坦然面對。他一輩子都把他母親最后的那張照片放在床頭,連同她的一縷長發,這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兩份財產。甚至在他極其老邁之時還承認,母親的死讓他難以釋懷。

伊迪斯的過世,不僅給她的兒子毛姆帶來極大的痛苦,也擊垮了她的丈夫羅伯特。雖然羅伯特盡力安慰毛姆,但他很少見到小兒子,兩人關系比較生疏。毛姆的父親一周有六天都在辦公室,只有星期天毛姆才能跟父親在一起待上一會兒。妻子病逝后,他的身體也日漸衰弱,氣色越發不好,老是惡心、疲倦、疼痛,這是胃癌的癥狀。1884年6月24日,妻子去世兩年半后,羅伯特﹒毛姆也撒手人寰。60歲的羅伯特雖然職業生涯漫長辛苦,卻只留下不到五千英鎊的遺產給四個兒子分。羅伯特唯一的弟弟,肯特郡惠斯泰布爾的牧師亨利﹒毛姆被指定為男孩們的監護人。處理完后事后,兄弟四個從法國搬到英國。毛姆的三個哥哥早就適應了海峽另一邊的生活。變化不太大,大哥查理回到劍橋大學,二哥弗雷迪和三哥哈利回到他們就讀的學校。但對于10歲的毛姆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父親,離開了生活了十年的法國。他無法想象從此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與叔叔嬸嬸生活在一起將會有怎樣的遭遇。
毛姆在忠實的保姆的陪伴下踏上了去英國的旅程。九個小時后,他們看到在碼頭上等候的亨利·毛姆牧師,他一身黑衣、留著胡子、面色凝重。他們又走了二十多英里路才來到惠斯泰布爾的牧師寓所。在毛姆上床前,叔叔對他說:他們雇不起保姆,那個女人必須盡快返回法國。第二天,保姆就離去了。回顧在英國的童年生活,毛姆覺得這個時期給他一種徹頭徹尾的凄涼感。即便到了晚年,痛苦的回憶仍令他渾身戰栗。在當時的情形下,這個孩子確實值得可憐:10歲就成了孤兒,被托付給親戚照管,生活在陌生的國度里。沒有了溺愛、放縱、溫暖、歡樂和與父母在一起時的奢華生活,沒有了舒適的公寓和高雅的社交生活,他發現自己置身于一個荒涼、陌生的環境中,再沒有人把他當成寶貝。

無論是他的叔叔,還是他的嬸嬸,都并非故意不友善,他們只是一對枯燥乏味、缺乏想象力的夫妻。他們本身沒有子女,也沒有跟孩子打交道的經驗。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他們擔心這個小男孩變得吵鬧、無禮、粗魯,打破他們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毛姆的叔叔尤其自私、頑固不化。最初在牧師寓所的日子所造成的不幸記憶在毛姆心頭壓了許多年。隨著時間流逝,陌生感漸漸消失。到了1884年秋末,毛姆基本上已經適應了新生活,但新生活是孤獨的。強制隔離和缺少關愛導致毛姆的性格從合群開朗變得離群拘謹。毛姆孤獨的另一個原因是口吃。在法國時他還沒有這種跡象,到了英國就很明顯了,這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恥辱。
叔叔的書房成為毛姆的避難所。在這里,毛姆開發出人生的一大愛好。這種愛好給他帶來樂趣和靈感,促使他認清自己有講故事的天賦,同時也讓他變得更加內向。書對他來說是莫大的安慰,是最可信賴的庇護所,讓他逃離一切生活的痛苦。牧師的書房為他提供了一個合適的避風港。但如果毛姆認為生活就此安定下來了,他就錯了。1885年5月,到英國不到九個月,他的生活有了大的轉變,他被送到了學校。毛姆去的學校是坎特伯雷國王學校。去上學之前,毛姆已經習慣了孤獨。他對集體生活毫無準備,討厭沒有隱私的生活,同學們的胡鬧、玩笑和頂嘴也令他難堪。因口吃而遭受的折磨和奚落讓他縮成一團。他雖然渴望受歡迎,卻缺少討人喜歡的能力和自來熟的本事。盡管存在這些障礙,毛姆的功課卻很棒。三年后,他獲得了獎學金和穿黑色禮服的特權。毛姆本打算像哥哥們一樣讀劍橋大學,但對學校的厭惡削弱了他對學業的野心。他一心想盡快離開,即便會犧牲他的劍橋生涯也在所不惜。16歲的毛姆赴海德堡大學研讀文學、哲學及德文。他在德國待了一年,又回到英國。
18歲時,毛姆的嬸嬸去世。毛姆雖然喜歡他的嬸嬸,但離家太久,她的離世只給他帶來輕微的痛苦。嬸嬸去世后,毛姆去了倫敦圣托馬斯醫學院學醫。毛姆依然渴望受歡迎、被接受,但也依舊害羞,口吃依然是個障礙。他對同齡人抱有好感,盡管他們沒有多少共同點。臨近畢業,毛姆的叔叔去世了。他對這位老人沒有感情,甚至從來沒有喜歡過他;他自私了一輩子,對愛他的妻子自私,對由他負責照顧的男孩漠不關心;他并不是一個殘忍的人,而是一個愚蠢、嚴苛的人。五年后,毛姆拿到了圣托馬斯醫學院的畢業證書,從此他可以以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會員的身份行醫了。但毛姆卻放棄了當醫生的機會。這是因為還在醫學院學醫時,毛姆寫了一本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這本小說很成功,銷售得很好。這本書的成功讓他下定決心棄醫從文,不過事后他有點后悔。“可惜我放棄得太早了,”他說,“我是個十足的傻瓜。我本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寫作,這樣就不至于在財務困境中苦苦掙扎了。”想盡快揚名立萬的毛姆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之中,只是他當時意識不到,從成功發表第一篇小說到他真正獲得成功還要等上漫長的九年時間。
除了第一部成功的小說,為毛姆帶來名望和財富的是他創作的戲劇。毛姆用自嘲的口吻說,寫劇本只是因為“把人們說的話寫在紙上似乎沒有構建一個故事那么難”。同時,毛姆也注意到,在戲劇上取得成功能換來及時的經濟回報,這是寫小說不太可能辦到的。毛姆后來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劇作家。他的編劇生涯持續了三十年,給他帶來名望、魅力,使他成為大富之人。他寫了三十個足本劇,他的作品被搬上全世界的舞臺,拍成電影,一次次流行起來,并被譯成多國語言。
毛姆聲名鵲起之時,他的三哥哈利卻自殺了。三個哥哥中對毛姆的戲劇作品最感興趣的是哈利,他也想成為一名劇作家。哈利出版過一本詩劇集,可惜,這種類型過時了。哈利脾氣很好,不會嫉妒弟弟的成功,但毛姆的成功無疑增加了他的自卑感。不知是懼怕失敗、不幸的戀情、丑聞的威脅(哈利是同性戀),還是僅僅因為陷入了慢性抑郁,1904年7月,哈利自殺了。哈利的自殺令人震驚,但一如往常,家里人很少談及此事。羅伯特·毛姆的四個兒子個個都有抑郁癥。毛姆有充沛的活力和勃勃的野心,以及無法滿足的好奇心,所以大部分日子過得有價值。哈利則不然,他過的那種生活讓他走上了不歸路。盡管毛姆很少有勇氣提起此事,但哥哥可憐的自我毀滅困擾了他很多年。
前五年毛姆的心思全在戲劇上,現在他的興趣減弱了。他越來越想寫小說了。“在應戲劇之急寫了幾年劇本后,我再次把熱切的期望寄托于小說這片廣闊自由的領域。”毛姆創作的這部小說是《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是略有瑕疵的佳作,充分暴露了毛姆作為小說家所有的長處和弱點。盡管有瑕疵,《人性的枷鎖》依然是毛姆的主要成就。毛姆從他的個人經歷中選取了大量素材,很多地點、情境和次要人物都可以從生活中辨認出來。

功成名就的毛姆有了想結婚的打算,他認為“婚姻會給我帶來安寧,擺脫戀愛的紛擾,以及隨之而來令人煩惱的復雜情況。這種安寧可以讓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必浪費寶貴的時間,不必心煩意亂,過上一種安寧、穩定、有尊嚴的生活。”毛姆有意中人,這個意中人是年輕的女演員蘇﹒瓊斯。蘇有古銅色的皮膚,秀發高高盤在頭頂,藍眼睛,身材豐滿撩人。蘇的婚姻不太幸福,和丈夫分居后想在西區找份工作。毛姆立即被蘇的性感美吸引了:“她有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笑容。”吸引他的還有蘇的幽默感和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她大方、心腸軟,咯咯笑起來時是那么地甜美,性感得讓人無法抗拒。
除了外在的性感,蘇身上還有很多品質對敏感、脆弱的毛姆富有誘惑力。毛姆跟她在一起很自在。她和善、豁達,能撫慰他的心靈。她脾氣好,身上有惹人愛的孩子氣,喜歡搞惡作劇;她常常開懷大笑,有時安安靜靜坐在一邊,不需要有人跟她說活或逗她開心。盡管婚姻失敗,事業不成功,蘇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她的樂觀和活力抵消了毛姆憂郁的情緒和飄忽不定的性格。最重要的是,蘇渾身散發著充沛的母性光輝。顯然,這對毛姆來說是無法抵抗的誘惑。
論社會階層,毛姆完全可以娶一個遠比她出身高貴的女人,這樣一個迷人成功的男士被認為是理想的結婚對象。然而,蘇才是他想要的女人,他愛她。不出去演出時,蘇大部分時間都小心謹慎地在切斯菲爾德街度過。毛姆已經習慣了這個溫暖舒服的女人為他營造的避風港。她理解他,完全接納他。她天性隨和,不需要她時絕不會打擾,也不會提討厭或難以實現的要求。她自信,也給毛姆信心,毛姆雖然看起來很老練,實則經常焦慮,缺乏信心。簡而言之,他信任她,他想要她,并相信他們倆能過上美好的生活。
毛姆決定向蘇求婚。他買了一枚昂貴的訂婚戒指:一圈鉆石繞著兩顆大珍珠。毛姆來到她的小套房。蘇美麗動人,和往常一樣深情地擁抱他,和他談她的戲。但毛姆總感覺有點不對勁,她似乎焦躁不安,有時幾乎處于歇斯底里的邊緣。毛姆平靜地說出了那句話:“我是來向你求婚的。”但蘇平靜地拒絕了他:“我不會嫁給你。”這段往事深深銘刻在毛姆的腦海里,在以后的五十年里都沒有釋懷。他真心愛過她,以為能跟她過上幸福的日子。毛姆沒有預見到,隨著失去蘇·瓊斯,他也永遠失去了對這種滿足感所抱有的全部希望。
蘇之所以拒絕毛姆,是因為她心已有所屬,她打算嫁給安格斯·麥克唐納。麥克唐納是個英俊的冒險家,精力充沛,魅力十足。與麥克唐納結婚后,蘇跟隨麥克唐納回到英格蘭,在坦布里奇韋爾斯附近安了家。但蘇和麥克唐納的婚姻并不幸福,因為她和丈夫并沒有什么共同點。人到中年的蘇變成了一個紅臉龐的胖女人,演藝事業也被她完全拋到了腦后。她開始酗酒,麥克唐納則沉迷于其他女人,她人生的主要興趣只剩下了養寵物狗。1948年,她死后葬在格萊納姆,那是她丈夫在愛爾蘭的老家。造化弄人,有情人天各一方。
情場失意的毛姆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到倫敦。毛姆又遇到一個女人。一開始,他只是覺得她有趣、有魅力,但并沒多想,直到命運再次將她帶入他的視線。一段短暫、輕松、無牽無掛的戀情似乎是幫他緩解失去蘇的悲傷的良方。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即將卷入一生中最漫長、最悲慘、最具毀滅性的關系。這個女人是西里爾·韋爾康,是美國制藥大亨亨利·韋爾康的太太。但這對夫妻的婚姻并不幸福,在認識毛姆的時候,這對夫妻已經分居了。

西里爾的歡樂和活力給毛姆帶來快樂,他欣賞她總是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他尤其樂于炫耀她本能的時髦。后來,西里爾為毛姆生下女兒麗莎,可毛姆一點喜悅的心情都沒有。他覺得,他被套牢了。西里爾和丈夫離婚后,毛姆必須娶她為妻,這讓毛姆有種被騙的感覺。毛姆答應過要娶她,現在他要實踐他的諾言。1917年5月26日,毛姆和西里爾結婚。但毛姆并不愛西里爾,“我娶你是因為,我準備為自己的愚蠢和自私付出代價;我娶你是因為,我認為這對你的幸福和麗莎的利益而言是最佳選擇,但我娶你不是因為我愛你。”在這種情況下,婚姻的不幸也就不足為奇了。毛姆害羞、沉默寡言、高度自律,回避任何形式的感情外露。相較之下,西里爾容易激動、情緒起伏不定、自我放縱,喜歡大吵大鬧。她從不讀書,對打牌也沒有興趣,只喜歡買昂貴的服裝和家具。兩人的性格不合,興趣迥異,這讓他們的婚后生活如地獄一般。
1920年的整個夏天,毛姆都在盡職盡責地扮演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但現在他打算逃走了。他和西里爾的關系變得異常惡劣,必須為將來做一個嚴肅的決定。這對夫妻不合適到令人無望,他們非常不幸福。毛姆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他震驚地意識到必須得做點什么了。這對夫妻終于分居了。1929年5月,毛姆和西里爾離婚,理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毛姆終于擺脫了這場令他厭惡的婚姻。“我和她結婚時犯了個錯誤,”他寫道,“我們,我和她,沒有任何共同點,我以為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卻給她和我都沒帶來幸福。”西里爾死于1955年,時年76歲。當毛姆獲知她的死訊,他最強烈的感受是解脫,“我不會虛偽到假裝為西里爾的死深感悲痛。她自始至終都從未停止過讓我痛苦。”他終于擺脫了供養這個跟他已離婚三十年的女人的責任。毛姆既沒有參加西里爾的葬禮,也沒有出席她的追思會。
毛姆不僅是異性戀,更是地地道道的同性戀。毛姆一生曾對一系列男性伙伴產生強烈的依賴感,沃爾特·佩恩是最早的一個。這種關系有一種明顯的模式,從性關系開始逐漸轉變成親密的朋友、情人,對方身兼數職,既是秘書,又是伴侶,同時也是協調者。毛姆和佩恩交往了二十多年,佩恩之后是杰拉德﹒哈克斯頓。杰拉德是美國人,他們在“一戰”時相識。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里,他成了毛姆生活的中心。他們的相遇意義深遠,這是毛姆一生中最重要的關系。杰拉德的樣子和個性是毛姆無法拒絕的類型:有點機會主義、放蕩、自我放縱、好脾氣。毛姆完全臣服于這個青年,幾乎從各個方面來講,他都是一個理想的伴侶:英俊、快活、友善、愛冒險,脾氣隨和,很有幽默感。杰拉德天生是個自來熟,善于和別人打交道,為毛姆的創作搜集素材。毛姆只有和杰拉德才能充分討論腦子里構思的故事。毛姆到世界各地的旅行,杰拉德都陪伴在左右,毛姆承認杰拉德為他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杰拉德酗酒,經常制造麻煩。而毛姆年近七十,需要平靜的日常生活。在互相陪伴三十年后,二人同意分開。毛姆給了杰拉德三萬五千美元。分手后,杰拉德得了嚴重的胸膜炎。毛姆很擔心,把他送進了美國最好的療養院。X光透視結果顯示,杰拉德染上了嚴重的肺結核,并且病情在迅速惡化中。毛姆每天守在他床邊好幾個小時,悲痛欲絕。無論是轉換療養院和醫院,都于事無補。52歲的杰拉德與世長辭。

毛姆傷心欲絕,被悔恨折磨。在為杰拉德舉行的葬禮上,毛姆痛哭失聲。在回復如雪片般寄來的吊唁信時,毛姆傾訴失去摯愛的不幸與痛苦。“杰拉德的死給我造成了沉重打擊,我很難應對沒有他的生活。我迷失、絕望、孤獨。”杰拉德的死讓毛姆無法承受。毛姆在哀悼死去愛人的同時也在哀悼自己的過去,那些與杰拉德一起旅行和冒險的歲月。至關重要的是,作為一名作家,他哀悼的是將他那些經歷寫成小說的藝術沖動和靈感。“我生命中的最美好的時光,那些四處游蕩的時光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過去的三十年里我寫的東西都和他有關,哪怕只是他幫我打的手稿。”杰拉德仿佛有護身符的能量,沒有他就寫不成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確實如此:毛姆在杰拉德死后創作的作品確實不多。
接替杰拉德的是艾倫。艾倫缺少杰拉德的活力,但他清醒、謙虛、親切、溫柔。毛姆的身體會越來越虛弱,他想要一個無私的、體貼的、能給他養老送終的人,艾倫會很高興這樣做。有了艾倫,毛姆不必擔心爭吵,或在客人面前出丑:艾倫很聽話、性格溫和、有禮貌,時刻渴望討雇主歡心。毛姆很快就完全依賴上他,信任他、喜歡他。當然,一切并非完美:艾倫沒有杰拉德的機智、魅力和老辣,更沒有他的大膽。當然,他也沒有杰拉德的優雅和格調。杰拉德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被認為與毛姆擁有同等的社會地位;而艾倫是工人階級出身,說話帶倫敦東區口音,而且態度逢迎,這必會將他置于不同的地位。艾倫也沒有杰拉德聰明,除了對繪畫有一點了解,他對其他的東西一無所知,對讀書也沒有興趣。

在艾倫溫順的外表下面,掩藏著他對毛姆的家人,特別是對毛姆的女兒麗莎的仇恨。麗莎全家都喜歡艾倫,沒有任何一個人意識到表象下潛在的怨恨。而這種深藏不露的怨恨最終給毛姆帶來了災難。艾倫堅信麗莎會搶走本屬于他的東西。他決心挫敗麗莎,盡其所能讓毛姆與他的女兒麗莎為敵,但他必須小心行事。毛姆不是傻瓜,在他面前公然批評麗莎會弄巧成拙。但后來一個絕佳的機會突然自己蹦出來了,毛姆決定出售他收藏的印象派畫作。艾倫趁機制造麻煩,麻煩越變越大,操縱并整個毀掉了毛姆的余生——他與女兒的關系,以及他死后很多年間在世人眼中的名望。
毛姆快90歲了,是個很老的老人了,他的思維在退化,抓住現實的力氣也越來越小。有艾倫這個伊阿古在耳邊不停地說他家人的壞話,毛姆確信他們是背叛、貪婪的小人也不足為奇。艾倫告訴毛姆,有人看見麗莎在毛姆的別墅數錢、列清單,走來走去,仿佛她才是別墅的主人,麗莎只對他的錢感興趣。更重要的是那段不幸的婚姻使毛姆對西里爾的憎恨從未停歇過:麗莎是西里爾的女兒,他在麗莎身上看到了太多西里爾的印記,他永遠也忘不了她們母女之間的聯系。艾倫的如意算盤是說服89歲的毛姆,麗莎并非他親生,然后否認他和麗莎的父女關系。然后毛姆將他收為養子。一旦辦好收養手續,下一步顯然是剝奪麗莎的繼承權,將艾倫列為毛姆的繼承人。麗莎為了奪回繼承權,終于和父親對簿公堂。這個案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他們將整個事件變成了一場畸形秀,一個充滿了丑聞、八卦和偽善的鬧劇。這個案件讓晚年的毛姆名譽掃地,成為大家的笑柄。
毛姆一生取得了至高的成就,獲得文學勛爵封號,作品賣了八千萬冊。他表現出無限的智慧,對人性有敏銳的洞察力,很少有人會料到晚年的他會陷入丑聞之中。眾叛親離,大小便失禁,毛姆完全瘋掉了,時刻處在恐懼和痛苦之中。在極度的痛苦中,毛姆離開了人世。一代傳奇,就此落幕。
毛姆對藝術的熱愛以及誠心的奉獻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也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可以這么說,他將再次抓住未來幾代人的心,他的位置穩如磐石:薩默賽特·毛姆,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