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等西方國家領導人舉行了電話會議以商討烏克蘭危機,意大利和加拿大總理、英國首相以及歐盟和北約組織的領導人也參與了這次討論。目前西方各國對俄羅斯可能進攻烏克蘭的擔憂與日俱增,多個國家已經宣布從烏克蘭全面撤僑。與此同時,俄羅斯更在俄烏邊境、黑海地區和白俄羅斯境內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和調動,已經對烏克蘭形成三面合圍大軍壓境之勢,局勢似乎正在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
如果持續關注此次烏克蘭危機,你會發現歐盟國家實際上分為兩個意見和策略截然相反的陣營——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西歐陣營,應對策略是外交斡旋和盡量克制的態度,其中德國更是在拒絕給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同時禁止盟友提供德國制造的武器給烏克蘭;而以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代表的前華約、蘇聯陣營國家,則希望提高烏克蘭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增加俄羅斯進攻的成本,同時還希望美軍在烏克蘭周邊增兵以應對最壞的狀況。顯然歐盟內部對于烏克蘭危機的態度存在嚴重的分歧,甚至可以說意見完全相左。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從歷史上來看,波蘭、捷克和波羅的海三國在二戰結束后,都深受莫斯科政府的高壓統治,對俄羅斯這個國家可以說是心有余悸。現在俄羅斯在邊境陳兵十多萬,此類國家由于近在咫尺自然是如芒在背不得安生。而法國和德國(西德地區)的民眾在冷戰中雖然也受到來自東方的威脅,卻不像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捷克那樣有著直觀的感受,因此對俄羅斯的態度相對沒有歷史包袱,尤其是德國近年來與俄羅斯在能源問題上合作頗多,所以更不愿意為了烏克蘭與俄羅斯翻臉,這也是德國在這個問題上態度最軟的原因。
從地緣政治上來看,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實際上一直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蘇瓦烏基走廊問題。由于二戰后蘇聯成功將波羅的海三國西側、波蘭西北方向的德國東普魯士的部分地區納入版圖,成為加里寧格勒州(另一部分給了波蘭以補償德蘇瓜分波蘭后蘇聯劃走的波蘭領土),而蘇聯解體后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建國,加里寧格勒州就成了俄羅斯的一片飛地。由于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西部唯一的不凍港,且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就在此處,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因此即便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加入北約,俄羅斯仍舊不愿放棄對此地的控制。而在加里寧格勒和俄羅斯之間相隔的正好是波蘭北部邊境地區和立陶宛南部地區,這個區域在地理上被稱為蘇瓦烏基走廊。該走廊可以說是戰時的四戰之地,因為如果北約掐住了蘇瓦烏基走廊就徹底斷絕了俄羅斯本土和加里寧格勒的陸地交通,對于俄波羅的海艦隊而言可以說是滅頂之災。如果俄羅斯軍隊成功控制走廊,則波羅的海三國與北約其他國家的陸上交通將會被徹底切斷,俄羅斯不僅可以迅速占領被孤立的波羅的海三國,還可以從波蘭北方和東部直接威脅華沙的安全。顯然,北約和俄羅斯都深知這條走廊的兇險之處,因此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雙方都在不斷演練如何奪取走廊的控制權,誰控制了走廊誰就能決定整個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權。但從地理上來看,即便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淪陷,法國和德國東邊仍然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作為緩沖。
從地緣戰略上就可以清晰看出,歐盟內部的分歧實際上是雙方基于自身威脅程度的高低而作出的不同選擇。從同屬波羅的海國家的北歐三國和丹麥的態度也可以看出這種傾向,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北約國家挪威大為緊張,開始重新整軍經武甚至開始購買F-35戰機自保。而芬蘭和瑞典也開始討論是否要加入北約,其中芬蘭更和北約成立了混合戰爭威脅應對中心,以加強對克里米亞式混合戰爭的應對能力。丹麥作為北約成員,過去一直未允許美軍在丹麥境內常駐,危機爆發后卻主動要求美軍在丹麥設立常駐基地以應對威脅。從地理上來看,如果波羅的海三國淪陷,北歐這四個國家都將面臨嚴重威脅。
盡管我可以理解法國和德國基于自身利益在危機中所作出的選擇,但從這件事上仍可看出歐盟畢竟只是一個經貿合作組織,在安全和地緣政治問題上缺乏可以承擔重任的領袖國家,這也就難怪此次危機西方世界只能由美國和北約組織出面去協調和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