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的傳統樂器之一,音色悠揚,受到眾多音樂愛好者的追捧和喜愛。而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一種是文學作品,一種是經典藝術,使其借鑒交融,便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實際上,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古箏藝術同古典詩詞作品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汲取古典詩詞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養分,有利于進一步體悟古箏藝術精神,提升古箏藝術的演奏境界,也有利于表現出古典詩詞的唯美意境和深厚情感。
一、中國古典詩詞與古箏藝術交融發展的可能性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的詩有較強的韻律性特點,能夠配合音樂演唱,且“風雅頌”便是對詩歌音樂風格的分類。也就是說,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詩歌與音樂之間本身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兩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相互成就。筆者從兩方面入手分析認識中國古典詩詞與古箏藝術相交融的可能性:
(一)詩詞同古箏都是作者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中國古典詩詞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其充沛的情感不無關系。古箏演奏要想引起聽眾的共鳴,必然要關注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果古箏演奏只講技法而不關注情感,那么必然無法充分調動聽眾的情緒,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對于詩詞而言,情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作者往往在字里行間體現自身的真切感情,以引發讀者的共鳴。
(二)詩詞與古箏在意境營造方面有諸多相通之處
從我國古典文化發展歷程來看,不論是經典詩詞作品還是古箏音樂作品,都將意境營造放在了重要位置。“重意輕形”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具有豐富意境的作品往往才能夠得到人們的青睞。如果能夠將古詩詞作品所營造的意境與古箏演奏結合起來,那么更有利于聽眾領悟古箏作品的內涵與意味。例如,在演奏《月兒高》這首古箏曲目時,伴隨著樂曲的起承轉合,動人的旋律可將聽眾帶入風清月白的夜晚,意味綿長。古典詩詞中也有很多描寫“月”的詩詞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古箏演奏的過程中,將音樂和詩詞結合起來理解,就更容易帶領聽眾步入身臨其境般的美的意境。
正是由于古典詩詞和古箏藝術在情感表達、意境營造等方面有相通性,才使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樣式有了相交融的機會。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傳統文化、弘揚創新的背景下,古典樂器及古典詩詞的愛好者開始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推出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音樂作品。推動古箏藝術與古典詩詞的交融,是推動古箏藝術在當下突破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賦予古典詩詞新的時代內涵的重要舉措。
二、中國古典詩詞與古箏藝術在內容上的交融
(一)古典詩詞中對古箏藝術的描繪
中國古典詩詞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其內容可謂富贍。我國傳統古詩詞取材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是一次戰亂,可能是一次旅途,亦可能是一次睹物思人、一次把酒言歡,當然也可能是對某種事物、某種現象的生動描繪。以古箏藝術為題材內容的古詩詞數量非常多,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是一個十足的箏樂愛好者。據統計,白居易創作的有關古箏的詩作達到20余首。白居易曾經歷過一次貶謫,閑暇時苦悶無以疏解,便以彈箏聽箏為樂。例如:《聽夜箏有感》:“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愿聞。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又如《聽崔七妓人箏》:“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這兩首詩都作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后,因此,詩作中充滿了哀怨的情緒,詩人在裊裊箏曲聲中生發出人生無常的慨嘆。也有一些古典詩詞描寫了古箏藝術,如唐代詩人李嶠的《箏》:“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贊美了古箏演奏聲音的優美。又如沈約的《詠箏》:“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同樣是對古箏藝術的稱贊。描繪古箏藝術的古典詩詞非常多,或許是由衷地贊美這種藝術,或許是以古箏樂曲寄托心中的慨嘆和愁緒,但都體現了詩人對于古箏樂曲的喜愛,體現了這兩種文化藝術的交融。
(二)古箏作品在古典詩詞中的取材
不僅古典詩詞中的許多素材來源于古箏藝術,古箏作品同樣從古典詩詞中擷取了大量素材。
第一,許多古箏作品的標題來自古詩詞。《漁舟唱晚》作為一首古箏名作,雅俗共賞,婉轉悠揚的曲調使其成為影響力非常大的古箏作品之一。《漁舟唱晚》這一作品標題充滿了唯美意境,是樂曲的精華之處。而這一曲名來源于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在詞中,“漁舟唱晚”形象地刻畫出江南水鄉夕陽西下時漁舟歸航的晚景圖,這首古箏曲目也通過典雅優美的曲調和婉轉舒緩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美麗的晚霞,輝映之下漁舟滿載而歸、江面響起漁人動人歌聲的場景。又如古箏樂曲《春江花月夜》,其曲調抑揚頓挫,十分優美動人,柔柔似水的演奏聲仿佛將人帶到了那個夕陽西下,游船簫鼓齊鳴的動人場景中。“春江花月夜”取名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詞僅題目“春、江、花、月、夜”就將人帶到了那個令人心馳神往的良辰美景中,古箏樂曲引入此名,同樣構筑了誘人向往的奇妙的音樂藝術世界。再如唐代詩人張繼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名篇《楓橋夜泊》,寫作此詩時正值安史之亂,且詩人本人名落孫山回鄉,心灰意冷,在路途中寫下了這一首羈旅詩。后作曲家王建民根據這一首詩創作的古箏曲《楓橋夜泊》,圍繞“愁”的意境,運用獨特的技法,使樂曲古樸典雅,同時不乏時尚元素,以愁苦之思緒寄托于音符,體現出對個人及家國命運的擔憂。
第二,一些古箏作品整首曲子取材于古典詩詞。許多古箏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實際上都是對古典詩詞有感而發,樂曲的意境和詩詞的意境達到了一致。古箏樂曲《云裳訴》是由作曲家周煜國創作的古箏協奏曲。這首樂曲的素材來源于白居易所創作的《長恨歌》。這是一首描述唐玄宗與楊貴妃凄美愛情的敘事詩,詩中所呈現的愛情故事凄美動人,令人動容。《云裳訴》的曲名取自詩中“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內容也主要呈現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既具有旋律和技巧方面的藝術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傳統古箏樂曲之古樸與現代古箏樂曲之旋律,成為一首令人稱贊的佳作。又如箏曲名作《蕉窗夜雨》取材古詩詞,這首樂曲巧妙地以旋法、變奏等彈奏技法,使得旋律呈現出多聲部立體感,具有古箏古樸典雅的風格,同時旋律充實豐滿,令人百聽不厭。從內容和意境上來看,伴隨著悠揚悅耳的樂曲聲響起,人們聽到淅淅瀝瀝的雨、敲打蕉葉的聲音,感悟著曲中人濃烈的鄉愁。而這一素材和意境可以在許多經典詩詞作品中窺見其蹤影,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與“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王維《七律·無題》),這兩首詩都生動地描繪了下雨的景象,同時帶著詩人的幾絲愁緒。晁補之《浣溪沙·江上秋高風怒號》中“一夜不眠孤客耳,耳邊愁聽雨蕭蕭。碧沙窗外有芭蕉”描繪了旅居之人在夜色中聆聽雨打芭蕉聲而引發的無限鄉愁與思念,可以說是《蕉窗夜雨》在古詩詞中最好的詮釋。
三、中國古典詩詞與古箏藝術在審美上的交融
如果細細品味古典詩詞中的箏樂藝術,則可以揭示其審美藝術與風格特質。古箏作為一種傳統音樂藝術,其審美特性體現在多方面,從眾多有關古箏的古典詩詞中則可以感知古箏的審美要素。
第一,曼妙之美。“曼妙”用來形容箏樂,主要有“柔美動聽”之意。在中國古典詩詞當中,對于箏樂柔美動聽的“曼妙”風格也有頗多刻畫。例如,《聞箏歌》中的“凄凄切切斷腸聲,指滑音柔萬種情”,詩人殷堯藩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箏樂“曼妙”這一風格特色,體現出柔美綿長的箏樂聲中的哀愁。又如盧綸所作的《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美人曾在禁中)》一詩,“有時輕弄和郎歌,慢處聲遲情更多”形象寫出了箏樂的“柔美悠長”,在柔曼的音樂風格下體現了濃烈的情感。
第二,哀怨之美。古代詩人所描繪的古箏樂曲似乎總是為其籠上了一層哀怨的色彩。古箏的音質適合內心情感的表達,因此受到古代文人的喜愛。在古代詩作中,用古箏來寄托哀怨愁思的詩詞作品非常多。這一點與古箏音色中所帶有的通透、悲慽的特點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晏幾道的《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中寫道:“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在這一首詞作當中,詞人借箏聲來表現歌妓心中無限的幽恨。又如楊巨源《雪中聽箏》一詩:“玉柱冷冷對寒雪,清商怨徵聲何切。誰憐楚客向隅時,一片愁心與弦絕。”詩人離家在外,心中充滿了孤獨而失望的情緒,愁緒就如同斷弦一般,訴說了詩人滿腔的哀怨情緒。
第三,清越之美。就古箏樂曲而言,其聲音具有純凈無染的特性,同時還伴有“清脆”之意。那么如何理解這種清越之音呢?古詩詞作品當中給出了很好的詮釋。在唐代,詩人吳融的《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中描繪道:“始似五更殘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蟬。又如石罅堆葉下,泠泠瀝瀝蒼崖泉。”將箏樂形容為懸崖上傾瀉下來的泉水,敲打在巖石上叮叮咚咚,清脆而純凈,讓人如飲清泉,帶給人心曠神怡之感。因此,在古代詩詞作品當中所描寫的古箏樂曲聲也具有古箏藝術“清越”的審美特性。例如,沈約所作的《詠箏詩》:“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說明古箏所發出的聲音既清脆又潔凈無染,這也是為什么古箏在一些詩詞作品中又被稱作“清箏”,如李白所作的《邯鄲南亭觀妓》:“清箏何繚繞,度曲綠云垂。”
第四,變化之美。富于變化是古箏樂曲的又一個審美特性。古箏有“促柱”之技藝,可以讓琴弦變得“高張”,以達到升高音頻的效果。因此,古箏演奏不但可以柔美悠長,也可以節奏變快,情緒熱烈。例如,王臺卿所作的《詠箏詩》中寫道:“促調移輕柱,亂手度繁弦。”“繁”和“亂”實際上就點明了箏樂富于變化的特點。這種“繁”和“亂”并不是指雜亂無章,而是有彈奏人技藝加持的“繁”和“亂”。例如,顧況所作的《鄭女彈箏歌》一詩,就有“高樓不掩許聲出,羞殺百舌黃鶯兒”。黃鶯的叫聲本就婉轉多變,這里詩人以黃鶯之聲與古箏彈奏聲作對比,寫出了古箏的變化之美。
四、結語
古典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古箏藝術同樣是我國樂器演奏藝術的重要代表,推動古典詩詞與古箏藝術的交融發展,可以使古箏演奏融入古典詩詞的情感表達與意境塑造技巧,一方面可以賦予古箏藝術作品更加豐富的內涵,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古典詩詞在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的傳承與弘揚。因此,古典詩詞和古箏藝術實際上是互相成就的,二者在題材、意境、情感和審美等方面相互交融、借鑒,使這兩種文化藝術在當代熠熠生輝。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基金項目: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校級課題文章,“中國古典詩詞與古箏藝術相交融的教學方法研究”(HM-YJYB202207)。
作者簡介:曹韻(1983—),女,浙江衢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古箏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