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圓環病毒病是生豬養殖領域發行流行率相對較高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有些養殖場當中尤其是規模化養殖場當中陽性率能夠達到50%以上,甚至高達100%。加強豬圓環病毒病的針對性防控需要從流行特點、診斷方法等幾個方面入手,構建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如此才能夠將圓環病毒病的發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少程度,確保養殖安全。
關鍵詞:豬圓環病毒病:診斷要點:綜合防治
豬圓環病毒病是由圓環病毒2型感染引發的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該類疾病會引起不同年齡的豬群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同時圓環病毒病侵入機體之后,還會不斷地攻擊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造成吞噬細胞、T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各個免疫器官的免疫功能不能夠全面發揮,造成免疫失敗,生豬的機體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空白期,經常會給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提供條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調查結果表明,豬圓環病毒病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國內養殖場普遍存在。對生豬養殖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較慘重,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
1 病原特征
圓環病毒有兩種血清型,包括了圓環病毒一型和圓環病毒二型兩種,其中圓環病毒一型不會產生致病性,不會對生豬造成威脅。危害較為嚴重的病毒主要為圓環病毒二型感染。圓環病毒是現階段目前已知的可以感染動物的最小的病毒,該種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20面對稱,外觀呈現球形,不存在囊膜,直徑大小在17nm,屬于DNA病毒,是由脫氧核糖核酸組成。圓環病毒在自然條件下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強,環境當中穩定,消毒劑選擇不當往往不能夠將圓環病毒及時滅活處理[2]。再加上該種病毒能夠在多種動物的細胞當中繁殖生長,因此傳播渠道多種多樣,很難將其完全清除,最有效的消毒劑為基胺鹽類化合物、酚類和過硫酸類消毒劑。
2 流行特點
從當前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圓環病毒病的發生流行特點來看,該種疾病具有流行范圍廣,感染率相對較高,經常出現混合感染,傳播渠道多種多樣的特征。圓環病毒有著較強的抵抗能力,溫度72℃、pH值在3的酸性環境下都能夠長時間存活。雖然圓環病毒感染之后會引發豬群出現多系統衰竭綜合癥以及呼吸道綜合癥,但是不是唯一的病原。由于該類疾病屬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發生流行之后,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患病豬的身體抵抗能力會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從而給其他病原的繼發感染和混合感染提供了條件。當前豬圓環病毒病經常與豬細小病毒病、繁殖與呼吸道綜合癥病毒、偽狂犬病毒、豬瘟、副豬嗜血桿菌、弓形體、鏈球菌等多種細菌病毒混合感染引發呼吸道綜合癥和其他臨床癥狀。多種病原混合感染所造成的臨床癥狀更加嚴重,死亡率更高。根據圓環病毒的特性能夠得知該類病毒傳播途徑多種多樣,能夠在不同年齡的豬群當中傳播,可以經口腔呼吸道進行傳播。母豬沒有進行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在妊娠中后期感染圓環病毒之后,可以通過胎盤垂直傳播給仔豬,導致仔豬出生之后天然感染該種病毒[3]。另外患病豬帶毒株的分泌物,排泄物當中也會夾雜有大量的圓環病毒,通過污染周圍環境,在環境當中長時間存在,健康豬通過接觸這些環境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
3 臨床癥狀
圓環病毒病是一種綜合性的傳染性疾病,不同年齡的豬群感染各種疾病之后會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需要進行有效的區分和科學診斷,如此才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確保防治的針對性和合理性。當前圓環病毒感染中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3.1 新生仔豬先天性震顫
通常情況下,如果養殖場執行了比較嚴格的疫苗免疫接種制度,母豬在妊娠階段進行了妥善有效的圓環病毒滅活疫苗接種,仔豬出生之后,能夠通過吃初乳獲得免疫球蛋白,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在整個哺乳階段不會出現圓環病毒感染的現象。但是很多養殖場由于沒有進行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豬群的抗體水平不達標,母豬在妊娠中后期很容易受到多種病原的入侵,造成病毒感染,圓環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播給仔豬,導致仔豬在生長發育階段早期感染圓環病毒,出生之后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先天性的震顫。新生仔豬體內的病毒數量不同,病毒的毒性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嚴重程度不等,通常情況下表現為雙側性的震顫,影響到骨骼肌的正常生長發育,仔豬休息或者睡眠時震顫能夠得到有效緩解。當仔豬受到外界噪聲或者寒冷刺激之后,臨床癥狀逐漸加重[4]。7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震顫比較明顯,由于不能夠正常吃乳,常常被餓死。1周齡以上的仔豬往往能夠耐過急性期,逐漸消失,恢復健康,但是會持續向外排出圓環病毒。有的新生仔豬震顫癥狀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不會消失,在生長期和育肥階段時不時的會表現出來。
3.2 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
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是當前圓環病毒病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往往發生在仔豬斷奶的初期階段。仔豬斷奶之后由于母乳供給被切斷,機體的抗體水平逐漸下降,再加上受到外界環境飼料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的影響,斷奶仔豬會面臨較大的應激刺激。發病之后患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到41℃,高熱不退,厭食,不斷的腹瀉,腰背弓起,體表皮膚蒼白,有超過20%左右的斷奶仔豬會出現黃疸、咳嗽、呼吸困難的癥狀,用手觸摸體表淋巴結,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肩前淋巴結能夠感覺到腫大。由于病毒不斷在各個臟器組織當中大量繁殖和復制,引發臟器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多系統衰竭,患病豬生長發育不良,機體嚴重貧血,在體表皮膚會出現很多圓形或者不規則的出血病斑,病斑向外突出,最后患病豬逐漸衰竭死亡。耐過急性期的患病豬疾病沒有死亡,也不會表現為完全康復,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停止生長。如果養殖場出現繼發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之后,會使得臨床癥狀更為復雜,急性期的發病周期一般在7d,慢性型在兩周以上。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場當中的流行周期一般在1 --2年,發病率高達10%,致死率能夠達到50%以上。
3.3 豬皮炎腎病綜合癥
豬皮炎腎病綜合癥發生在育肥豬和生長豬群當中[5],發病之后,在患病豬的體表皮膚表面會出現很多圓形或者不規則的斑塊,外周呈現紫紅色,中央呈現黑色,各個病灶常常會融合,形成一條條狀或者斑塊狀的病斑。病斑往往在后軀肢體或者腹部最先出現,然后逐漸向著頭部耳朵擴展,患病豬的體溫一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行為不會出現異常。大多數患病豬能夠自行康復,病情嚴重時患病豬表現為不能正常行走,體溫升高到41℃不能正常采食,身體素質顯著下降,如若養殖場出現繼發感染,會導致全身皮膚出現潰爛和結痂組織。
3.4 繁殖障礙綜合癥
繁殖障礙綜合癥主要表現在繁殖母豬群體當中。妊娠早期階段的母豬受到圓環病毒感染之后,中后期很容易出現流產,產下的胎兒大多死亡,產下死胎、僵尸胎和弱胎。并且母豬流產之后會從陰道當中流出很多的膿性分泌物,生殖器官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病變,下個情期母豬不能夠正常發情或者隱性發情,發情不規律,多次配種不能夠正常受胎,使得繁殖母豬的利用年限大大下降。
4 病理變化
通過對病死豬進行解剖,能夠發現大多數豬群表現為營養不良,并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皮膚蒼白,部分患病豬表現為嚴重的黃疸。體表淋巴結和體內淋巴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大現象,腫大為原來的3~4倍,切面呈現灰白色。患病豬會表現出間質性肺炎病變,肺臟質地堅硬,好像橡皮,表面存在灰白色或者紅褐色的斑駁狀壞死病灶。有的病死豬肺小葉顯著充血出血,肺臟表面會出現很多膨脹的實質性病變區域。腎臟腫大明顯,體積增大為原來的5倍,肝臟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縮,質地變硬,脾臟腫大壞死,胃腸道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現象。
5 科學治療
豬圓環病毒并沒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再加上很多養殖場中普遍存在混合感染繼發感染的現象,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制定綜合性的防治措施,一般采用預防繼發感染的原則開展治療。使用30%氟苯尼考注射液,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降低細菌感染的可能,使用劑量為0.3mL/kg.bw。同時聯合應用中草藥進行抗病毒治療,增強機體的抵抗能力,推薦使用清瘟敗毒散、麻杏石甘散,每1,000kg飼料添加1 009,連續使用一周。日常養殖管理期間要嘗試提前用藥防控,1 --7日齡的仔豬分別注射0.2mL的頭孢噻呋,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避免繼發感染。妊娠母豬在產前一周和產后一周可以在飼料中分別添加金霉素、阿莫西林,混合均勻,連續使用兩周,或者產前兩周使用黃芪多糖口服或者使用其他免疫增強劑連續使用一周能很好預防圓環病毒病。同時還可以使用豬圓環病毒病2型滅活疫苗免疫。仔豬3~4周齡首免,間隔3周加強免疫1次,1mL;后備母豬配種前做基礎免疫2次,間隔3周,產前1個月加強免疫1次,2mL;經產母豬跟胎免疫,產前1個月接種1次,2mL;公豬和其它成年豬實施普免,每半年免疫1次,2mL。
6 防控措施
通過構建綜合性的防控措施,能夠很好的控制病情。在日常養殖管理期間,應該堅持全進全出的養殖管理模式,不同年齡的豬群應該放置在專用的圈舍當中養殖,不能混合養殖,向豬群提供全價飼料,有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供給,不能夠隨意從外地引種,堅持嚴格的隔離檢疫制度。注重做好環境衛生的有效調控,加強科學管理,一旦發現患病豬應該單獨隔離,做好所有用具和環境的徹底清洗,及時做好豬群的檢測工作,淘汰陽性豬,逐漸凈化豬群。
參考文獻:
[1]吳麗艷,覃旺,土勤華,等不同豬網環病毒疫苗臨床免疫效果的比較[J]中國豬業,2020,15(5):73-77
[2] 劉長慶,郭春勇.陳樹明中藥對圓環病毒病的防治[J]養豬,2013(2):133
[3] 汲全柱,豬網環病毒病的防控措施[J]養殖與飼料,2017(1):75-76
[4]朱廷俊,管消文豬網環病毒病的預防要點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6(5):104一105
[5] 土紫陽,謝靜,歐亞妮,等20192020年新疆部分地區豬PCV2的抗體水平檢測及分析[J]中國豬業,2021,16(6):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