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究牛前胃弛緩的臨床癥狀、發病病因等,并采用西醫療法、中醫與西醫相結合療法進行牛前胃弛緩疾病的治療,對比二者的治療效果。選取某地區一養牛場在2020年2月到次年1月間的發病牛只(60頭)進行了試驗觀察,將60頭分成對照組(30頭)、觀察組(30頭),并分別采用常規的西醫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進行了治療,對比兩組的實際治療效果。觀察組患病牛只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6.66%.對照組患病牛只的治療有效率是80.00%,兩組存在明顯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由此可見,對于牛前胃弛緩病癥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治療效果更佳,患病牛只的痊愈時間最短且未產生任何副作用,在牛養殖工作中應大力推廣。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牛前胃弛緩;治療方法;臨床
牛前胃弛緩是受諸多因素影響導致牛前胃神經的興奮性偏低,肌肉的收縮力大幅減弱,而瘤胃物質運轉延緩并產生了很多發酵性物質,這不僅會引起牛只的消化障礙,還會降低其食欲,導致牛只的反芻能力削弱,嚴重還會導致病牛的全身機能紊亂。從臨床分析,年前胃弛緩疾病十分常見,屬于一種牛的消化道疾病。本文以60頭發病牛只為研究對象,對牛前胃弛緩的多種治療方法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以期能降低牛群的發病概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20年2月份至2021年1月份共采集了60頭患有前胃弛緩疾病的牛只開展了試驗研究工作,試驗中將60頭病牛樣品分成了對照組(30頭)、觀察組(30頭),選取的病牛均已確診為前胃弛緩,其病程(2.3±0.5)個月,平均年齡(5.2±1.6)個月。判定標準:牛只的體質較弱、食欲與進食量大大降低(≤3. Okg/次)、牛奶產量下降(≤10kg/頭)且瘤胃蠕動次數縮減。
1.2 臨床癥狀
患有牛前胃弛緩疾病的牛只在體溫、呼吸上沒有顯著變化。患病初期病牛表現為食欲不振、少吃甚至不吃精料,隨著病情的加劇病牛存在拒食情況,反芻逐漸減少,同時伴有舌苔、口臭等癥狀,在病牛鼻孔四周黏附分泌物、草沫等雜物[1]。觸診瘤胃軟,常伴積食、膨氣情況;聽診瘤胃,蠕動次數變少,音弱,病情嚴重蠕動音消失。患有牛前胃弛緩疾病的牛只糞便干、小且顏色較深,糞便表面覆黏液,在3d后受胃腸物發酵影響,病牛的腸黏膜會受到較大的刺激,并導致牛出現腐敗臭味性腹瀉。瘤胃液的纖毛蟲數量大大縮減,胃液呈現出酸性,如果養殖人員飼喂過多的蛋白質飼料.牛的胃液會呈現為堿性。若病牛胃內容物出現分解情況,生成的毒素會被病牛吸收,最終導致全身癥狀,甚至并發胃腸炎。對于慢性前胄弛緩,其癥狀表現為反復發作,病牛食欲時好時壞,但整體采食量降低,病牛也會日漸消瘦,隨著病情的加劇,病牛眼球下陷、步伐弛緩、無力且伴隨貧血等衰竭癥狀。針對原發性前胃弛緩疾病,第一時間采用有效方法治療4d左右即可恢復,如果治療不夠及時會轉化為慢性前胃弛緩。
1.3 發病病因
養殖工作期間,牛只之所以患有牛前胃弛緩疾病,和精料過多、缺乏粗飼料有著極大的關聯,而飼料種類單一或過多喂食牛只富含粗纖維且不易消化的枯草等也會引發這一病癥,長時間喂食牛只糟粕飼料還會降低其反芻機能。而且飼料在長途運輸中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甚至變質,這也易引發這一病癥。針對原發性前胃弛緩疾病,其主要是由于飼養工作不到位導致。養殖人員長期喂養牛只質量低劣且不易消化的糠秕等會嚴重刺激牛只的胃壁,如果飲水不足還會造成前胃內容物糾纏成不易下咽的塊狀物質,最終影響瘤胃微生物的消化。
1.4 發病機理
飼養管理條件不佳會使牛機體的瘤胃環境遭到破壞,而其穩定性也會大幅度降低,甚至引發瘤胃機能紊亂。日常飼養中要想將牛機體瘤胃的興奮性提升,就需飼喂牛纖維素飼料,這可有效刺激牛機體瘤胃,但不可長時間飼喂粗硬飼料,不然會造成瘤胃過度興奮,隨后會從興奮變成抑制。反之,若飼喂過多的含水性飼料,因缺少纖維刺激,所以瘤胄的興奮性會持續下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都會導致瘤胃張力下降,促使食物混合而影響推進效果。如果飼喂過多的精料,在牛的瘤胃中會蓄積大量的乳酸,而丁酸、丙酸這類揮發性脂肪酸會大大降低[2]。因為瘤胃內容物的氫離子濃度增大,pH值降低,所以瘤胃環境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從而造成微生物區系變化,纖毛蟲隨之消失。在此背景下,瘤胃中的氫離子不僅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還會破壞瘤胃上皮,導致上皮黏膜的防御能力大大降低,這也加劇了牛機體對有機酸的吸收,最終導致牛瘤胃弛緩,而隨著發酵產物的過度吸收也易造成組織系統酸中毒,這不但影響著養殖場牛群的健康、安全,還會降低養殖場以及養殖人員的綜合效益。
1.5 病例診斷
1)瘤胃液pH值測定:通常情況下檢測得到的瘤胃液pH值不超過5.5。
2)纖維素消化試驗:把帶有錘的棉線懸于瘤胃液中開展厭氣溫浴操作,如若棉線被消化、斷離的時間在50h以上,證明了病牛存在消化不良情況,也可確診牛只患有牛前胃弛緩疾病。
1.6治療方法
1)對照組與觀察組。本試驗中對照組的30頭牛采用了常規西醫療法,每頭患病牛只均使用0. 5%氯化氨甲酰甲膽堿注射液按0. 02mL/kg-bw進行皮下注射,1次/d,連續注射2d,再采用50mL苦味酊,2,OOOmL石蠟油一次灌服,也可緩解腹瀉。在其服藥30min后灌入2.4L啤酒,幫助牛更好地胃蠕動,1次/d,連用2d,再服用lOOmL大黃酊,服用2次/d,連續用藥3d,這樣也可有效調節病牛的胃腸機能。
試驗觀察組的30頭患病牛只采用的是中西醫結合療法,基于對照組的西醫療法,再對病牛進行中藥治療,以此提升牛的食欲、強化其瘤胄蠕動,以便牛只反芻恢復正常,并全面消除瘤胃脹氣[3]。在中藥治療期間需用到青皮、蒼術、白術與陳皮各20g,麥芽、山楂、茯苓、神曲、澤瀉、厚樸與黨參各30g,甘草、木香各25g,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使用開水進行沖服,在選擇藥劑量期間還可結合病牛的實際情況適當增減藥量。
2)治療效果。用藥5d后觀察兩組牛只情況,其中觀察組病牛用藥治療后的精神較佳,消瘦、貧血等癥狀隨之消除,病牛的飲食、排便等均已恢復正常。據調查發現,觀察組中有29頭病牛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1頭牛只的癥狀減輕。對照組30頭牛只經過治療,有24頭病牛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其余6頭牛的病情尚未好轉,甚至呈現加重趨勢。
1.7 療效判定
顯效:患病牛的貧血等衰竭病癥全部消失,不論是飲食能力還是排便情況都恢復正常。有效:患病牛的貧血等衰竭病癥得以緩解,排便情況恢復正常,飲食情況正常。無效:患病牛的飲食情況不佳,排便情況未有恢復,甚至病情越發嚴重。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樣品數*100%。
1.8 統計學分析
本次試驗使用SPSS 17.0軟件統計、處理相關數據,采用t檢驗所得數據,發現對照組與觀察組采用的西醫療法與中西醫結合療法存在明顯的差距(Plt;0.05),這也意味著本次試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剖析兩組病牛的治療狀況,試驗觀察組病牛的治療有效率為96. 66%,對照組病牛的治療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且Plt;0.05,而觀察組使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見表1。
3 討論
綜合上述結果,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牛前胃弛緩疾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常規西醫療法加入中藥方劑,其可調動牛前胃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胃液的收縮,并得到利尿效果,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不僅能將病牛的治愈率大幅提高,還能確保養殖人員的經濟收益,所以在牛養殖工作中應大力推廣這一治療方法。不過要想全面提升牛養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確保牛只的質量、產量,養殖人員還要做好牛前胃弛緩的防治工作。
在預防工作中,養殖人員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不僅要科學調配飼料,還要避免霉敗、冰凍等質量不達標的飼料流入養殖場內,在日常養殖中還要避免出現突換飼料情況。同時牛前胄弛緩疾病的致病因素較多,在診斷治療的過程中應綜合剖析致病因素,判斷其是原發性牛前胄弛緩疾病還是繼發性牛前胃弛緩疾病,在治療期間還要首先消除病因,這不僅有利于病牛的治愈、恢復,還能將治療效果大大提升。
在本次試驗中對照組的30頭病牛在經過治療后有24頭牛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80. 00%,盡管治療效果較佳,但相較于觀察組病牛的治療效果,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見,常規的西醫療法在牛前胃弛緩疾病治療中的效果欠佳,如果只是使用西醫療法,不僅易導致牛只的病情復發,還會延長其病程,這對牛只的生長以及養殖人員的收益都十分不利。而觀察組30頭病牛使用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是在西醫療法的基礎上添加了中藥方劑,期間29頭病牛的治療效果顯著,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 66%,相較于對照組病牛的治療效果,二者差異十分明顯。由此可以看出,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成效。而采用中藥方劑治療牛前胃弛緩疾病時還能改善病牛機體的各項指標。在治療的中后期,病牛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排便情況都恢復到正常水平,將中醫療法、西醫療法有機結合到一起,不僅能彌補常規西醫療法的不足,還能更好地保證病牛的康復、穩定。在中醫、西醫的相互作用下,單獨用藥的不足得以彌補,二者具備的作用、優勢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林曉青,中西醫結合治療牛前胃弛緩的療效比較[J]獸醫導刊,2017(2):188
[2]劉順容,中西醫結合治療牛前胃弛緩[J]貴州畜牧獸醫,2019,43(2):61-62
[3]李春生,舒杭,中西醫結合治療牛前胃弛緩[J]中獸醫學雜志2016(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