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牛乳房炎是嚴重危害奶牛養殖業發展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發病率高,流行范圍廣。對奶牛泌乳性能損害嚴重,甚至導致奶牛乳房功能喪失。因此做好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隱性乳房炎的預防和控制對降低經濟損失、提高牛奶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論述造成奶牛隱性乳房炎的病因:細菌性致病因素,環境不良、擠奶不當、營養不良;檢測方法:分子生物學法、乳中酶、體細胞檢測法、乳汁pH檢測法;中西藥治療方法,并提出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奶牛:隱性乳房炎:病因;檢測:防治
臨床養殖過程中造成奶牛隱性乳房炎發生的病因較為復雜。由于該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不易被及時發現。這也導致該病診斷、治療較大。因此,養殖人員應熟練掌握該病的發病原因。日常加強對牛群健康調查,及時發現隱性乳房炎,從而對其進行隔離和治療,減少疾病的大規模流行。
1 病因
1.1 細菌性致病因素
牛舍及周邊環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奶牛乳房后可導致隱性乳房炎的發生。根據病原體感染方式可將其分為環境性病原微生物以及接觸傳染性病原微生物兩大類。 環境性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指奶牛飼養環境中存在的各類病原體。常見的病原體有大腸桿菌、乳房鏈球菌等[1]。病原體大量存在于糞便、泥土、污水等處。奶牛乳房接觸被病原體等物體污染后容易感染、發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通過乳頭口、血液以及淋巴感染。通過乳頭口感染的方式,病原微生物可直接侵入奶牛乳房內部。血液感染病原微生物后通過機體血液循環導致乳房被感染。同時,奶牛在患有子宮內膜炎及其他炎癥也可繼發乳房炎。除此之外,奶牛乳房出現創傷后,病原微生物可通過淋巴感染乳房。其中,通過乳頭口感染是最主要的途徑。
接觸傳染性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指在乳房表面及組織中的病原菌。該類病原菌主要通過擠奶傳播。例如,擠奶人員及工具等。該類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等。
1.2環境不良
奶牛養殖期間飼養環境衛生差,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可導致各類疾病的發生。由于養殖人員未重視環境衛生,導致舍內牛糞及污染物未及時清理,牛舍及周邊環境未定期進行殺菌消毒,舍內墊草長期不更換,排水設施不良等。上述現象均易導致奶牛感染病原微生物引發隱性乳房炎。
1.3 擠奶不當
養殖人員在對奶牛擠奶時操作不當。對不同奶牛進行擠奶前,使用同一水池的水進行乳房清洗,擠奶前乳頭沒有進行藥浴、擠奶工具未殺菌消毒等均可導致隱性乳房炎的發生。另外,擠奶器使用不當也易發生乳房污染,從而誘發隱性乳房炎。
1.4 營養不良
奶牛養殖期間日糧營養供應不均衡、不合理也可誘發奶牛隱性乳房炎。奶牛在缺少VA、VE以及硒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后,易導致體內代謝失調,從而容易發病。另外,長期飼喂精料,日糧中粗纖維含量低,或突然調整飼喂方案,改變日糧結構,均可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從而易發奶牛隱性乳房炎。
20 臨床癥狀
患隱性乳房炎的奶牛在臨床上無明顯的癥狀。奶牛精神狀況、食欲等與健康牛基本一致。養殖人員在擠奶時可發現乳汁呈淺紅色。大部分乳汁外觀正常,少部分乳汁中混有少量凝固的乳塊,無法肉眼判斷乳汁品質。對該部分乳汁進行酒精檢查,結果為陽性。圍產期內的奶牛若因產后惡露不盡或感染病原微生物患隱性乳房炎,則奶牛陰門處會分泌惡臭味的灰白色物質。
3 檢測方法
3.1 分子生物學方法
PCR檢測首先應根據病原菌設計相應的引物,隨后進行PCR檢測。該方法專業性強,需專業檢測人員完成。
3.2 乳中酶檢測方法
患隱性乳房炎的奶牛分泌的乳汁中,酶類有顯著變化。通過檢測各種酶可確定奶牛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例如,髓過氧化物酶、乳酸脫氫酶、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苷酶。患乳房炎的奶牛分泌的乳汁中會釋放一種嗜天青顆粒[2]。髓過氧化物酶是該顆粒的主要成分。炎癥期間,該顆粒被大量釋放,參與消滅病原體。因此,髓過氧化物酶可作為監測奶牛隱性乳房炎的重要指標。患乳房炎的奶牛分泌的乳汁中的白細胞會釋放大量的乳酸脫氫酶和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苷酶。因此,乳酸脫氫酶和N一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苷酶可作為診斷奶牛隱性乳房炎的指標之一。
3.3 乳中體細胞檢查方法
合格的牛奶中體細胞數量應維持在20萬以下。體細胞數量越低表明奶牛機體越健康,牛奶品質越好。牛奶中的體細胞主要包括炎性細胞和乳腺細胞。患隱性乳房炎的奶牛分泌的乳汁中,上述細胞數量會顯著提高。因此,體細胞數量檢測也可作為隱性乳房炎的檢測方法。檢測人員可選取少量牛奶制成涂片,隨后進行計數,判斷奶牛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但該檢測方法可能會出現假陽性的存在。
3.4 乳汁pH檢查方法
奶牛在患有隱性乳房炎后,牛奶pH值顯著提高。從正常的6.5左右升高至6.9以上,甚至達到7.4左右。pH值的變化與體細胞數量呈正相關。pH檢測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3.5 其他檢測方法
1)乳清電泳診斷法。健康奶牛和患隱性乳房炎的奶牛分泌的乳汁中,乳清蛋白變化規律與電泳圖譜保持一致。因此,可根據乳清電泳圖譜判斷奶牛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
2)乳汁電導率檢測法。乳汁滲透壓由氯化鈉和乳糖形成。患隱性乳房炎產生的乳汁由于膠體濃度改變導致導電率提高。因此,可通過特定牛奶導電率判斷奶牛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
奶牛隱性乳房炎檢測方法多樣,養殖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檢測,從而有效提高檢測結果。
4 中西藥治療
4.1 中藥治療
隱性乳房炎又被稱為乳癰。中獸醫認為隱性乳房炎是由于濕熱郁結于體內從而導致經絡受阻,乳汁無法正常排出。隱性乳房炎的中醫治療主要以調和營衛、行氣下乳為主。
對于妊娠期奶牛,若發生隱性乳房炎,養殖人員可將炙甘草30g,連翹、茯苓、當歸、梔子、金銀花、黨參各40g,炒白術50g,蒲公英、黃芪、黃芩各60g加水煎煮或磨成粉末用熱水沖調。待溫度適宜后給病牛進行灌服,灌服1次/d,連續灌服2~3d。
分娩后的奶牛若因惡露不盡等引發隱性乳房炎,養殖人員可將炙甘草、丹參、茯苓、川芎、桃仁、紅花、王不留行、金銀花各30g,連翹、黨參、當歸各40g,炒白術50g和蒲公英60g加水煎煮或磨成粉末用熱水沖調。待溫度適宜后給病牛進行灌服,灌服1次/d,連續灌服3~5d。
對于因糞便污染而引發隱性乳房炎的奶牛,養殖人員可將茯苓、王不留行、通草、炙甘草、梔子、川芎各309,金銀花、連翹、當歸、黨參各40g,炒白術50g,黃芪60g,蒲公英80g加水煎煮或磨成粉末用熱水沖調。待溫度適宜后給病牛進行灌服,灌服1次/d,連續灌服3~5d[3]。
除此之外,養殖人員可選用紅花、金銀花各30g,黃連、王不留行、當歸各25g,黃芩40g,蒲公英50g加水煎煮,服用1次/d,連續服用15d,可有效治愈奶牛隱性乳房炎。
外敷中藥可選用雄黃5g,大黃、白芨、龍骨、白蘞各30g碎成粉末,加入醋汁調成糊狀涂抹于奶牛乳房,涂抹3次/d,連續用藥7~9d。外敷藥物與內服藥物同時使用可有效控制奶牛病情。
4.2 西藥治療
靜脈注射治療:靜脈注射250萬IU四環素和青霉素。對于癥狀嚴重的病牛,可通過靜脈注射1,000mL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酸鈣和25%的葡萄糖注射液進行治療。
口服治療:口服50g小蘇打粉,服用2次/d,連續服用6d。或在病牛日糧中添加鹽酸左旋咪唑,添加劑量為5. 5mg/kg[4]。
乳區注射治療:對于轉為臨床型乳房炎的病牛養殖人員可將300mL紅霉素、19鏈霉素、800萬IU青霉素注射到乳房內,注射2次/d。
5 預防措施
奶牛養殖期間,養殖人員應保證科學飼喂。對奶牛提供充足且全面的營養物質,保證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供應充足。同時,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定期更換水槽內的飲水,并對水槽進行殺菌消毒。養殖過程中應保證環境衛生良好,定期對牛舍及運動場地進行殺菌消毒,從而有效降低病原菌數量,預防隱性乳房炎的發生。做好環境溫濕度控制,定期進行通風換氣,保證舍內空氣質量良好。另外,工作人員應熟練掌握標準的擠奶方法,禁止粗暴擠奶。擠奶前應對擠奶工具及奶牛乳房進行徹底的消毒。奶牛在最后一次擠奶后,養殖人員可在乳區內注射抗菌劑,從而預防乳房炎的發生。對于患病的奶牛,在經多次治療后,若治療效果不顯著,則應進行及時淘汰。
6 結語
奶牛隱性乳房炎嚴重影響奶牛泌乳量和正常生長發育。因此,養殖期間,養殖人員應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定期檢查奶牛的泌乳情況以及牛奶品質,通過科學有效的檢測方法及時發現病牛,并對其進行科學的治療,防止疾病大規模蔓延,保證養殖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震,奶牛隱性乳房炎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11):103-104
[2]薛銀,奶牛隱性乳房炎的幾種診斷方法[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10):68-69
[3]侯林彤,奶牛隱性乳房炎的病因、主要特征、檢測方法及中西藥治療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12):58-59
[4]林天鵬,奶牛隱性乳房炎的病因與中西醫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6(7):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