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球蟲寄生于羊的腸道引起的,發病羊臨床表現出下痢、消瘦、貧血、發育不良等,嚴重時可導致羊死亡,從而給羊養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對羊球蟲病的發病原因、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防治措施等進行綜述,為羊的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羊;球蟲病;流行病學;防治
羊球蟲病是一種由艾美耳球蟲屬的球蟲寄生于羊的腸道細胞引起的原蟲病,主要危害羔羊,可造成患病羊出現下痢、消瘦、貧血等癥狀,病羊發育不良,嚴重時可導致患病羊死亡,從而給羊養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當前,羊規模化養殖已成為主流的養殖模式,在規模化的羊場中由于羊群密度大,若出現羊球蟲病極易導致疾病的傳播,并且成年羊感染后可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成為帶蟲羊,持續向環境中傳播球蟲卵囊,從而導致該病的進一步傳播。本文對羊球蟲病的發病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等進行綜述,并根據病原特征和流行病學提出針對性的防控建議,為養殖一線羊球蟲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病原特征
羊球蟲病的病原為艾美耳球蟲屬的球蟲,目前已報道的在國內已至少有12種球蟲可感染綿羊和山羊,如阿薩他艾美耳球蟲、阿氏艾美耳球蟲和錐形艾美耳球蟲等[2]。在過去曾認為感染綿羊和山羊的艾美耳球蟲是同一種,但隨著越來越多艾美耳球蟲種被發現,研究人員發現在綿羊和山羊群體內感染的艾美耳球蟲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并且存在種屬特異性,一般感染綿羊的球蟲不會感染山羊,反過來也一樣。艾美爾球蟲的生活史從攝入卵囊到卵囊脫落持續時間一般為2~3周。動物在攝入被球蟲卵囊污染的飼料、母羊的乳頭或接觸污染了的墊料等,通過消化道進入體內,卵囊在胃腸道內脫囊,每個卵囊釋放8個子孢子,隨后子孢子侵入上皮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在細胞內,子孢子開始生長發育并不斷分裂形成大量的球蟲,隨著細胞內的球蟲數量的增加,腸道上皮細胞逐漸被破壞。隨著無性繁殖產生的球蟲數量逐步增多后,球蟲開始進行有性生殖,從而使大量卵囊釋放到腸腔內,并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未發育完全的卵囊脫離宿主后需要2~4d左右才能進一步發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卵囊。
2 流行病學
各日齡和各品種的羊均可感染球蟲,但山羊的感染率要高于綿羊,1歲齡以下的羊感染率要高于1歲齡以上的羊,成年羊感染后通常成為帶蟲羊[3]。羊群中球蟲病的傳染源為帶蟲羊或患病羊,其糞便中可帶有大量球蟲卵囊,可污染飼料、飲水、墊草、母羊乳頭等,易感羊主要通過消化道攝入感染性卵囊感染球蟲。羊球蟲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季節性,流行的季節多為春、夏、秋三個季節,天氣較冷的地區該病發病率較低,在溫度適宜的牧區發病率較高。
3 臨床癥狀
根據患病羊的日齡、抗病能力和飼養管理條件的不同,羊感染后的潛伏期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可存在較大的差異[4]。人工感染羊球蟲病的潛伏期為11~17d,自然感染的潛伏期最長可在20d以上。臨床上4~6周齡的羔羊發病率較高,臨床表現為急性腹瀉、精神沉郁、腹痛、食欲不振、可視黏膜蒼白、脫水和體重明顯下降。在疾病的暴發期該病可迅速傳播,患病羊出現急性血性腹瀉。急性病例的病程為2~7d,慢性病例病程可長達數周以上。患病嚴重的羊可因脫水死亡,死亡率一般為10%~25%,有時可達80%以上。成年動物感染后一般無明顯的癥狀。
4 病理變化
病羊小腸病變明顯,腸道黏膜上有淡白色、黃白色圓形或卵圓形結節,有時漿膜上也可見到。十二指腸和回腸有卡他性炎癥,有點狀或帶狀出血點[5]。病死羊尸體消瘦,后肢及尾部常被稀糞污染。在回腸、盲腸和結腸組織細胞內可發現球蟲。球蟲感染后破壞腸道上皮細胞并使細胞數量減少,組織病理學表現為腸絨毛萎縮,隱窩增生及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局部出血和水腫。當無性繁殖數量到達頂峰時,此時也是腸道組織損壞最嚴重的時候。球蟲對腸道的破壞作用可促使細菌的二次感染。當腸上皮細胞受損后其功能失調導致腸道吸收能力效價,尤其是液體和營養物質吸收功能受損,從而導致嚴重的腹瀉。
5 診斷方法
根據患病羊臨床癥狀、病理變化以及流行病學情況進行初步診斷,診斷時應與其他病原引起的腹瀉進行區分,如大腸桿菌病、沙門菌病等[6]。確診羊球蟲病應進行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檢測該病可采取飽和鹽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檢測,在顯微鏡下若觀察到球蟲卵囊即可確診。
6 治療方法
在發現羊群中出現患球蟲病的羊,并且糞便檢測出球蟲卵囊時一般治療效果較差,因此羊球蟲病應以預防為主。對于患病的羊可使用抗球蟲藥物減緩臨床癥狀,并根據臨床癥狀進行支持療法,防止患病羊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可口服磺胺二甲嘧啶片,140mg/kg-bw,1次/d,連用3d。在使用抗球蟲藥時應注意避免大劑量和長期用藥,防止球蟲產生耐藥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可采取不同作用峰期、輪換用藥、穿梭用藥或聯合用藥的方式進行治療。此外,對于出現嚴重腹瀉的病羊應使用堿式碳酸鉍、堿式硝酸鉍、藥用炭等止瀉藥進行止瀉。出現脫水癥狀的羊應進行輸液補水補鹽,防止酸中毒。對于貧血嚴重的羊可采取輸血治療。
7 防控措施
羊球蟲病重在預防,在流行羊球蟲病地區的羊場應定期監測羊球蟲感染情況,采取環境消毒、藥物防控和科學引種等綜合防控措施預防羊球蟲病。
7.1 科學引種
羊球蟲病主要的傳染源為帶蟲羊或病羊,而種羊或羔羊的貿易活動極易導致病原的傳播,因此應采取科學的引種方式。對于有一定養殖基礎和條件的養殖場,建議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可有效防止通過活體動物貿易造成的病原傳播擴散。對于采取羔羊育肥或需引種的羊場,應采取科學的引種方式,并可以采取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在引種前,應做好引進地區羊場的調查工作,重點對其傳染病和寄生蟲的流行情況進行查詢,不從流行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的羊場引入新羊。在羊運輸前應按照當地畜牧獸醫管理部門的要求進行檢疫工作,運輸到場后應采取隔離飼喂、再次檢疫,隔離期應至少在1個月以上,從而防止將病羊引入正常羊群。對于采取放牧方式養殖的羊還應注意放牧地區是否存在疫水或疫源地,避免羊與野生動物接觸,降低羊放牧期間接觸病原的概率。
7.2 羊群監測
在發生過羊球蟲病或流行羊球蟲病的羊場,應做好羊群的定期監測工作。在每年羊球蟲病頻發的春、夏、秋三季可采集羊群糞便送至獸醫實驗室進行檢測,以監測羊群球蟲的感染情況,重點要對體弱、生長發育緩慢和出現貧血等癥狀的羊進行檢測。對于檢測出球蟲的羊應采取隔離飼喂,對于經濟價值不高的羊可淘汰處理,以凈化羊群,對于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羊可使用抗球蟲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同群羊也應進行藥物預防。對于感染球蟲羊使用的圈舍、器具應單獨消毒,病羊的糞便或尸體應進行深埋或焚燒處理。
7.3 藥物預防
目前羊球蟲病無可用的疫苗用于防控,主要采取藥物進行防控。在每年的羊球蟲病頻發季節定期使用抗球蟲藥物進行驅蟲,可使用磺胺類藥物進行混飼預防。
7.4 飼養管理
羊球蟲病的發病率與羊群的飼養管理水平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羊場衛生水平的高低與羊球蟲病的發病率有關。在衛生條件較差的羊場,易感羊只接觸患病羊或帶蟲羊的糞便的幾率更高,從而導致羊球蟲病較高的發病率。因此,應定期進行羊舍的清掃和消毒工作,可使用熱堿水等消毒劑或熱水對羊舍的圍欄、地面、飲水槽等進行全面的消毒,糞便在遠離羊舍的地方進行生物發酵或其他無害化處理。其次,羊球蟲在更換飼料時更易發生,因此應采取溫和的逐步過渡方式進行更換飼料。母羊的乳房也應定期擦洗,防止糞便污染乳頭導致羔羊感染。
8 結語
羊球蟲病是一種在羊飼養管理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原蟲病,可導致羊出血性腹瀉、極度消瘦、貧血等,嚴重時可導致病羊死亡,從給羊養殖經濟效益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羊場飼養管理人員和獸醫應了解羊球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防治措施等,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防疾病的擴散。對于流行羊球蟲病的羊場應提高對羊球蟲病的防控意識,采取病原監測、藥物預防、科學引種和加強飼養管理的綜合性防控措施,重點在于防止將球蟲引入羊場、防止羊群中球蟲病的傳播擴散以及消毒管理。目前,羊球蟲病主要采取藥物預防,無可用的疫苗,但球蟲容易對抗球蟲藥物產生耐藥性,并且存在休藥期,為了更好地防控羊球蟲病,仍需對羊球蟲病疫苗等新型防控方法進行研發,為羊球蟲病的預防提供新的防控手段。總之,羊球蟲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羊原蟲病,是一種可防可控的寄生蟲病,需要養殖人員提高該病的防控意識,采取正確的防控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羊球蟲病的發病率,保證羊的健康養殖。
參考文獻:
[1]孟祥林,一例羊球蟲病診斷與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7):123-124
[2]馮博,金振華,張備,等羊球蟲病的防治與診斷措施[J]現代畜牧獸醫,2022(5):82-85
[3]翟新貴,羊球蟲病的診斷和防治技術分析[J]畜禽業,2022,33(2):111-113
[4]張冰斌,羊球蟲病的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11):153-154
[5]潘慶慶,羊球蟲病的治療與預防[J]養殖與飼料,2021,20(10):153-154
[6] 羅建華,羊球蟲病的預防與治療[J]獸醫導刊,2021(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