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的經濟效益,促進養豬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從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的生產管理、母豬分娩管理、保育和育肥管理,以及繁殖障礙性母豬的管理等方面,介紹了母豬各個生產階段的批次化管理技術要點和效果,以期為大型豬場母豬的生產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規模化豬場;生產;批次化管理
近年來,隨著全球豬場規模化生產趨勢的不斷加深,我國養豬企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基本實現生豬規模化養殖,中小型養豬場和散養戶已退出市場,現存養豬產業均為大型規模標準化養豬場。目前,由于非洲豬瘟及其他各種疫病的嚴重危害,我國農業農村部對推進動物疫病凈化工作的要求以及生豬養殖場規模程度的增加,批次化生產管理在我國豬場得到廣泛應用。豬場批次化生產管理是以改變生產工藝為基礎,提高豬群生產效率,從而提升豬場養殖效益。該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母豬批次化生產,主要采用相關技術調控母豬繁殖情況,使豬場母豬群體實現發情同步化、排卵同步化、輸精和分娩同步化。批次化生產管理豬場以生產力最大化為基本原則,不僅可提高母豬生產力,還具有防控各種重大疫病的作用。該管理方式具有提高母豬發情率、分娩率、產仔數、仔豬存活率等生產指標的作用[1],還能實現母豬的全進全出、降低養殖成本,極大地提高了養殖人員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敘述了規模化豬場主要生產階段批次化管理要點及效果。
1 后備母豬批次化生產管理
目前規模化養豬場生產中的重點是解決后備母豬利用率低下的問題,所以在后備母豬初情期建立批次化生產管理體系至關重要。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多數后備母豬因不能發情而被淘汰,利用率極低。因為豬場母豬發情階段不同,養殖員每天都需要進行誘導發情、檢查發情和配種工作,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不論是大齡或低齡后備母豬,只要不發情就被淘汰,極大地增加豬場生產成本,因此對后備母豬進行批次化生產管理很有必要。對6月齡左右未見發情的后備母豬注射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進卵泡發育,并于后期飼喂烯丙孕素促使發情同步化。對7月齡左右的同批次后備母豬連續3周飼喂烯丙孕素,使母豬群體的性周期同步,并于末次飼喂42h后注射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卵泡同步發育[2]。然后對后備母豬實施定期輸精計劃,每天誘情查情,對靜立發情的母豬注射適量戈那瑞林促進排卵,24h內進行兩次配種.后備母豬批次化生產程序如圖1所示。
批次化管理對后備母豬進行集中發情配種,保證豬場母豬配種效率和質量,提高配種利用率,降低母豬淘汰數量,縮短母豬生產間隔期,提高豬場生產管理效率。同時及時篩選和淘汰生產性能較差、胎次較高、生產間隔天數較長的問題母豬,并補充生產性能好的后備母豬入場,提高豬場整體的生產效率和性能。在批次化生產管理中,后備母豬群所補充母豬數量極大地低于傳統管理模式,不僅減少了母豬引進數量,還可優化養殖空間和降低后備母豬存欄量,節約飼料和工作量,降低豬場生產成本。
2 經產母豬批次化生產管理
在經產母豬方面影響規模化養豬場生產效益的因素主要是母豬斷奶7d后存在發情率較低、發情期延遲、母豬受胎率低下等問題。大量研究表明,各種重大疫病、飼料質量差、應激反應、營養不足和哺乳期失重等情況的影響下,大量母豬激素分泌紊亂、生殖機能降低,極大地影響經產母豬的再次發情和生產性能[2]。在母豬批次化生產管理時,主要通過飼喂外源性激素促進卵巢、卵泡發育,使母豬群集中發情和配種。經產母豬批次化生產管理流程見圖2,在同批次母豬斷奶24h后,肌注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誘導卵泡同步化發育,然后每天查看誘導發情情況,對靜立發情母豬注射戈那瑞林促進卵泡成熟后排出,24h內完成兩次人工授精配種。此外也可選擇兩點式定時輸精程序(圖3)進行經產母豬的批次化生產,首先肌肉注射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72h后注射戈那瑞林,24h和40h分兩次定時輸精。經以上操作后,經產母豬斷奶7d后的發情率可大幅度提高。對于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較重的初產母豬,可在斷奶1d時連續飼喂烯丙孕素1周左右,同時補充優質飼糧,使母豬快速吸收營養,恢復體況后盡快發情配種[3]。某河北母豬批次化生產管理示范場,對5個批次1,000頭初產母豬。
3 母豬分娩批次化管理
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下,大多數母豬均在夜間開始分娩,養殖人員必須不分晝夜的時刻準備接產工作,極易疲憊影響工作效率。而且母豬生產時間較長,體力消耗很大、身體較虛弱,產死胎數增多、仔豬存活率增高,母豬分娩后各種并發癥頻發,比如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等,增加了母豬死胎率,極大地增高了豬場生產成本。批次化生產管理使母豬集中配種,結合定期分娩管理技術使母豬群集中分娩。一般在即將分娩時注射氯前列烯醇加速母豬分娩進程,并注射縮宮素縮短分娩時間。批次化生產管理下的母豬預產期較集中,對仔豬群寄養和并窩有利,其他仔豬護理工作也可較集中展開,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人為調控使分娩集中在白天開始,不但可保證仔豬的初乳補充量,也可降低產房管理難度,使免疫工作較簡單和順利展開、降低疾病交叉感染和傳播風險、提高仔豬存活率。此外,批次化生產管理可實現母豬的全進全出,可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殺清潔,從根本上消滅病原微生物,避免疫病發生。
4 保育和育肥管理
由于母豬配種和分娩時間不集中,所以傳統管理模式下養豬場每天都有新生仔豬斷奶,需要轉至保育舍養育,導致仔豬基本體征整齊度較差,而且仔豬體內母源抗體水平參差不齊,抗病能力差別較大。批次化生產管理模式下,同批次生產仔豬較集中斷奶,日齡、體重、抗體水平較一致,可集中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提高養殖效率和仔豬群抗體水平。還可根據仔豬營養需求統一調控飼料營養水平和飼喂量,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飼糧浪費。同批次仔豬群對畜舍環境溫度和濕度要求較一致,可統一調節舍內環境,方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可將同批次育肥豬統一出售,不僅方便省時,而且還可減少外來車輛人員與豬群接觸次數,減少疫病發生頻率。
5 繁殖障礙性母豬的批次化管理
繁殖障礙性豬群一直是豬場養殖過程中的重點問題,比如乏情母豬、空懷母豬及流產母豬,增加了母豬的生產間隔期和飼養管理成本,極大地制約了豬場生產效率[2]。在批次化生產管理工作中,定期對同批次繁殖障礙性母豬集中喂藥處理,可連續18d飼喂烯丙孕素促進性周期同步化,在停喂18h后注射氯前列腺素,停藥42h后注射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進卵泡發育,對靜立發情母豬注射戈那瑞林促進排卵,在24h內進行兩次配種.然后檢查發情情況。具體操作流程如圖4所示。
6 小結
批次化生產管理是大型規模化養豬業的主要發展趨勢,尤其是在非洲豬瘟等重大傳染病的影響下,批次化管理使豬場生物安全管理更加高效,可保障豬群的健康生產。批次化管理模式不僅使養殖工作更加簡便、提升豬場生產效率、提高飼料利用和轉化率,而且可實現豬群的全進全出,有利于豬場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的高效展開,阻斷疫病的傳播,提高豬群健康狀況,減少飼糧和獸藥疫苗的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批次化管理技術的要求也高,需要先進完善的硬件設施,技術精湛和工作能力較強的養殖團隊,嚴格完成每一環節,才能真正體現批次化生產管理在規模化養殖中的優勢。隨著國際養豬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創新,批次化管理模式也應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其對生產效益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卓廉,吳國華,林奇彬,等母豬批次化生產技術(18 d批次)在規模化豬場的應用及影響[J]豬業科學.2019.36(8):110-112
[2] 白佳樺,黃正,秦玉圣,等規模化豬場主要生產階段的批次化管理技術要點及效果[J]豬業科學,2022,39(3):33-35+4
[3]黃江濤,白水生,張術芳,等小規模養豬場分批次化生產技術的試驗探討[J]現代畜牧獸醫,2019(6):36-39